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3/18 16:55:51瀏覽805|回應0|推薦1 | |
金剛經心得心得補遺02.悟入《金剛經》的要件 一、功德與福德 《金剛經》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功德與法身。《維摩詰所說經》「諸仁者!此可患厭,當樂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釋迦牟尼佛開悟時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智慧的展現在於六根對六塵時,保持明觸,隨時根本作意,正思惟,能格物致知,能「感受、領悟、覺醒」。如是過程是「轉識」而如法行稱之為德相。
功德與福德。《六祖壇經》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粱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 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供養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 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二、累劫持戒修福直至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何謂持戒修福?積極面是如真生馬但念駕乘,對的事做就對了。有所不為是行戒,有所應為是性戒。譬如道路的分畫線,中間是有所應為,線外是有所不為。在世間法,有所應為稱「倫理、規範」師有師道,商有商道。若從個人說起,有所不為者,十惡也;有所應為者,十善也,所以佛告長者子寶積:持戒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眾生來生其國。
《佛遺教經》以戒為師,戒是第一功德安隱之處。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阬;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皆所不應。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眾;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畜積。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
戒的產生及其作用:在問題發生後探討應如何行,方能解決以後類似的問題,並照顧好整體,符合生命準則。戒的重點表面是文字所記載的律,實則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發現生命準則,後者才是能帶得去的種子。已有之戒,是世尊發現問題,依生命法則解決問題所留下的參考律條。過午不食的由來;世尊探視病比丘,制定看護之戒律。
對持戒的深層學習。從持戒的「依義不依語」的層次看,除了行事為人遵守戒律外,重要的是應思惟世尊為何如此制此戒。找到了世尊所依循的生命法則、思惟方向與模式。
基本的戒。《佛說四十二章經》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婬。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癡。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