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讀經淺得(63)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2008/04/17 09:10:28瀏覽13175|回應1|推薦0

金剛經讀經淺得(63)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經文:「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如前所述佛陀諄諄教誨,不辭辛苦度脫如是剛強眾生,希望眾弟子能體會聖心,乃至再三強調,以金剛經及四句偈為人演說,有無比的功德。所以得解脫者的責任,唯有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佛遺教經:自今以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 

    云何為人演說,演說即示範,我們今時在娑婆世界,駕駛著一有血有肉的太空船,在不同的場合扮演不同的角色,而達到「諸法如義(宜)」的地步,這就是為人演說。   

    按耶穌的說法是,你們是世上的光,城立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也不放在斗底下,乃是放在燈檯上,就照亮所有在家裡的人。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就榮耀你們在諸天之上的父(馬太五章)。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一般行者一看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往往將之想像成「無記空、全然放下、不起一念」的空無或斷百思想。「不取於相」是每一層次、不同方向的生命法則皆能看到及考慮進來,亦即不被任一相所綁住而失去全面的觀照若能學習貫穿三界,穿越時空,從生命制高點看,稱為「不取於相」。 

    如如不動,如如者,真如本性,眾生的本來面目,是「能」是「覺」,能觀照、思惟、感受、領悟、覺醒而令色身採取適當的行動。不動者,上述所說的能力、覺察、觀照、思惟、感受、領悟、覺醒的作用從未停過,從未離開過我們。所以不動者,乃是覺的大動至「無上正等正覺」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現在的重點是,要如何達到「諸法如義」來為人演說呢秘訣就是住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如如不動),表現出來即「無所住而生其心」,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 

    如何能無所住而不取於相?反過來先看我們常住哪裡?一般人常被自己所喜愛、嗔恨、習慣、熟知的事物及思想綁住,即常住於色、聲、香、味、觸、法等非住中。所以佛陀以此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幫助我們離開這些綁住我們的「相」。 

    因為因緣和合(緣起聚散)而生的一切理法稱為有為法,我們要仔細的去觀察(要無所住才能如實知),就會發現這些我們所常住的色、聲、香、味、觸、法,皆屬生住異滅而非永恆實在。既是如此,我們就容易離開這些身心幻垢。一離開幻垢(不取於相),就如同圓覺經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在「覺」中,就能演好這世我們該演的角色,達到「諸法如義(宜)」,完成該完成的任務。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如是我聞,信受奉行,將金剛經「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之理,應用於日常的每件事上,才是真行道之人。

請延伸閱讀: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1790200

 回應文章

摸 象 或 (不?) 著 木目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2008/04/17 10:35
詐騙集團 混不下去了。
懇請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