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讀經淺得(1)般若波羅蜜
2008/01/17 08:28:35瀏覽2562|回應1|推薦0

金剛經讀經淺得1般若波羅蜜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般若的實義:金剛經是說「般若」,般若意義深廣,故保留音譯而不翻成漢字,一般將般若分為三般若,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若依般若實意,「般若」亦假名爾。思益經云:般若,於諸法無「戲論」。戲論者,言不及義;能說不能行也。何謂無戲論?精確的說,就是能作岀來的,口說心行的方是「般若」。所以惠能大師在壇經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 

又云: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當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波羅蜜的實義:六祖壇經云:何名波羅蜜。此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此行者,是般若行。 

    金剛經開頭描述說法前的情境,世尊如是修行,落實在生活中。是故般若從生活中得。老實生活是般若的明證,般若是行動力。所以惠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 

對於般若,末學亦如一般人一樣,勉強說成「智慧」。那智慧又是甚麼?能在世間解決所遭遇的困局,在惡世濁流中為自己找出明路,能解開生命意義的即是。而且所找到的,所依循的生命準則必須是能貫穿三界的。金剛經提到釋迦牟尼的前身善慧行者遇然燈佛受記,讓我們從善慧行者的例子來體會「般若」。 

我們這輩子在世間,若為己,則所賺來的盡是帶不走的死錢。如同佛陀前世的最遠因,善慧行者的七代祖先父母為後代留下巨大的財富,結果並未能帶走一文。善慧行者有慧眼,能判斷,這不是他要的。善慧思惟的是:「我父親、祖父,他們積了這麼多的財產,並沒有一文帶到那個世界去。但我非造岀能把這些帶走的種子不可。」於是陳明國王,叫人敲著大鼓巡行城內,向大眾廣行佈施,自己就岀家修苦行去了。

為何善慧行者能作出如是的選擇?因人人皆具般若,善慧行者如是思惟,而作了選擇。般若是「能」,而且是落實在生活中,實際的行動。佛種性經中這樣說:

17我獨坐了如是思惟,再轉生是苦痛,此身毀壞亦然。

18我將以此有生、老與病的劣質,去求不老、不死的平穩安樂。

19我將捨棄這充滿著各種屍體的腐爛之身,成為無求無欲者而逝。

20這道路是有的、應有的、非有不可的,為了想脫離生存,我將努力去到達此道。

21. 恰如有苦必有樂的樣子,有有,亦應有非有可期。

22. 恰如有熱必有寒的樣子,有三火(貪、嗔、癡三毒),亦應有涅槃可期。

23. 恰如有邪惡必有善良的樣子,在生時,亦應有不生可期。

24. 譬如陷在糞裡的人見到湛然的池,若不自邁往,不是池之過。

25. 明明有不滅之池可以洗淨煩惱之垢,若不自邁往,過不在不滅之池。

26. 譬如人被敵圍困,尚有一條出路,若不自去投奔,不是路之過。

27. 明明有安全之路可以解脫煩惱,若不自去投奔,過不在安全之路。

28. 譬如人患病,有醫師可為療治,若不自去求治,不是醫師之過。

29. 明明有導師可以救治煩惱之病,若不自去尋訪,過不在導師。

30. 譬如行人在頭上發現了腐臭的屍肉,必要棄掉了,才安樂自由的前進。

31. 我也將這宛如滿了腐屍的腐爛之身捨棄,成為無求無欲之身而逝。

32. 譬如男或女入廁排洩了便溲,就無所繫戀的走開。

33. 我也將捨棄這充滿腐屍的肉身而逝,像便溲者離開廁所一般。

34. 譬如船主棄卻破漏的船,毫不顧惜的走開。

35. 我也將捨棄這九孔漏水的肉身,像船主棄卻破漏之船一般。

36. 譬如有人攜帶珍寶與賊同行,恐失卻珍寶捨賊他去。

37. 我這肉身宛如大賊,為恐失卻幸福,將捨之而逝。

        38. 我這樣想了,把數億之財施給貧者與富者,獨自入雪山去。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1544686
 引用者清單(1)  
2008/02/10 20:42 【默默叢林】 轉載-金剛經讀經心得(1)般若波羅蜜

 回應文章

學海無涯
行般若
2008/06/01 15:51

感謝愛徒老師分享心得。

思益經六祖壇經的引用非常好。言不及義﹐言不契機﹐皆為戲論學佛人﹐特別要注意這一點。

此外﹐ 般若為假名﹐ 也是值得注意的。

談到修行﹐若無身體力行﹐ 僅口談般若﹐還是落入戲論﹐ 於己於他﹐ 全無益處。  若口說心行 心口相應﹐方是般若。  

普願學道同仁﹕心口如一﹐將般若行於日常生活中。

再次感恩愛徒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