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為什麼會後悔?
2022/05/25 08:51:16瀏覽1135|回應0|推薦10

1.

我喜歡讀書,但我不是什麼書都讀,有些書讓我喜歡,有些書讓我噁心。

那些噁心的書,通常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讀不到「人味兒」,也沒有為我帶來任何新的觸發。

什麼叫人味兒呢?

舉個例子,假設我要寫一坨屎,我絕不會美化這坨屎,或者假裝世界上不存在屎。

就像當我們在描述社會問題,我可以美化社會問題,但如果我們避開社會問題,我們描述的就不是社會,而是其他想像出來的東西。而對現實的問題提出一定的分析,或者不同的視角,那就能帶來觸發,而與人相關的事務,其觸發就不能少了人味兒。

所以想像可以是有人味兒的,但前提是想像不脫離實相。如果一個作品說要寫實,卻沒有實相,反而全是想像,那這作品基本就是作者自戀的產物。

比如一位作者要寫林徽因,她把林徽因寫成一個傷春悲秋、流連於情愛,就像一個長不大的少女。這是林徽因嗎?我只讀到作者對林徽因的投射,還有她迫不及待希望讀者看見她,而不是看見林徽因的自戀。

那為什麼這樣的文章會讓某些人喜愛呢?或者至少在某個人生階段讓人著迷?

我想是在某個階段,這樣的文章使我們得到一個從現實中逃亡的出口。

就像有些國內新聞,他們指責的對象並不是新聞中的人物,而是通過新聞中的人物表達他們來自他處的不滿。

比如疫情期間,有些人拿某些上海人喝咖啡的相關報導說事,他們真的那麼在乎上海人喝不喝咖啡嗎?

背後的動機,主要來自其他地方為疫情所苦時,上海一些特別高調宣傳自身防疫多麼成功的文章,成為某些人指責其他地方防疫不力的話語。

「你們喜歡把自己搞得高人一等,現在一副落魄的樣子,活該!」云云。現在上海的困境,就成當初某些被調侃的人,他們今天「終於」可以調侃回去的理據。

這種事情在現實生活中也挺常見,囂張沒有落魄久。當然這種事情會撕裂國民之間的情感,讓我感到惋惜。因為大家其實都需要幫助,科學的看待疫情,而不是互相取笑,等著看對方好戲。

大家都是疫情的受害者,我們可以互相嘲諷,也可以互相慰問。你選哪個?我選後者。

2.

回到讓我噁心的文章,該類文章經常被說有「無病呻吟」的問題。

對此,我們可以回顧一下「無病呻吟」的來歷。

宋代辛棄疾的《臨江仙》寫道:「老去渾身無著處,天教只住山林。百年光景百年心。更歡須嘆息,無病也呻吟。試向浮瓜沉李處,清風散髮披襟。莫嫌淺後更頻斟。要他詩句好,須是酒杯深。」

辛棄疾算是悲劇詩人,因為他一心想要報國,但因為他的政見不被當政的主流聲音接受,最後被彈劾,含恨歸隱江西。

所以他不得不通過飲酒、寫作抒發內心的惆悵,他也想積極處事,但他沒有機會。於是他內心的雄心壯志越大,他要承受的失望和痛苦也越深。

所以「更歡須嘆息,無病也呻吟」,辛棄疾說的是:「我身體好著呢!頭腦精神著呢!但我沒有機會運用我的長處啊!所以我雖然身體健康,無病無痛,但我還是長吁短嘆,明明沒病卻像個病人一樣發出悲鳴。」

辛棄疾的詩,讓我想到一些上海的朋友。他們正值壯年,但他們不得不把他們健康的身體和精神,封閉在有限的空間裡,有些人三十幾天沒出過家門。

兩年疫情,我十分同情某些被封校的大學生,在韶花年華,他們沒有機會擁有我當年讀大學的生活,他們就像在讀寄宿學校。而這還得看運氣,有些人能出宿舍,在校園裡走走。有些人連宿舍都出不去,還有些人日前遇到三、四十天洗不了澡的困境。

說是「困」境,其實我覺得這兩個字用來形容我那些朋友,或者封校一年,甚至兩年的大學生並不貼切。

因為「困」字中間是木,從文字的角度,可能用「囚」更貼近他們的處境。

3.

脫離現實的文章沒有人味兒,我希望我們可以早日找回人味兒。那些庸俗的不得了的事情,其實就是那些日常瑣事。

比如夫妻吵架,可以毫不考慮的甩門出去,想找酒吧喝酒就能走進酒吧,跟老闆說:「給我來杯烈的!」

想找朋友訴苦,可以馬上打到車,奔往朋友的住處。

如果不幸被趕出家門,也能二話不說打開點評(NM,寫到這裡,我發現我幾個月沒用過這個app了),找一間喜歡的酒店避上一晚。

我懷念那一切,但懷念又有什麼用呢?

懷念朝向過去,而我們難免對過去有一種情緒,這種情緒叫「後悔」。

後悔怎麼形成的?

我說,後悔是由「失望」形成的。如果我們對每個失望的當下不加以處理,最後這些失望就會堆積在過去,形成後悔這把尖刀,刺向我們最柔弱的部位,也就是我們的心。

所以我們也要避免讓別人失望,因為讓對方失望久了,可能對方就會後悔。

比如夫妻關係,一方老式讓另外一方失望,最後失望就會變成「我TM的真後悔跟他(她)結婚!」,那失望就會變成後悔,後悔變成離婚證書(在離婚冷靜期後)。

4.

好久沒吃烤鴨了,特別想吃烤鴨。

以前完成重要的任務,我會買半隻鴨,配紅酒或啤酒,再配個好看的電影。

當前,我對無法讓我吃到烤鴨的生活感到失望,這個失望可能某天就會變成後悔,後悔又會變成一個離開的動力。

這是我當初沒有想過的,至少在我六年前來上海工作時所沒有想過的。

我曾料想有天我離開,因為我功成名就,可以到處旅遊。或是因為混得灰頭土臉,找不到容身之處。

我未曾料到有可能因為後悔而離開,或者說是因為「吃烤鴨」的困難。

這時可能有人會信誓旦旦告訴我,還是買得到烤鴨啊!

但這只會勾起我另外一個失望的理由,我也知道買得到烤鴨,但價格比平常貴上好多。如果你是一位被當凱子敲詐的上海居民,你會不會失望呢?

失望、後悔、離開,這個連環套讓我突然想起電影《活著》裡的台詞。片尾,福貴哄孫子說:「小雞長大了就變成了鵝,鵝長大了就變成了羊,羊長大了就變成了……烤鴨……」

後面說什麼來著?

唉!記不得了。

總之不是烤鴨。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174503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