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焦慮的人,吃人的城
2022/04/04 15:19:58瀏覽1397|回應2|推薦26

藝術家筆下的巴貝爾塔(Babel)。
驕傲的人類想要蓋一座通天塔,於是上帝用巨雷轟擊此塔,並讓人們從此四落,說起不同語言,再也無法和從前一樣溝通。
1.
日本有個歷史悠長的電視劇叫《世界奇妙物語》,當中有一集,講的是一位白領,他被外派到一座城市。那座城市裡有一棟辦公樓,城市裡的人都夢想在那棟辦公樓工作,而隨著工作時間越長、工作表現越佳,就越有機會逐年升級,從辦公樓的底層一路往高層去。
這位白領覺得這座城市太詭異了,所有人都把人生寄託在這棟辦公樓上。他原本想申請調到其他地方去,結果有天他回到家,發現家裡多了一個女人。這個女人獻身於他,成為他的妻子。
白領和這個女人結婚、生子,然後一生都在這座城市。他一路往上爬,從一個樓層晉升到另一個樓層。他老去,最後老死在那座城市。而在他死的那天,他收到他又即將晉升到下個樓層的消息。
2.
談到焦慮,我的博士論文有過一次主題的轉向。
論文提要口試階段,原本的論文計劃書要探討羅洛.梅對「焦慮」的哲學探索,但在之後研究階段,發現這個部分並不是羅洛.梅思想的核心,他關注的不是焦慮,而是「焦慮的人」。
焦慮只是一種現象,但人為什麼會焦慮?這牽涉到人的特質,牽涉到人的本性,牽涉到我們是否對人有一個更完整的認識。
羅洛.梅發現,焦慮是人的本性,只有非人的存在才能免於焦慮。當我們確定這一點,我們才能妥當定位心理治療的方向。
既然焦慮是人的本性,那麼治療焦慮就不該以「消除焦慮」為目標,因為這個目標是不現實的。
故存在心理治療在治療焦慮方面,強調的是幫助一個人學會「在焦慮中生活」。
2020迄今,我感受到疫情帶來的焦慮瀰漫在社會中,這分焦慮帶來的擠壓跟扭曲,隨疫情變化,時而濃烈,時而稀薄。
焦慮的氣氛剝奪求生所需的氧氣,焦慮帶來的生存壓力,不只我在承受,還有很多人在承受著。這分焦慮,以及連帶的恐懼、不安、仇恨等等,就像一把把凶器,被不同的人們利用。有的人以此傷害他人,有的人則劃傷自己。
然而,焦慮可以成為助人的信號,也可以成為傷人的武器。焦慮可以使人彼此聯繫,形成共同對抗傷痛的同盟。焦慮也能逼使人們互相撕扯,使彼此變成水火不容的敵人。
3.
疫情帶來部落主義,國與國之間互相推諉、指責。如今,大至不同省市,小至小區,甚至樓道、鄰里之間也逐漸出現彼此謾罵、指責的態勢。這種態勢除了讓人不安,更讓人心寒,乃至於心痛。
應對疫情,靠的應該是科學,是現代醫學與公共衛生的防疫成果。由情緒和少數人意志作為防疫的前提,這在我看來是不可靠的。
我想現在這個群體之間互相撕裂的局面,其傷害是否已經超越疫情本身的傷害呢?我不敢說,但我真心希望有關當局要審慎面對當前的境況,回歸科學防疫的原則。
近期的疫情,有許多應該由相關專家解釋的問題,專家解釋了,但他們的聲音卻不見得被聽見。
我想,這時候更需要有渠道讓公衛、流行病學等方面的專家出來發聲。正確且全面地解釋香港、新加坡、越南等地疫情的相關數據。以香港為例,死亡率背後的數字,比如感染奧米克戎過世的往生者,其年齡平均為85歲,並且多沒有註射疫苗。 40歲以下且完成疫苗注射的死亡率為0。
除此之外,正確與全面地解讀新加坡等地通過疫苗等方式的防疫效果。新冠的副作用,影響生育等副作用比率有多低,而輕症與無症狀感染者復原後又有多少並未出現副作用。同時這些感染者,他們往往只需要在家休養即可,更能把醫療資源讓極少數的重症患者、其他患有更致命疾病的患者,以及急診患者。 (要知道,這些人並不僅僅是老人而已)。
除此之外回歸科學與醫學成果,將網路上種種謠言加以駁斥的說明,皆有望降低民眾的焦慮,同時達到維護民眾生命安全,以及心理健康的效果。
因為焦慮讓人不相信科學,不相信他者,人們沒有一個內在真正可以相信的東西。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一個誰也不信的人,他其實也不相信自己。這是極致的焦慮處境,也是不少人容易情緒失控、失眠、性慾低落的原因。
4.
回到開頭,我提到的《世界奇妙物語》播放過的那則故事。
此刻,我又想起另外一則故事。
鄭淵潔曾經寫過一則故事,故事描述有輛公車堵在路上。有些乘客想要下車,司機告訴乘客,到下一站才能下。乘客們想:「那就再等一下唄!」結果,這一等就是好幾年,於是公車上有些乘客結了婚,甚至在車上生了孩子。
我在讀這個故事的時候,腦中有個疑惑,「為什麼沒有人不顧司機的指示,推開車門或打破車窗下車呢?」
我以為鄭淵潔也好,那則《世界奇妙物語》的編劇也罷,他們都在表述某種人的生存狀態。
有些人長期以來,他們內在提出問題的能力被削弱了,他們習慣於服從。這種變化,好聽叫「接受現實」,難听就是「失去自我」。
在我看來,這就是為什麼媒體上某些人提到結婚和生育,就避之唯恐不及。他們都焦慮且恐懼,都不希望失去自由,但在他們眼前的選擇卻只會帶來剝奪自由的後果。
當然,對於有能力追求自身幸福的人,他們能夠更好的應對這分焦慮,所以他們不會成天訴說「結婚就是給男人當免費子宮」,或是「結婚就是幫別人養老婆」的論調。
當一個人沉浸在焦慮中,他就沒辦法對真正的自由進行反思。那些強調「結婚要有某種前提」,比如房子、車子等等的表達,都是在說:「我要販賣自由了!我希望我的自由賣到一個好價錢!這樣我就甘心了!」
這是對自由的放棄,也就是在放棄自己。
反之,為何某些人結婚是喜悅的,並能在婚姻狀態中保持幸福的狀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一個人無論是否單身,如果他能把握自身的自由,以其真我活著。那麼當他和另一個人一起生活,這種生活是個人自由的延伸,而不是退縮。
5.
談到關係,人與人的關係,或者國家與國民的關係,都是「權力」關係。
從政治哲學的角度,當我們談到國家與人民的關係,實則我們在談的是「人民的權力」,更廣泛的說就是「人權」。
之所以國家會產生,出現軍隊、警察等機構,在於人民為了保衛自身的權力,故將部分權力讓渡給國家。
這在歷史上有一個脈絡。十七世紀,英國哲學家霍布斯認為國家有保障生命權的義務,故只要國家能夠達到保衛人民的生命權,人民就應該擁護其政權。
A十八世紀,法國哲學家孟德斯鳩,他認為國家不只應該保障人民的生命權,人民的財產權也該收到國家的保障。
其後,法國哲學家盧梭認為生命、財產與自由權,皆為每個人不可剝奪的人權,國家當保護之。無法保障這三者的國家是不正義的。盧梭的思想成為後來法國大革命的推力,為現代人權、公民權的基礎。
自由,是存在心理治療的核心觀點。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他必定在一定程度上活出了自由的狀態。而所謂自由,就是活出真實的自我。
當我們遇到一個人,他能讓我們感覺和他在一起仍是自由的,也就是和他在一起,雙方都還是能繼續做真正的自己,這種關係的結合。無論是婚姻、友誼或國家與國民,都符合存在心理治療的健康觀點。
6.
見證近期發生的一切,我懇切希望我們能讓防疫回歸現代醫學的研究成果,通過正確且完整的說明,降低民眾對防疫的焦慮與恐懼,緩和當前人民之間的衝突、矛盾和部落主義的壁壘。
人心之毒的危害不亞於病毒,希望我們能通過科學與理性、合作與互助,度過這次難關。
這個難關,需要我們重新反思自由對我們的意義,反思「我是否活得自由?」,以及「我是否活得真實?」兩個問題。
如果在這兩個問題上,有人不給你反思的機會,而是要你必須這樣做,或者那樣做。我會建議你,先給自己騰出一點空間好進行反思,好讓自己能夠聽取自己內心的聲音。
當我們能夠好好聽從內心的聲音,承認我們的焦慮,而不是著急尋找一個說服自己的答案,我們才能漸漸回歸對自我的真實感受,進而去感受他人的真實。進而,真正的關係才能展開。
人們才能重新開始互信,正如重新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我能為自己而活。」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173016338

 回應文章

飛天破學校的費歐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2/04/17 14:57
學會在焦慮中生活....正是

人神佛魔上帝各種萬年禍害沒必要再丟臉萬代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打擾了!!
2022/04/08 16:47
 0856
▲👍💥打擾了!! 💖廣傳手機<●1代拚萬代><●拚自己及萬代子孫「●不再被錢陷害萬代」>!!✌️\^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