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兒童不是孤勇者,也不必成為孤勇者,他們只需成為他們自己
2022/07/24 02:03:06瀏覽1615|回應0|推薦17

 

 

藝術

陳奕迅的《孤勇者》這首歌在兒童群體中大火,傳頌度遠超兒歌。對此,不少文章都在探討原因。

 

有些人揣測,這是因為歌詞能引起兒童心理的共鳴,兒童相對成人,缺少對於生活的影響力,他們在大人眼皮底下求生,想要什麼都得看大人的臉色。

 

換言之,抱持這種論調的人,把孤勇當成「孤獨」和「勇氣」的結合,兩者反兒童的現況,以及他們對獨立的渴望。

 

其次,也有人認為這是誤會一場,因為有些老師發現當他們去和孩子對歌詞,發現孩子只是記住歌詞的讀音,但他們壓根不知道自己在唱的音對應的是哪個字,更甭提他們對歌詞的理解。

 

所以這些孩子對《孤勇者》的著迷,其實是一種群體的情緒感染,大家唱起來HIGH,情緒被挑動,進而孩子們沉浸在這種情緒感染的氛圍里,他們只是享受這種氛圍,跟孤獨或勇氣無關。

 

與上述第二點類似的言論,來自部分《英雄聯盟》遊戲的玩家,他們認為來自《孤勇者》是衍生動畫《英雄聯盟:雙城之戰》的主題曲。描述的是動畫角色的情節,一般人都是望文生義,看著歌詞自己瞎想,忽略歌詞描述的對象和內容來自《英雄聯盟:雙城之戰》。

 

所以某些人對《孤勇者》的點評,不過是一場自以為是的高談闊論,將他們不求甚解和自以為是表露無遺。

 

我以為,當《孤勇者》成為作品出現在公眾面前,它就和其他藝術作品一樣,必須接受人們的不同解讀。就像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種觀者具有詮釋權的現象,正是藝術作品富有生命力的來源。

 

如果藝術作品向來都有標準答案,藝術就成了考試習題,不再是藝術。

 

 

 

詮釋

如果我們能允許人們以他們各自的角度詮釋《孤勇者》,那麼《孤勇者》很有可能會一直被傳頌下去,即使有天不再被人想起,也不妨礙它在生命歷程中留下現象級的一抹足跡。

 

《孤勇者》讓我想起一位金庸的武俠人物,《天龍八部》里的慕容複。

 

在我看來,他是一位絕對的悲劇人物。

 

慕容復有個風光無限的開場,「北喬峰,南慕容」。江湖公認的兩位英雄人物,慕容復算一個。

 

可以說,在武功和江湖地位方面比慕容復厲害的,都比慕容復老一輩;和慕容復平輩的,沒有人在武功和江湖地位能跟慕容復一較長短。

 

慕容復不是無可挑剔的王者,但他絕對是江湖上不可忽視的一顆新星。

 

但《天龍八部》基本上就是慕容復這顆新星,從閃耀到墜落的歷程。武功方面,他被段譽、虛竹等人趕超。江湖地位方面,也因為虛竹成為逍遙派的傳人,以及段譽皇家身份加持,讓慕容復無限尷尬。

 

而慕容復人生最大的打擊,莫過於他父親在掃地僧面前的「幡然醒悟」,這醒悟讓對他的父親是超脫,對慕容復是沉重一擊。

 

慕容家世世代代都想著復興,這個復興的理想從小灌輸在慕容複心中。他冒著盛名陷害忠良,搞些有損名節的陰謀,都是為了復興大燕的理想。

 

這些推動慕容復活著,勇往直前的信念,就在父親的釋然中變成一場笑話。這個笑話對於慕容復來說就是詛咒,因為他那麼多年的信仰坍塌了,他的付出成了一場空。

 

從那之後,慕容復就不再是那位從容不迫的翩翩公子,成了一位前程茫茫的無頭蒼蠅。

 

這就像慕容復的父親給他唱了半輩子《孤勇者》,突然有天告訴慕容復:「這首歌的歌詞都是放屁,你千萬不要相信。」這讓慕容復整個人都不好了,否定信仰,等於否定前半生,等於否定自己存在的意義。

 

然而,慕容復身邊沒有人告訴他,生命的意義一旦沒有了,還可以再找。於是慕容復只好一條路走到黑,把祖輩寫在他心智上的復讎基因貫徹到底。

 

最後的結局,慕容復瘋了,但我以為他早就在眼見父親跟掃地僧皈依那時,就已經瘋了,只是到最後才把癥狀爆發出來。

 

 

 

孤勇

孤獨本身不需要勇氣,因為孤獨是常態。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歌頌陪伴,因為陪伴才是偶然,正因其偶然方顯珍貴。

 

孤獨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存在狀態,我們脫胎於母親的子宮,成為被拋到世界上一個肉體凡胎。我們發現我們必須依靠他人活著,我們不能完全實現我們的意志,這時我們感到孤獨,並因為這份孤獨而恐懼。

 

健康的親子關係,能説明一個孩子戰勝恐懼,但無法讓他戰勝孤獨。因為孤獨貫穿人的一生,會在一個人發現自己與他人格格不入時湧現。但這是自由的代價,是一個人成為他自己的必經過程。

 

所以那些難以忍受孤獨的人,他們寧願把自己變成他人的影子,變成他人發洩願望的對象,他們也願意忍受。

 

從這個角度說,活在孤獨中確實需要莫大的勇氣,這個勇氣使一個人成為他自己,使一個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存在,勇於和他人對抗。

 

所以一個勇敢的人,他往往是知道如何面對孤獨的人。

 

但孤獨不是與他人為敵,就像精神分析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談到的,一個懂得愛自己的人,肯定是懂得愛他人的人;一個懂得愛他人的人,肯定是個懂得愛自己的人。

 

一個真正勇於面對孤獨的人,他就能勇敢承認幸福不可能只從自己產生,我們都是不完美的存有(being),我們必須通過他人完整我們自己。

 

弗洛姆的觀點來自古希臘哲學,柏拉圖對話錄的《饗宴》篇中便寫道,最早人類在天上有兩顆頭,四支手和四隻腳,但被劈成兩半后,墜入凡間。因此凡間眾人,他們窮盡一生尋找失落的半身。

 

所以孤勇不是永遠孤獨,而是在孤獨中堅守自己的獨立,在獨立中實現自由,在自由中不忘和他者同在,互相完整,成為生命共同體。

 

 

 

凡夫

如果我們的教育就像慕容復的父親教育孩子一樣,不斷要孩子記住恥辱,要孩子記著要報仇,那麼我們可能就會教育出一個又一個慕容複。

 

他們永遠不可能幸福,因為他們從出生就肩負無比重大的家族壓力,要為家族復興付出一切。如此一來,孩子無論有什麼樣的理想,有什麼樣的自身情感,都將淪為家族的犧牲品。

 

即使在孩子開心的時候,他也不敢表現出來。他會害怕,害怕自己的開心會讓為家族憂心的爸媽不開心。這個後果,就是一個家庭永遠處在愁雲慘霧之中,沒有人敢真正開心,更沒有人能做自己。

 

慕容複所受的教育,註定他的人生是悲劇的,因為他無法做自己,他的理想與幸福都被仇恨教育給綁架了。

 

也許《孤勇者》的傳頌,符合這個社會的某種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告訴年輕人,還有很多怨、很多仇沒有報,所以你不該開心,你的開心就是一種對前人的污辱。

 

這種沉重的心理負擔,壓在年輕人身上,讓他們喘不過氣,他們連自己的生活都過不好,卻要想著為整個家國復興燃燒自己的一切。他們已經很累了,已經很孤獨了,已經十分需要別人提供勇氣的養分。

 

我看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累倒了,但最讓我心痛的是,他們再累再痛也不敢喊累,他們覺得這是不道德的,他們擔心這會刺痛他們的祖輩。

 

最終,他們只能躺平,他們躺在月光之下,但他們無力欣賞月光。他們躺在星空之下,但他們無心細數星星。

 

他們不是孤勇者,或許也不想成為孤勇者,他們只想做自己,當一個普通而幸福的人。

 

我們能給他們這點空間嗎?

 

還是我們總是希望他們成為孤勇者,去為他們沒有想過的沉重命運付出一切?

 

我不知道他們的答案,但我知道我的。

 

但我不想說,因為我知道說了也改變不了什麼。

 

我不是孤勇者,我只是一個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的凡夫俗子。而我已經不介意別人的目光,因為我不想當孤勇者,我只想當我自己。我不想用我的犧牲成就你眼中的榮耀,我只想擁有自己簡單的幸福。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175925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