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為何會迷失自我?又該如何找回自我?
2022/02/23 14:30:11瀏覽1804|回應1|推薦17


 

1.

「如果有一天,你窮得只剩下錢,你會感到遺憾嗎?」

有些問題就像這個問題,聽起來很合理,卻又很荒謬。

因為許多人致力解決的煩惱,就是錢。如果他們「窮得」只剩下錢,意味著所有煩惱都被解決了。

「沒有煩惱」,這聽起來是一種很幸福的狀態,這和「窮」這種讓人不開心的狀態根本不該放在一起。就像紅酒跟螺絲粉,放在一起討論挺怪的。

有趣的是,這世界上有人窮得只剩下錢嗎你見過這樣的人嗎?

說真的,我沒見過。

我以為這根本是悖論,因為我見過有錢的人,他們都有各種「富裕」之處,有的是性格,有的是才華,有的是社交能力,有的是獨到的眼光……這些都是獲取金錢的「橋樑」,沒有這些橋樑就無法取得金錢。

在我看來,世界上沒有窮得只剩下錢的人。唯獨有種人是存在的,他們明明擁有許多錢以外的東西,眼中卻只看到錢,或對錢過分專注(focusing)。

比如有的人說:「沒有人喜歡我。」實際上並不是沒有人喜歡他,往往是他喜歡的人不喜歡他。喜歡他的人,他不喜歡。

人的視野很有限,只能把焦點放在有限的範圍內,這就產生所謂「貧窮」的自我理解。而這種自我理解,只是一種過分專注於一件事所造成的誤解。

 

2.

「專注」的反義詞是什麼?存在心理治療認為是「融合」(incorporating)。

專注是一種「排除」的體驗,排除時間與空間中的他者。

好比當一個人專注賺錢,可能就會排除和他人之間的交流。就像有的父母忙工作忙到忘記接孩子放學,有的人忘記家人的生日。

所以專注是美德嗎?從排除的角度來看,似乎不是。專注總是極度自我的,總是會有某些人事物被排除在外。這是專注的可貴,也是專注的代價。

融合指的是將他者融入自己所處的時間與空間,與彼此產生連結。比如兩個人一起打球,是為了共度一起打球的快樂,而不是一方僅為了滿足自己贏球的快感。

這似乎點醒了我們一件事,你和另外一個人共享一個時間空間,並不等於他對待你就是專注的,專注的狀態總是排他的。

無論你多喜歡一個人,你創造出和他共度時光的環境,這可能無法獲取你想要的東西,比如被他喜歡,或者有更多認識他的機會,因為那無法保證他處在一個融合的狀態。

 

3.

被允許保持專注的時光很寶貴,比如在華人社會,當多數孩子處於求學階段。他們被大人允許只要讀書就好,除此之外的事務,他們不用分心去做。

等他們出社會,他們會發現被允許專注只做一件事,那是無比幸運的體驗。

因為當生活有許多需要煩心的事情,專注就會變得很困難,甚至有時候被迫專注在一些讓人不開心的事情上,就像為了繳房租、賬單而工作,卻沒有一個讓自己生活更有意義的目標,這時候專注就是受迫的,是一種與時間空間割裂的囚徒狀態。

可是我們也發現,正因為專注可貴,導致更加可貴的融合被忽視了。

有很多人抱怨,「我沒有自己的空間!」、「噢!我需要更多自己的空間!」。

他們努力去爭取,也實現了,但他們並沒有因此把自己從灰暗的生活中解放出來,因為他們原本受迫於他人而專注,現在是受迫於自己。他們努力衝出一個牢房,卻選擇進入另外一個牢房。

在我看來,某些人結婚就是在幹這件事。婚姻只是他們逃離的出口,但那個出口通往的不是自由,而是另一個牢房。

真正的自由,是一個人既能有自己專注的時間空間,也能保有與他人分享時間空間的融合狀態。唯有同時保持兩個狀態的暢通,人才能真正保持他的「自我模式」(centric mode)。

自我不是封閉的,失去自我也不意味著孤獨,真正的自我指的是自我有意識的選擇封閉或開放。

 

4.

從上述的基礎上,我們回到另外一位人本心理學家羅哲斯(Carl Rogers)所說的積極關注。

諮商中,諮商師對來談者的關注,如果只是前述的專注(focusing),那麼在諮商之初可能會帶給來談者一種「我受到重視」的感受,這種感受能為諮商帶來正面幫助,可是如果只是專注,諮商會隨著時間逐漸喪失支撐來談者自立的動力,因為如前述,專注等於排他。

真正的積極關注是需要專注的時候專注,需要融合的時候能給予融合。而融合需要諮訪雙方共享時間與空間,這種共享無可避免的會有衝突。

反之,來談者高度專注諮商師,以至於喪失雙方融合的狀態,那麼諮商也會遭遇阻礙。因為在這種專注中,來談者從時空中割裂出來,他遠離現實生活,乍看遠離了問題,能從中喘口氣。

但如果諮商僅僅停留在這個階段。諮商就成了一個只具備逃避現實作用的窗口,那麼諮商就成了某些人通過酗酒來逃離痛苦的酒精,用性交逃離痛苦的性器官,只是一種工具的關係。其結果是來談者會逐漸不滿,因為他的專注無法真正讓他得到自由。

要讓來談者歸於融合,諮商師必須要提醒來談者他所身處的時空,提醒他這裡無論和現實世界的其他場域有何不同,仍舊是現實世界的一部分。

 

5.

在我看來,自殺是一種絕對專注的極限處境,但其目標不是專注於自己,而是喪失融合的希望。問題是,有些人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有融合的需要。他們要么專注於自己,要么專注於他人,兩者都無法讓內心真正快樂起來。

有些來談者會高度專注於諮商師,如同前述情況,往往在他現實生活中,他多是專注於自己或他人的經驗,比如從小扮演討好大人的孩子,直到長大也是如此;或者早已習慣自顧自的玩耍,在他的意識中,孤獨是常態。那麼對他來說,融合是陌生的。

那麼在現實的關係中,無論是家庭、婚姻、愛情或其他關係,該怎麼做才能促進融合的發生?

最好的方式還是要提醒對方,這個時間空間中「不只有你在,還有我在」。盡可能讓彼此都能看見自己,看見彼此,在想法和感受上展開連結。

正面的例子,推薦看一下電影《心靈捕手》裡諮商師和主角之間的互動。

反面的例子,可以看《超脫》或《教父》,他們都困在一種專注中,以至於迷失自我。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171788569

 回應文章

sigmachen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22/02/23 23:19

山依山習慣無知刪衣刪侮衣侮習慣無知舞依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