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父母聲音不同調,該怎麼教育孩子?
2022/03/17 17:55:11瀏覽2679|回應0|推薦14

人是適應力很強的動物,有些難題,一旦我們適應,似乎也就不那麼讓人麻煩。但如果一個難題變來變去,那麼人就很容易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如何應對,遑論適應,因而導致更大的心理困境。

好比家庭教育,某些家庭陷入「喪偶式育兒」的狀態,媽媽一個人照顧孩子,而爸爸就像家中的隱形人。但媽媽長期以往,也就適應了這個情況,事情自己處理,對先生早放下不必要的期望。

然而,有些家庭則陷入「詐屍式育兒」的困境。爸爸乖乖當個隱形人也就罷了,至少媽媽能掌控全局。但有些爸爸平常隱形,一看到太太持家或育兒的方式不如他的意,或者犯了點錯誤,他就會突然「詐屍」起來,指責太太的不是。

相較喪偶式育兒,詐屍式育兒對家庭的影響更大。那麼這就引出一個問題,在家庭教育中,如果夫妻意見不合,這時該怎麼辦?

§意見不合是常態,但開始容易,結束難

夫妻之間意見不合,這很正常,人和人之間原本就不可能完全互相理解,遑論互相認同。

過去,某些人提倡好的婚姻要發揮 “1+1>2”的效果,兩個人都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出來,產生高於二者的影響力。

實際上,好的婚姻能做到 “0.5+0.5=1”就已經很理想了,因為雙方再多的優點,決定婚姻的上限,可是「能夠接納彼此的缺點」方決定婚姻的下限,而下限是婚姻的地基。

所謂 “0.5”指的是雙方除了看見對方的亮點,更重要的是能夠接受彼此的缺點,同時彼此都能為對方有所避讓,避免自己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主導關係。通過兩個人在關係中做減法,才能共同營造 “1”個和諧的家庭。

因此,夫妻意見不合不是問題,問題往往出在意見不合時解決方案。也就是當意見不合發生,只要夫妻雙方知道如何收場,就能避免打擊夫妻關係,不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甚至化危機為轉機。

對此,我們可以按照相關研究擬定應對方法:

一、認清夫妻關係的「權力互動模式」

同樣是結婚,每對夫妻的權力互動模式不一樣,所以在應對意見不合的時候,處理方式也不同。我們需要先認清自己處在什麼樣的模式中,才知道該採取的策略。

一般常見的關係模式有三種:

(1)、遵循傳統角色應對模式

有些夫妻,雙方都依循傳統男尊女卑的父權社會體系,雙方都肯定「男人是一家之主」的觀點。所以當意見不合經常是男性提出,女性隱忍或依從。某個角度來說,這種模式下的夫妻可能表面上看起來很和諧,因為權力極度不對等,但雙方卻又認同這種不對等。

(2)、軟化衝突維持角色和諧

一般我們談到意見不合,會有三種處理方案:「溝通、爭執和妥協」。而某些夫妻不喜衝突,也不知道該怎麼溝通,於是他們一般會採取的方案就是妥協,這種妥協不是雙方找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答案,而是雙方通過不去深究問題來維持表面的和諧。

(3)、打破傳統產生權力競爭

2020年美國期刊《婚姻與家庭》(Journal of Marrige and Family)一份針對中國台灣家庭的研究顯示,「妻子的教育程度、收入與丈夫投入家務分工比例,呈現正相關──當妻子的社經地位愈高,有愈高機率擁有一個更積極分工家務的丈夫。」

和內地的研究如出一轍,想要打破傳統父權體系的夫妻模式,還得靠女性自己動手。隨著有越來越多女性受過高度教育,她們不再屈從於傳統的夫妻模式,懂得跟先生爭取更多平等的權力。

表面上,這樣的家庭看來衝突比起前兩者模式的家庭更多,但這些衝突是為了引出溝通,增進雙方對於婚姻、家庭與親子教養等方面的共同認知,那麼有更大機會將其轉化為溝通,並從溝通轉化為真正有助家庭成員彼此坦誠、保持互動,長期朝向一個目標共同努力的良性動力。

相應地,同樣是夫妻意見不合,三種模式會對孩子產生三種不同的影響:

(1)、遵循傳統角色應對模式

孩子會延續父權體系的家庭觀,男孩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形成「女人就是要聽男人的」觀念,在家往往不懂得珍惜與尊重媽媽的付出,對於女性親友也會有所歧視。

(2)、軟化衝突維持角色和諧

孩子會習慣避免衝突,而不是學會溝通和解決問題。這會使得孩子可能很多時候要面對一個充滿冷暴力的家庭環境,卻又無從申訴。那麼孩子內心被關懷的需要,以及謀求解釋的需要都無法在家庭中得到滿足。這會使得孩子和家庭之間產生一種疏離的關係,也會影響到他未來成家的選擇。

(3)、打破傳統產生權力競爭

在這種家庭中成長的孩子,他們有更多機會通過父母之間的互動了解兩性更多的相處模式,也更加了解自己在性別與社會角色上,有哪些應該爭取的權力,進而對於未來打造一個平等、健康、實質和諧的家庭,並在當中保持自我的獨立性與社會性的平衡,有一個合理的認知,也更容易做好準備。

二、當意見不合的情況發生,我們要注意的關鍵點

首先、先滿足「情感性」的人際支持,而非「訊息性」及「實質性」的人際支持

爭執的發生,在於雙方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一般需要有三種,想知道更多的訊息,比如「先生經常晚歸,妻子想知道他去了哪裡?」;或者實質性的支持,比如先生工作不順,他希望妻子在一段時間承擔更多生活費,好度過轉職的空窗期。

但這兩者都比不上「情感性」的支持,但這對於許多人來說很困難,尤其對於抱持傳統觀念的男性,他們的衝突應對策略往往更多是把想法隱忍在心、保持沉默一段時間,要不就是激烈爭吵,但這反而使自身情感性的需要被推遠了。

所以不分男女,首先在意見不合時,別急著「就事論事」,而是先照顧彼此感情上的需要,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再以顧慮雙方的態度去談「我們」、「彼此」可以一起怎麼做。

這個過程可以讓孩子看見,讓孩子知道他們隨時可以表達情感性的需要,以及訊息與實質的需要。然後也讓孩子知道溝通不是萬能的,也會有妥協和無助的時候,人際之間的衝突也是確實存在的,這些都是人在成長中要學習的一部分。

同時,夫妻之間的問題要盡可能保留在夫妻之間,不要將不該由孩子承擔的責任推到孩子身上。就像在婚姻現場,有些離婚反而對孩子的心理有正面幫助,因為那些不節制的衝突只會帶給孩子更多壓力,以及無助感。

其實孩子對於父母離異,但能保持彼此的和諧,往往站在支持的角度。

§結語

夫妻意見不合,對孩子來說是讓他見證何謂現實的人際關係,以及健康的人際關係最好的機會。並且讓他提前學會應對沖突,澄清人際界線與責任的良機。這當中的核心是夫妻雙方建立健康的、現代化的權力關係,那麼孩子在這樣的家庭模式中長大,他才知道如何活出健康的自己,以及建構一個健康的家庭。

作者:高浩容。台灣哲學諮商學會監事,著有《別害怕當個流淚的大人》、《寫給孩子的哲學思維啟蒙書》等著作。 (公眾號:容我說)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172046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