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父親節,淺談父親及成長的焦慮
2022/08/08 00:50:03瀏覽1399|回應0|推薦21

模仿

雖然兩岸都過農曆春節,但有些節日還是有差異。

比如父親節,因為基本是民國後才有的節日,所以兩岸因為制定節日的機關不同,日期也不同。臺灣是八月八日,大陸是六月的第三個星期天。

父親節有日期上的差異,我想關於父親,我們可以從「差異」的角度談起。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父親對於兒童來說就是差異的存在。

差異來自比較,比較來自模仿,模仿來自內在生命力的渴望。

父親是兒童在成長初期模仿的重要物件,即使兒童還沒有政治意識,他已經能夠分辨家中掌握話語權的人是誰。如果你家中有寵物,比如貓或狗,你可以觀察它們,然後你會發現誰在家中發號施令,它們基本聽誰的。

家中發號施令的人,他使兒童意識到他的生存仰賴於這位物件,並同時驚訝於他擁有的影響力。這是這種生命的需要,對力量的驚異,乃至於衍生的崇拜與恐懼等,都會使兒童不自覺的企圖了解他們的父親。

最符合兒童瞭解他人的方式,就是去模仿他們企圖了解的物件。所以兒童會模仿大人的神情、說話的方式,甚至偷偷用他們的東西,比如有的孩子會偷拿媽媽的口紅,或者穿上爸爸的鞋子,還要站在鏡子前自我端詳一會兒。

 

焦慮

談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為什麼這位掌權人不是媽媽?」

這邊我想我們要回到歷史的必然去談,歷史的必然指的是「已經發生」的歷史事件。所謂已經發生,就是那些結果不可能改變的過往。

比如你被生下來,你來自某位先生的精子和某位女士卵子,這件事已經發生,任誰也改變不了。你要是厭惡父親遺傳給你的雄性禿,或是不滿於母親遺傳給你的粗大毛孔,你只能承受,因為這些事情已經發生,改變不了。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處在一個父權當道的社會,即使父親不在家,其他家人也會把這種父權中心的思想傳遞給孩子。

所以現在當然有些家庭中,掌握權力的人是母親,那麼這就會使兒童對母親產生模仿的動力。

回到我們談的動力,模仿會使兒童開始與大人產生比較,這種比較是瞭解的必然結果。因為當我們模仿他人,我們就會發現我們能模仿某些大人的特質,但有些特質,我們模仿不來。

這時,兒童開始有了差異的概念,精神分析談女童的「陰莖嫉妒」或男童的「閹割焦慮」情結,皆和這種差異對認知帶來的衝擊有關。

女童認識到他們不可能擁有父親那「權力與生命力」的權杖,男童認識到他們有可能被力量遠大於他們,且擁有母親的父親殺死。種種焦慮,都來自於他們通過模仿,並在模仿中認識到自己與父親的差異,進而產生焦慮。

換言之,這種焦慮是兒童成人過程中必經的心理活動,並不是什麼壞事,只要父母妥善處理,就能幫助兒童安然度過焦慮的危機。

比如在一個和樂的家庭中,掌握權柄的家長往往樂於説明孩子認識到,他的強大為家人所用,是保護家人的力量,而不是破壞家庭的武器。甚至他還會把自己的能耐傾囊相授,讓孩子瞭解力量不只是關於毀滅,更是生命之源,是可以在人際間流動的活水。

這種認識是重要的,許多家庭的不和諧,都來自於兒童的焦慮沒有被妥善處理,而這些兒童後來長大成為父母,他們又會把他們的焦慮帶給孩子。那麼,對於力量的恐懼就可能變成這個家庭的「詛咒」。

 

軍人

談到這裡,我才能去談我的父親。

我的父親是我見過最孝順的人之一,當年家裡窮,他高中畢業去讀軍校,因為軍校不用學費,還給生活費,不給家人增添負擔。我的叔叔也走了同樣的路,他們都以實際的行動去照顧家人。

從軍對我的父親是很重大的決定,對我也是。因為他在軍校認識了我的母親,這才有了我。

因為我的父親是軍人,所以從小他在家的時間並不多。軍人兩年要調動一次單位,避免將領和底下的兵混得太熟,畢竟中國從古到今受軍閥割據的苦太多了,《三國志》到清末民初,一次次給人民帶來苦難。

有時候,爸爸兩個禮拜回家一次,有的時候兩個月回家一次。

我記得很清楚,在我讀小學階段,我爸爸回家時,經常會叫錯我和我弟的名字。

幸好我爸爸很愛他的家人,所以即使他經常不在家,家庭氣氛一直很穩定。畢竟他不像某些男人,即使在家,心也不在家。

我的爸爸還有個優點,就是他很喜歡讀書,從軍階段還讀了個碩士。

我的哲學啟蒙書都來自爸爸的書櫃,因為他研究政治學,政治學和哲學的淵源很深,比如柏拉圖的《理想國》等,都是政治學研究者必讀的經典。

他還是我見過最受教的人之一,他很聽得進我媽媽的話。早年他習慣用軍事管理那一套教育孩子,我媽媽會適時提供意見。

更造福家人的是,我媽媽把她傳承自外婆的優秀廚藝全教給了我爸爸。打十幾年前開始,家中長勺的就是我老爸。他基本什麼菜都會做,只要我們想吃,他就會去研究,然後做給我們吃。

有時候我會想,要是我爸當年家境好一點,去讀個大學,我不會是我們家的第一位博士。我爸爸比我更有讀博的特質,在另外一個平行宇宙,我想他會是一位大學老師。

 

差異

我和我的爸爸有不少的差異,但他允許差異存在,這才造就了今天的我。

他讓我看到人是會改變的,比如早年他對於我弟弟抽煙、不愛讀書之類的事情,和我弟弟有很多不愉快。

但在我媽的影響下,他慢慢改變,一點點接受人與人的差異,一點點接受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的方式,有自己的路要走。

後來我每次搭國際航班,我爸爸都會提醒我,「別忘了在機場給弟弟買兩條煙」。

從看到我弟抽菸就想爆打他一頓,到能夠記住弟弟喜歡抽什麼煙。看到這樣的父親,我相信人如果有心要改變,他絕對能改變。這也成為我在諮詢中面對來談者,在課堂中面對學生的信心,我相信他們能改變,無論他們現在是什麼樣子。

其他在性格、喜好等方面,我和爸爸有很多差異。但差異不重要,因為爸爸用他的寬容和自我要求,讓我的差異沒有成為人生的苦痛。

相反的,我和爸爸有相似的地方,比如我遺傳了他旺盛的白頭髮,從初中開始,我就長白頭髮,儘管我沒讀什麼書。

我遺傳了他對酒精的反應,喝兩口酒就臉紅。話說我爸爸基本不喝酒,但我喜歡。

還有我的臉,據說我長得越大,跟我爸越像。

差異也是一種嚮往,比如我希望我能和我爸爸一樣,廚藝越來越好。不然疫情封閉期間,做飯對我來說就像在考試。

最後,關於父親節,我想說的是:無論你是不是父親,或者你是一位母親,你在家中就擁有莫大的權力。但你要知道,你的權力放在孩子面前,你會成為他模仿的對象,同時你還要處理他在與你相處過程中的「成長的焦慮」。

請善用你的權力,否則不管你快不快樂,總之你的孩子肯定很難快樂長大。這最終會反噬你的家庭,以及孩子未來的小家。相信我們都不樂見這樣的情況。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176586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