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錯誤永遠都是錯誤嗎?
2018/05/30 03:17:15瀏覽2239|回應0|推薦11

 

錯誤永遠都是錯誤嗎?

對,錯誤永遠都是錯誤。

當你對此有一絲反感,這很正常。假使沒有,那也挺好。

當我在說「錯誤永遠是錯誤」,我是發自內心的這樣認為。

我們無法改變過去發生的事情,我們能改變的是我們看待過去的方式。錯誤,必定是過去已經發生的事。

未來會發生什麼,我們無法預期,很難說未來我們會做錯什麼,如果我們老想未來我們可能會做錯什麼,某些人可能會提到「暗示效應」。

 

比如一個老是擔心自己期末考會失常的學生,真的就在期末考的時候失常。一個老是擔心會遇到渣男的女人,真的就遇到渣男。

但暗示效應並非絕對真理,不然大家怎麼不都暗示一下好的,就像《祕密》那本書談到的一樣,只要堅定信念,信念就一定會實現。

成功的因素很多,失敗的因素同樣複雜。

暗示效應背後,更重要的心理效應,其實是人的「選擇性記憶」。人類更傾向記住壞的記憶,勝過記住好的記憶。所以幾次沒有好好準備,卻意外考了七十分的記憶,不容易被重視。明明好好準備,卻考了五十九分的記憶,卻讓一個人對當時遭受的痛苦、挫折印象深刻。

此外,隨著記憶的時間拉長,人們的記憶會不斷的被自己改寫,於是原本的記憶也不可靠,這時壞印象可能變得更壞。

美國心理學家羅芙思特(Elizabeth Loftus)發現,記憶很容易被竄改,比如一個根本沒有在童年時被性侵的孩子,如果不斷有人跟他提及這件事,他很有可能最後被說服,以為自己曾經遭受性侵。甚至可以說得繪聲繪影,連帶的出現彷彿真的因為性侵造成的PTSD

 

錯誤無法因為任何的暗示或操縱就消失,我們得接受這個事實,這和暗示效應無關,那些是記憶的漏洞,並不能代表我們真實犯下的錯誤。

那麼可能你會說,錯誤該由誰來認定?如果今天我自己不覺得自己錯了,難到別人說我錯,我就錯了嗎?

我想起常見的雞湯套路,要讀者「做自己」。

確實做自己很重要,但問題是做自己很難。並且在做自己之前,如果根本不了解自己,所謂的做自己又有什麼意義?

好比一隻動物,搞不清楚自己是魚,是鳥,還是猴子。他該學習游泳、爬樹還是飛行,才能發揮他的潛能?才能讓他成為他自己?

進而,雞湯作者不會為任何人做自己的痛苦買單,也不會為任何還沒想清楚怎麼做自己,就貿然去做的人負責。

打雞血很容易,但打雞血的副作用也很容易上癮,那種短時間的快感,讓人想起某些直銷培訓的現場。號稱藍鑽、老總,還是什麼王牌的講師,在講台上口若懸河的說個不停,巴不得要你成功的樣子。

理智上,我們能明白世界上沒有白吃的午餐,如果站在台上那個人這麼厲害,他為什麼要跟大家分享他的獨門絕活?一個人人都可以學會的獨門絕活,那還是獨門的嗎?

有些人的成功來自努力,但還有些人的成功來自天賦,或者家庭背景、運氣等因素,當我們試著把成功的可能性簡化,簡化成「努力」之類的單一要素,這都是一種自我欺騙。

但有時候,人就是需要這樣的自我欺騙。自我欺騙如果不能換得成功,得到的可能就是失敗,當我們從結果去反思,我們會檢討自己的錯誤。這就是一個過程,一個試錯的過程。

有時,這個不切實際的想法是一種需要,讓絕望的人們有一個出口,從絕望中找到重新振作的力量。

我想起一部很老的港片,兩個好朋友去嫖妓,結果得了愛滋。當醫生宣判了他們的死期,兩個人都陷入了絕望。

某天,主角看見另外一位找了個開偏方的中醫,花了上萬塊買了一大瓶中藥回家喝。

主角勸他別花這個錢,兩人在爭執的時候,藥瓶打破了。朋友很氣憤的回覆他:「我也知道這沒有用,但難道要我什麼都不做,在那裡等死嗎?」

 

錯誤永遠無法避免,也無法被取消。即使我們欺騙自己,也改變不了事實。

如果我們想要從錯誤中得到什麼,首先能得到的就是面對這個現實。

但有些人跳過面對錯誤的事實,自我欺騙跳過這部份,直達另外一個部份,就是「解決問題」。

但這就像考試的時候,答案卷的題目還沒看清楚,就倉促作答,可能花了大把功夫,最後做出一個錯誤的答案,一分未得。

這便是許多人煩惱的來源,他們還沒搞懂問題是什麼,就忙著做題目。

比如有些人,還沒搞懂自己興趣是什麼,就在思考要拿興趣當飯吃,結果東做做、西做做,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表面看起來生活充實,實際上生活還是沒有方向。

台灣一度很流行年輕人去澳洲working holiday,流行辭職去開咖啡館,都是同個道理,當中多數人都不是真的想清楚,他們只是想像幹這件事能讓自己從眼前的痛苦中解脫。殊不知,真的下去做,得到的是其他的痛苦。

比如有些人,還不清楚婚姻與成家對自己的意義,為身邊人的目光,要求自己幾歲之前非結婚不可,結婚非滿足某些條件不可,養孩子也要照著無視人性和個人自由的方式去操縱與管理。

日漸攀升的離婚率,說明了什麼?

越來越多男女不願意踏入婚姻,又說明了什麼?

有些人只是拒絕繼續犯錯,就像離婚,離婚是錯誤嗎?往往當初的選擇才是錯誤,離婚反而是修正錯誤的方法之一。

極端一點的說,自殺也是一種修正錯誤的方式。

當然有些人可能會反對,但換個角度吧!如果你支持死刑,你認為剝奪另一個人的生命對社會有益,那麼一個人剝奪自己的生命,換取對自己的益處,有何不可?

 

有太多事情,要求想清楚是困難的。我們只能想到差不多,然後去行動。但不去想,或者沒想夠就貿然行動,錯誤發生,總要有人去承受。

有時某些錯誤毀了一個人的一生,我們無法從頭開始,這就是這個世界的規律。

所以犯錯的時候,該怎麼辦呢?

我想比較適合的方式,大概如此:先停下來,看清自己的處境。不要馬上讓自己投身於用頭腦思考,著急解決問題的固定模式。

於是我們就跳過了認清問題,毋寧說認清自己的階段。讓頭腦操勞,好轉移內心的痛楚和面對錯誤的不良感受。

如果感受真的非常不好,不好到讓人受不了。那就逃吧!逃出一個可以迂迴,回頭的空間,然後我們也許就能重新面對自己。

在略顯無趣,卻又不時妝點著喜怒哀樂與低級幽默的生活中,活出一點不是用來麻痺自己的意義感。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11219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