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寫,還是不寫?」這是一個問題,還是難題?
2020/03/19 11:23:58瀏覽1913|回應1|推薦23

 

在你往下閱讀之前,我想請你問自己一個問題。

「想像十年後的你。」

你想像的是:「我要趕快靠寫作掙錢,十年後再也不幹這苦差事!」,還是「我太喜歡寫作了,我要寫到人生最後一刻。」

如果你選的是前者,這篇文章可能讓你失望。

如果你選的是後者,我就是後者。

寫作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心理相關的文章,對我來說像是某種生活紀錄,又像是某種感受的抒發。平心而論,兩者對我來說沒有太大的不同。

這次有機會跟大家分享我的寫作之路,我想以「平視」的角度,和大家分享路程中的一點心得。

底下我會提出幾個問題,讓你面對寫作這件事,進行一場自我對話。往往在自我對話中,我們才能見證我們的初心,我們寫作的企圖,以及我們對自身寫作能力的瞭解,進而更好的投入或選擇另闢蹊徑。

 

.

寫作中,

引領你的是自我,還是他者?

首先我要強調,我沒有寫過「10+」的文章,沒有爆款文。

然而,我堅持下來的動力並不是寫出爆款文。在我的體驗中,「不是為自己而活的人,便很難為自己而寫。」

寫手就是搬磚的,作家是建築師。高第的建築是一個世界,就像黑格爾把建築當成最宏大的美學作品。搬磚蓋出來的房子實用、可以住,但只有偉大的建築能夠傳世。

心理寫作,追求熱點或許容易實現爆款。但長期著墨在自己鑽研的領域,比如婚姻諮詢、敘事治療等,長期就這方面把你的心得、觀察與分析,作為寫作的材料。那麼寫作就成為你工作之餘的副產品,更容易信手拈來。

 

.

你想通過寫作來表達,

還是傾聽?

成長過程中,宛如《小王子》一般,孩子歷經社會化,好長一段時間學習大人說話的方式,那些應對進退,那些客套寒暄。

當我們習慣用大人的方式說話,難免會忘了怎麼用孩子的語言說話。

同樣地,因為我在高校的時間比較久,多數時間都在讀生硬的論文和專書,吐出來的也是小眾的文字,這讓我儘管有著對往日的記憶,卻無法用真正符合讀者的方式去書寫。

寫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考驗自己的價值觀:「到底你願不願意為了感動讀者,放下老師的自傲?」

有時在寫作中,我們會忘了我們的工作是傾聽。寫作使得我們耳邊充斥自己的聲音,這可能會使我們陷入「心盲」的狀態。

你希望你的讀者僅僅只是傾聽你,還是能夠和你產生對話?這會決定你寫作的姿態,文字的筆觸。

 

.

寫作對你來說,

是樂趣,還是苦差事?

有不少心理工作者,寫作對他們來說並不陌生。寫作是可以學習的,其實並不神秘。

寫作之初,學習一套體系很正常。如發展心理學,「學習始於模仿」。

套路對一個初出茅廬的作家很重要,套路就像某些人拆書,好像每本書都是同個媽媽生的,可以用一種眼光去看透。

實際上那種「看」就像X光照片,好像看得很深入,看清整體骨架,但失去的卻是對一個人整體的認識。

整體包括心靈、情感、脆弱、陰暗面……那些已知與未知交雜的部分。

有一套好的寫作系統,可以接到一些活兒,也能讓自己具備「生產」稿件的能力。但如果想要更進一步提升作品的素質,動情的部分更深入人性、理性的部分更具思辨性,這時就需要打破原有的套路。

就如《絕代雙驕》中燕南天練嫁衣神功,要放棄原有武學;又好像原本靠外在出名的影星,想接真正磨練演技的片子。

因此若想成就更高的自己,必須走過一段內在衝突。

寫作到了一個階段,我們需要在模仿之後,重新檢視自己,開始學習放下套路,與其讀更多書,拓展更多知識面,在「作品中找出路」,倒不如反過來拋棄已有的成見。

簡單說,我們要找回「孩子的眼睛」,找回曾經單純的心,用最簡單的方式,去反映生活中的真情。

寫作的套路亦然,套路背後是賺更多錢、得到更多贊,提升這個那個數字和實質的利益。所以放下套路,其實就是放下爭奪這些利益的動機。

我們沒辦法跨越套路,往往不是放不下套路,而是放不下利益的心。

當然會有人說:「難道你不用吃飯?」

飯當然要吃,可是如果已經寫到瓶頸,寫得不開心。即使這時候已經能夠靠寫作生活,這種不開心的情緒也會影響我們幹活,讓掙錢吃飯變得不愉快,進而影響寫作的品質。

讀者不是笨蛋,當他發現你的作品素質下降,發現你不真心,他們就會離開。而在他們離開之前,可能我們就已經離自己的真心好遠好遠。

 

.

你總是孤獨的在寫,

還是把世界放在心中?

靈感,是許多作家追逐成就的首要「敵人」。如果我們有一個挪用時間的工作,我們可以辭職。如果我們身處於喧囂的街區,我們可以換一處靜謐的地方創作。

當靈感不再,白色的word頁面宛如白牆,阻擋我們完成作品的想法。

在我的經驗裡,缺乏靈感時,除了燒香拜佛,或是依賴酒精等外力幫助。最好的方式就是回歸生活周遭,深掘熟悉的生活本身。

主要包括「採訪他人」、「查找資料」、「實地探訪」三種方式。

如果你的寫作陷入瓶頸,很大可能並不是你的寫作技術有問題,而是你的心是空的。要想在心底裝點東西,我們需要的並不是寫得更多,而是需要走得更遠。

諮詢經驗並不是我的寫作之源,寫作之源在生活之中。有時還需要有計劃地去取材,這都能避免我們因為自我封閉,斷了和世界的聯結,導致我們的靈感枯竭。

也許靈感本就不存在,靈感只是人生百態聳立於我們身前,在我們身後出現的陰影。我們撿拾起這段陰影,榨為墨汁,滴于白絹,化為文字。

 

.

你是否願意點出差異,

唱出不和諧的聲音?

當我們追求他人的共鳴,我們的表達也許會讓別人聽了連連點頭。點頭,是因為他們明白我們表達的內容。但這對於寫作,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人們是否需要我們告訴他們,「他們已經知道的事實」?

寫作需要一雙眼睛,看見世界的差異,在大中見小,在向陽處看見逆光下發生的三幕劇。當我們害怕別人對我們的作品,他們不再點頭,他們不再肯定,他們有所疑惑。

我們就無法說出不一樣的東西,但往往是那些不一樣的東西,使我們的作品格外有價值。

就像楊德昌電影《一一》,裡面有個專門拿相機拍別人後腦杓的小男孩。小男孩的爸爸問他為什麼要拍這個,小男孩說:「因為我想讓你看見你看不到的地方。」

如果你不知道該寫什麼,那就去寫差異,在和諧的聲音中唱出不和諧的聲音。

就像對青少年心理的描寫和討論。

好學生與壞學生,某種程度是由老師決定的,老師心中有一把尺,按照成績、操行等等原因為學生們下了標誌。

但是,誰好、誰壞、誰優秀、誰不乖,這全然不是教師能夠定奪的。老師能看到的面向,與孩子能夠看到的面向,都是不完整的。

有些事情,經過成人的思維模式之後,就變得不那麼單純、美好,甚至變得現實。因此,有些孩子就在某些老師的觀念裡,被框架,進而受到傷害。這個傷害很可能是永久的,直到孩子長大,傷痕仍跟著他一輩子。

我們順著老師的價值去寫,還是替孩子發聲,文章的力量和結果都是不同的。

 

.

試著用寫作療愈自己

當你寫了很多大道理,在膜拜你的讀者裡活得很「透」。

與此同時,你和家人之間卻很陌生。你能暢談愛的方法,卻無法和伴侶和諧共處。你對家庭關係侃侃而談,卻許久不知父母近況。

這每每在寫作的過程中,我都有這樣一番體悟。

生活周遭有太多事情,因為那麼平常,而顯得理所當然。那份理所當然,在於我們太習慣它們的存在,就像爸爸給孩子的愛、街口指揮交通的導護阿姨、轉角便利商店每天上下貨的店員……他們就像生活中的空氣,重要,卻很少被人們重視。

可是我們可以把這些東西說得很簡單,好像我們都已經瞭解他們,因為每天看到,給了我們這種錯覺。

實際上,我們對他們一無所知,我們不知道他們的姓名,不知道他們的喜好,不知道他們過著什麼樣的家庭生活。我們只是習慣看到他們,如同我們習慣呼吸,但我們並不清楚空氣當中有什麼成分。

其實,最好的寫作材料,就是回到我們最親近的關係當中。去寫我們身邊的人,去和他們對話,當成一個療愈自己的機會。

尋求療愈,是促進寫作的強大動力。

你和你的父母熟悉嗎?你聽過他們的故事嗎?青春有不同的考驗,上一輩的人,他們的青春歲月不像這一輩的年輕人,讀高中、大學都是理所當然的事。

他們年輕時大多也沒有機會經歷電腦、網路的洗禮,但是他們有我們這一輩年輕人沒經歷過的回憶。

以療愈為動機,我回顧了自己的成長,家庭的歷史,想到昨是今非,不免傷感,也提醒自己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一切。

當我越寫心越暖,寫作就變成一種自我恩賜,也就不那麼辛苦,那麼難以提筆了。

 

.

道理講不通,改講故事吧!

「文以載道」四字。宋代大儒周敦頤經典《通書·文辭》解釋:「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

四個字,標誌著傳統寫作人的理想,透過筆下文字彙集成書的文本,傳達深刻的道理。

有些人看到「道理」兩個字就怕,感覺像是要讀什麼教科書一樣,要人拿出高度的專注度,聽些無聊八股的訓斥。不能否認,會讓人有這種感覺,過往教育要負很大的責任。

我們要知道,我們面對的讀者,多是在一個有所框架的教育體系中長大的,充滿對於道德的無限崇拜,學校當中能接觸的文學與藝術作品,多是經過層層道德、政治、少數專家的篩選,剩下一些索然無味的作品。

當中說理,卻又不給學生反思與批判的空間。聽訓一般的聽課,讀標語一般的讀書,也難怪會對能傳達道理的書退避三舍。

其實傳述道理有很多種不同的方式,《小王子》、《少年Pi的奇幻漂流》、《麥田捕手》等作品,一一為千萬讀者演示深刻的人生道理,並非只能透過說教的方式傳遞,而是可以用輕鬆愉快的寓言故事,讓讀者一面欣賞精彩的故事,一面隨著作者要論述的思想共同走一趟思辨之路。

如果你覺得寫心理科普方面的文章很難,試著講一個精彩的故事。別老是想著滿足讀者的大腦,試著滿足讀者在心靈方面的需要。

 

§小結

綜上所述,如果你想從事寫作,或者想要把寫作納入生活,我們該怎麼開展?

簡單說,就是以下七點:

1. 別想太多,寫自己想寫的。

2. 寫的過程中,保持傾聽外界的聲音。

3. 不要強迫自己喜歡上寫作。

4. 從熟悉的人事物開始寫。

5. 套路有用,但當你感覺「沒有套路就不會寫」,趕緊丟下套路。

6. 把寫作當成療愈自己的方式。

7. 多講故事。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132116768

 回應文章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3/20 09:40

承教了!感謝!

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