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當孩子對上學說「不」,做家長的該如何回應
2020/02/20 21:17:53瀏覽1970|回應0|推薦14

素蘭是社區居委會的主力成員,她比誰都熱心、勤快,垃圾分類政策剛出,她就給居民舉辦講座,讓大家很快學會垃圾分類的知識。也因此,素蘭居住的社區,還因為垃圾分類成果豐碩,得到讚揚。

然而,就在素蘭再次獲得大家贊許之餘,她卻有一個莫大的煩惱。

素蘭的兒子宣宣是一位才思敏捷的孩子,是大家眼中的圍棋神童。

當宣宣考上二中,二中校長和老師都對宣宣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給學校帶來榮譽。

果然在宣宣加入後,二中圍棋隊戰無不勝,一路挺進省區決賽。然而,宣宣在決賽的表現失常,讓二中痛失冠軍。

賽後,有些人對宣宣的表現頗有微詞,還有些人認為老師對宣宣比其他學生好,有差別待遇,因此讓宣宣「飄」了,導致決賽準備不足。

要說失望,宣宣對自己的表現何嘗不是如此。他主動提出退隊申請,對學校其他活動也失去興趣。

如骨牌效應一般,宣宣學業一落千丈,和家人、朋友也變得疏遠。大家都很擔心,卻不知該怎麼勸他才好。

§對「學校」說不,還是對「學習」說不?還是……

當父母對上學說不,家長往往會把孩子的狀態視為「厭學」,然後開始苦惱該怎麼讓孩子不要討厭上學。

一般而言,孩子厭學的理由很多,常見的理由是在校跟不上學習,進而因為學習挫折,影響學習意願。

除了學業表現之外。其他厭學的孩子,他們都有一種相同的情況,就是在學校的時光變得不那麼快樂了。只是有的孩子是因為學習壓力,有的因為人際關係,有的孩子則是受到校外因素干擾。

總之,一個厭學的孩子,厭學可能只是症狀,而不是問題的本質。

就像外傷發炎、感冒等許多疾病,都會引起發燒。發燒是症狀。我們通過醫療手段退燒,不等於病就好了。

想要解開厭學煩惱,重點不僅是孩子遭遇了什麼事,而是他對這件事的心態。其中最主要的心態,就是「失望」(disappointment)。

從心理學來說,失望是一種情緒,是一種自我「期望」或「希望」落空,或不如預期的結果。

以故事中的宣宣為例,他在決賽前,對自己的表現,以及比賽的結果有很高的期望,當期望落空,就會產生失望的反應。

換言之,對於那些原本對自己期望不高的同學,參加比賽就算輸了,通常也不會太難過。要是贏了,反而會有意外驚喜的感覺。

 

§孩子對失敗的歸因,成長的絆腳石

失望一方面來自孩子期望落空後的感受。另一方面,來自孩子人際互動中的反應。

比如在厭學的個案中,孩子所厭的除了學習「活動」,學校、補習班等「場所」,往往更多的是對「人」的失望,包括對自己。

原本以為支持自己的老師,竟然因為自己成績不好,變了一張臉。這會給孩子什麼樣的資訊?

這可能會讓某些孩子覺得自己沒有被老師「看見」,老師看重的是他們的表現,表現好就給個笑臉,表現不好就一臉怒容。

其實當孩子表現不好,往往他對自己失望、自責,這時他最需要的不是說教,更不是懲罰,而是情感上的支持。

設想一下,如果你是宣宣,原本你因為自己圍棋下的好,得到眾人誇讚。結果一次比賽失利,那些前一秒還在誇讚你的人,下一秒竟對你百般批評,你的感受是什麼?你會不會覺得自己只是別人取樂的工具呢?

如果今天這樣的情況發生在家庭裡,孩子將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因為他的存在感被大人掌控了,並將之強迫性的和成績、外在表現等等因素捆綁在一起。

所以失望的情緒,又牽涉到一個人的「存在感」。

存在感由兩個重要的因素構成:「自尊」和「自信」。

  • 高自尊的人,當一件事不如預期,他更容易把原因歸在自己身上;
  • 低自尊的人,更容易把原因歸咎於他人或其他外部原因。
  • 高自信的人,相信自己能夠化解自己的問題;
  • 低自信的人,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解開眼前的難題。

可以想見,天真的孩子原本都是高自尊,也是高自信的。就像我們問幼稚園的孩子:「你們長大以後要做什麼呀?」

有的孩子會說當宇航員,有的說要拿諾貝爾獎,隨著年紀增長,處處受到外界打壓,人的志願就會呈現越來越低的趨勢。但當孩子的自尊與自信過早低到塵埃,也就等於把他對未來生活的期望,以及活在當下的樂趣消磨殆盡。

如果一個孩子經常受到與學習相關的打壓,他自然會想方設法遠離這些壓力,好維護自己心理的健康。如果連這最後的防衛機制都被打碎,恐怕迎來的將是更令人遺憾的情況。

 

§跟孩子一起合理失望

面對厭學的孩子,他們大多把失望的原因歸咎給自己,因為大人經常會對他們訓斥:「你這裡不好!」、「那裡不好!」

失望雖然會帶來負面情緒,但不全然是壞事。

最好的策略,就是從小幫助孩子培養存在感,幫助他們通過失望的考驗,提升自尊與自信。

換言之,失望在於我們難免會遭遇挫折。學習也是如此,不可能每題都答對,老師說什麼我們都馬上聽懂。

當孩子有了失望的心理,產生對問題的逃避。

我們可以陪孩子一起這麼做:

第一、接納失望是正常的情緒

如果失望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者身邊有失望的人,我們僅需「陪伴」他度過失望的情緒。同時,避免提出批評或意見,刺激更多情緒反應。

當你對孩子的表現失望,想想自己曾經讓他人失望,特別是讓自己失望的經驗。用同理心看待孩子的表現,先同理他的情緒,待他比較平靜後,再和他分享自己應對挫敗的經驗,和他一起找答案,當他的夥伴,而不是只會指責的大人。

 

第二、就事論事,就人論人

我們可以重新檢視期望和結果之間的落差,以及造成落差的原因。這些原因往往是複雜的,有些來自我們自身,有些來自他人,有些來自不可抗力的種種因素。把事件和人厘清,可以避免過度的自我貶抑或卸責。

比如因為孩子一次考試沒考好,就說孩子「笨」,這就把問題從事件轉移到對人的評價上。

要是孩子不信你的話還好,要是他原本低自尊又不太自信,他可能真的會覺得自己笨。結果以後遇到困難,他想自己既然這麼笨,努力也沒用。徹底放棄學習,家長更傷腦筋。

 

第三、把過去的事件視為「舊」事件,把改進都當做「新」事件

當我們調整期望,打算採用嶄新的方法繼續工作。比方宣宣遭逢比賽失利,師長著眼于把這個當成學習的機會。那麼之前的失敗就屬於舊事件,從中學習則成為新事件。

簡單說,對孩子的表現少翻舊帳。人的表現都會有高低起伏,你翻孩子舊帳,如果不能給孩子帶來新的體驗,提供克服問題的新方法,對彼此又有什麼幫助呢?

所以我們的努力不是彌補過去,而是創造未來。這可以避免攜帶過多上次失望造成的壓力,用更積極的心態應對新的挑戰。

 

( 心情隨筆愛戀物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13178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