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婚姻故事| 分手後,如何做到不聯繫不想念?
2020/01/19 00:10:25瀏覽2953|回應0|推薦18

1.

每一天,都有一位男孩或女孩失戀了。

這或許不是他們第一次談戀愛,卻是第一次失戀。

戀愛跟失戀,原來不是一個必然的整體。

就像開頭跟結尾,這是一個整體,凡開頭必有結尾,就像人有生就有死。

許多戀愛的開頭,只是一種迷惘,以為自己戀愛的,等到結束那一剎那,才發現自己並沒有處在戀愛之中。

有些人分手並不難過,甚至有種解脫的感覺,就是這個道理。

這個道理也不只是用於戀愛,也適用於生活的其他層面。

比如很多人在理解讀書對自己的意義前,就被迫讀書。就像磨坊裡的驢子,牠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圍著石臼繞圈子,牠也不清楚自己繞圈子,帶動石臼磨出來的東西是什麼,能給他帶來什麼好處,他就在主人的訓練和鞭打中,造就出可悲的習性。

所以大學成為一個人生的門檻,那些跨越高考的考生,終於有機會在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中呼吸。然後他們才有機會反思:「我為什麼讀書?」

有些人始終找不到答案,因為他的生活已經被長期以來沒有理由,只有服從的義務教育掌控了。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聰明的孩子,他們就讀了一個自己談不上喜歡,也談不上不喜歡的科系。最終只有「賺錢」這條路,成為他們工作的主要目標。

 

2.

在存在心理治療的脈絡裡,諮商幫助來談者尋求的,不是問題的「解釋」,而是「解讀」。

解釋連結著我們對固有答案的渴望,希望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這種觀點往往會使一個人害怕錯誤,過份追求一個「正確」的標籤。

但人生的煩惱,往往沒有對錯。

比如你今天談了一場戀愛,你被甩了。試問這有對錯嗎?

你可能不斷回憶交往的歷程,想起自己某次約會遲到,想起自己某次買了對方不喜歡的生日禮物……但這些是分手的理由嗎?是你最終被對方結束關係的原因嗎?

你永遠不會知道,即使對方給出一個答案,你也難以驗證那個答案就是事實。

面對人生的困境,我們尋求答案,可能只會讓自己越陷越深。因為如果答案是不可知的,我們也無法保證得到的解答是事實,強求答案,可能只會讓我們變得越來越鑽牛角尖。

所謂「偏執」就是如此,一個人強求答案,並以為只有自己強求的答案才是對的。為了這個答案,他可以離群索居,可以藐視一切關係,只為了讓自己有「我是對的」的感受。

人生很多時候能夠幫助我們的,不是解答,而是解讀。

解讀,就是我們看待一件事,看待我們的記憶,看待我們過去的一種表達。

這個概念跟敘事治療的精神有點像,我們今天會因為一件事感到悲痛,不在於這件事是什麼,而是在於我們對這件事的想法。

有點難以理解是嗎?讓我說個故事,幫助你理解。

 


3.

故事來自王爾德,這個故事叫《快樂王子》。

故事描述一個城市裡,有座王子雕像,雕像身上貼滿金箔,王子的胸口還有一顆珍貴的寶石。

王子每天看著城市裡,每位市民的生活,對於那些過得特別辛苦的人,王子有分憐憫之心。

於是王子把自己的心願,告訴經常停留在他身上的小燕子。

每當王子看到有哪一個家庭陷入困難,他就會請小燕子叼一片他身上的金箔,送到那戶人家,好解決那一家人的困難。

最後,王子把自己身上名貴的寶石,都送給需要幫助的市民。

但市民有感謝王子嗎?

有的市民感謝上帝,有的感謝不具名的善人,有的純粹覺得自己好運。

少了寶石和金箔的王子雕像,看起來沒那麼美了。於是市長決定把雕像熔掉,拿去做成其他東西。

小燕子忙於替王子送金箔,大量耗竭自己的生命力。王子的雕像被融化之際,也是小燕子咽下最後一口氣之時。

 

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想法呢?你會為王子抱不平?為小燕子哀悼?還是埋怨市長的愚蠢,斥責無知的市民呢?

當你因為故事產生了感受,進而你去表述你的感受,你就是在解讀這個故事。

對比之下,如果你想的是「雕像不可能說話」、「搞慈善不能學王子。」、「王爾德寫這篇故事的背景」,你就是在尋求解釋。

解釋把你帶到一個和解讀不同的世界,那裡可能有理性的光輝,有一個客觀的答案,卻少了深入我們內在的聲音,以感受為食材所熬煮的心靈佳釀。

 

4.

我們可以解讀他人的故事,把這些故事變成認識自己的鏡子。

同樣地,我們可以解讀自己的過往,包括那些難以忘懷的遭遇和創傷,以及那些歷久彌新的快樂和感激。

諮商中,往往在諮商的開頭,來談者會迫切的希望得到一個解釋。他們對自己不幸的遭遇有一個假設,假設肯定有個解釋,比如「他為什麼不愛我」,好像找到這個答案,一切痛苦就迎刃而解。

但諮商之所以有效,就是來談者通過諮商,從對標準答案的執迷中走出來。

逐漸地,來談者會意識到:「也許我的遭遇有一個答案,但救贖我們的不會是這個答案。而是我們在處理哀痛的過程中,我們再次成為自己人生的解讀者。」

解讀,是一種重新把生命的焦點回到自身,掃視我們整體,而不僅僅把焦點放在單一無解的事件上。

彷佛我們被那件事控制,除此之外我們無能為力。

解讀生命,是一種展現生命力,重新喚起自我存在感的活動。

 

「解讀者」,就像一位給兒孫談往昔故事的老奶奶,那些故事可能驚心動魄,可能讓兒孫聽得目瞪口呆。但在老奶奶的解讀中,彷佛一切都已雲淡風輕。

這種雲淡風輕,是老奶奶經過生命洗練後,把沉重的生命議題,看的更加明白。

這是一種自我接納的明白,比方面對分手。

一個人「看明白」分手,不是他是戀愛達人,不會分手。

我們一生會不斷遭遇離別,也都會有離別的傷痛。

但當一個人反覆讀起自己人生,讀起幾段相遇的點滴,可能使他更加珍惜當下,也更願意把有限的時間用來愛,而不是花在恨。

各種可能,就像各種解讀,內容不同,但總有對應我們心之所向的內容。

 

很多我們對生命的解讀,使我們超越生命的客觀限制,在我們主觀的認知,以及外在行動中,達到與世界之間的重新和諧。

老奶奶的解讀,可能跟故事裡另外一位老爺爺的解讀不同。但這無妨,解讀本來就是個人的,也應該是個人的。

用羅洛.梅(Rollo May)的說法,這就是一個創造的過程,一個「自我」(oneself)、「成為」(becoming)自身的過程。

所謂自我成為自身,就是一個人活出他自己,讓自己更多潛能成為現實,逐步自我完善的過程。

我們這一生就是在做這樣一件事,讓猴子成為猴子,讓飛鳥成為飛鳥,讓我們成為我們自己。

 


§結語

我們大體只能解讀我們的故事,通過解讀,我們知道我們的認知和表達都來自我們的主觀判斷。所以我們的主觀判斷只是用來跟自己對話,不能代表客觀答案。

這種態度,也能使我們保持謙遜,找到自己和世界、故事和真理的相對位置。

解讀不適合針對他人的故事,因為他人並不見得需要我們去解讀他。

有些成人特別喜歡解讀孩子,但他們能讀懂孩子嗎?

解讀的目的就不是為了讀「懂」,讀懂就成了解釋。解釋就會落入標準答案的陷阱,落入把人簡化的危險。

我想,我們降生於世,不只得用一生書寫自己的故事,還得成為自己的解讀者。

寫自己的故事,解讀自己的故事,終究人生就是故事。

故事沒有答案,故事的意義在我們每個人心中。

正如人生沒有答案,我們的生活,述說了我們的所有。

( 心情隨筆愛戀物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13156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