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別找工作了,回家下麵條
2017/08/07 12:25:28瀏覽2166|回應0|推薦20

之前有個研究所剛畢業的姑娘,拿了幾個公司的offer,問我該去哪個公司工作,我們做了一個簡單的生涯評估。

發現對她來說,彷佛一個想要成為武林人士的畢業生,卻面臨只有丐幫跟恒山派能去的窘境,前者不夠體面,後者穿制服還要剃光頭。對姑娘來說,兩個都不是好選擇。

選擇困難,這是經常在諮詢中會碰到的問題,畢竟人生是選擇的總和。

但有些選擇,用臺灣話來說就是「屎缺」,意思就是這個選擇你可能不得不選,但那個選擇爛透了。就像李敖說的,現在民主國家選總統,往往不是選賢與能,而是「在一堆爛蘋果中,挑一個比較不爛的」。

這讓我想到萬能的Tao飽,或標榜自營但被踢爆根本不是的Jing冬。網路購物平臺貌似提供民眾更多的選擇,實際上卻可能非但沒有,反而讓人更加困擾。

因為提供選擇的目的,本來應該是説明我們找到更好的東西,增加好蘋果的比率,而不是增加爛蘋果作為基數。

《怪誕心理學》作者,丹.艾瑞裡教授曾經舉過這樣的現象:

現象A,研究者發現,某個品牌的茶葉,當在超市中銷售只有六種口味,會比三十幾種銷量更好。因為人們更容易做選擇,而當人們選擇困難的時候,往往最後可能耗費一番腦力,什麼都不選。用認知心理學來說,就是「認知超載」。

現象B,曾經有個美國的蛋糕粉廠商,他們發明了一種不需要加任何其他材料,很簡單就能做出蛋糕的產品。結果銷量不好,於是他們找了心理學教授當顧問,教授給了他們一個建議:「增加一個步驟。」

廠商於是更改了配方,讓做蛋糕的步驟多一步,除了倒入粉,還要打個蛋。

產品因為多了這個步驟,結果大賣。背後的心理因素,就在於當人們對於自己選擇,有參與感的時候,我們更容易喜歡自己做的選擇。

回頭我們來看職涯選擇,當我們利用網路的求職平臺找工作,我們可以很簡單的一天發出上百份求職信,但這是否能夠增加我們獲得青睞的數量?

 

前些日子,才有新聞提到一位大學畢業生,通過B求職網站誤入傳銷陷阱,最後喪命。

當可以被選擇的量增加,並不等於「值得」被選得的量增加。就好像我們可以在箱子裡不斷丟爛蘋果,但這非但無法幫助我們更容易挑到好蘋果,反而增加了挑到好蘋果的難度。

這跟找物件很像,有人年年號稱今年要結婚,幾乎每週都參加相親或聯誼活動,年復一年還是沒物件。

找工作跟找物件,很多時候我們太專注去想對方的條件,卻很少去想自己的真正需要。我們做出選擇,松了一口氣,卻白白耗費了做選擇的成本。

但滿足需要應該才是我們做選擇的目的,但很多時候,我們眷戀於做選擇本身的爽快感。結果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看什麼值得選擇,注意力不斷被各種相關產品的資訊影響,然後我們增加了做選擇的成本。

就像你為了省點錢,比較有信譽的牌子不買,花時間上網東挑西撿,用了三個小時選面膜,但三個小時影響了你的工作時間,甚至讓你莫名的熬夜,結果熬夜對皮膚的傷害,遠勝過敷面膜帶來的保養效果,得不償失。

更何況就像周浩導演的紀錄片《書記》裡頭,某位書記在會議上說的:「你們喝茅臺,幾百上千的喝,這樣對群眾觀感不好。更何況你們喝的是真的就算了,喝了假酒隔天頭痛不舒服,對身體也不好。」

 

找工作也是如此,有個很有趣的思路,是我們要思考的,就是「找工作的成本」。

乍看之下,網路找工作不需要耗費成本,實際上並非如此。

一來耗費時間。看資訊、找工作,還是花更多時間去思考自己適合什麼工作,對自己迷茫的部份,有更多的理解?

你花時間都是走馬看花的看,還是認真就幾個工作做深入的瞭解?針對不同的工作崗位,專門設計與提供履歷,還是一篇履歷亂槍打鳥?

二來耗費精力。

如前所述,找工作耗費腦力,耗費體力與心力。

有機會去面試,可能一個工作佔用半天時間。就像有的人準備公務員考試,又想考事業單位,以為可以準備過來,結果很快發現要讀的東西很多,自己也沒有想像中那麼聰明、勤快。

面試也是,乍看一天三個面試沒什麼,但真正比較任真的面試,需要智力、情商的高度專注,可能第一個亢奮,又因為缺乏經驗,犯了些錯;第二個想避免前面的錯,表現的比較好;第三個面試,可能已經很累了,拿不出最佳表現。

更甭提你一個人面試,不關其他人的事,世界還是照常運轉。照樣可能碰到塞車、道路施工、自己不小心鉤破了褲子,或是為了柴米油鹽醋的事情忙活。

簡言之,生活就是讓人很累的一件事,找工作只是其中一個環節。

 

回頭從丹.艾瑞裡提到的實驗來說,我們面對找工作的迷茫,很大一個原因可能是我們對自己付出的不夠,所以我們沒有辦法愛上我們自己。另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給太多的選擇,以至於我們什麼都選不了。

這反應了一個常見的生涯抉擇的盲區,有人說最好的工作就是「錢多、事少、離家近」。

乍看這好像是很理想的工作環境,生活輕鬆愜意。不像西遊記,唐僧一行人出差就是好幾年,中間還不能坐飛機,還會遇到恐怖攻擊。

但工作本身很可能就不是輕鬆愜意的一件事,當一個人說自己的理想工作願景是錢多、事少、離家近,往往真正的原因可能是:

第一、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麼,該幹什麼。所以他只能想像出一種輕鬆的狀態,一種下班之後悠閒的狀態,因為對他來說上班的場景是陌生的。可能過去他沒有真正做過什麼生涯抉擇,讀書、考試、選科系、找對象都是長輩的意見為意見。

第二、他根本不瞭解工作的樂趣,好比獲得成就感。可能從小就被長輩強逼著要讀書考試,對努力奮鬥之類的生活願景,早已被無趣的讀書壓力消磨殆盡。他不相信對一件事情投入會帶來快樂,因為考試之後帶來的更多是讀更多書的痛苦,就像開始工作後突然又多了找物件的壓力,找了物件又多了買房的壓力……壓力一層接著一層,根本毫無樂趣可言。

第三、他習慣把生活成本轉嫁在他人身上。從小到大,家事有人做、宵夜有人買,自己沒動過什麼手,過著遙控他人為自己幹活的人生。工作的意義,對他來說並不大,也不是人生必須品。

 

想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說來說去就是要面對自己,瞭解自己。

瞭解自己最好從欲望開始,很多時候我們受了現代教育的影響,避開了自己的欲望。大家用很客套的方式在生活,包括對自己也是如此。

有部心理諮詢師的電視劇叫《捫心問診》(treatment),每集節目,25分鐘就是一位諮詢師和一位元來談者對話。

開頭那位想問我怎麼挑工作的朋友,我請她去看這部戲,她看了跟我說節目很有意義,但是很無聊。

這就是困難之所在,現實中願意認真聽別人說話的人,好好溝通的人太少了。不到半個小時的對話都聽不進去,當這個對話來自我們的親人、愛人或好友,但我們聽不進去,或者他們聽不進我們的話。

那麼我們不可能真正的瞭解彼此,關懷彼此,我們只是在關係中選了「錢多、事少、離家近」的相處方式,就像上面提到的三點。

就像日本諮詢大師河合隼雄在《故事裡的不可思議》,他引述孩子的一首小詩,道盡孩子內心的疑惑:

爸爸

開米行

早餐卻吃麵包

 

現實中,類似的事情很多,譬如:

爺爺

有車房

空調卻蹭宜家

 

媽媽

嫁爸爸

約會卻和老王

 

我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愛誰。

我們可能還沒搞懂什麼是愛,包括愛本身的責任、思念的痛苦與得失之間的酸楚,但如果我們真的品嘗到愛的美好,這一切都值得。

我們可能習慣別人對我們好,但我們吝於付出。

這讓我想到這兩年看過幾部暢銷的國產劇,發現裡面的愛情戲都有一個特色,就是男女角色都不擅於溝通。當然戲如果拍得像《捫心問診》,大概也沒幾個人看得下去。

但角色他們不溝通,就進行著愛與不愛的行為,實在令人匪夷所思。也許編劇本身也不是習慣溝通的人,因為溝通耗時耗力,卻不見得能使我們得償所願。

反過來,如果大家都不覺得溝通有用,那麼國產劇的愛情戲就會繼續如此,用強情節推進,可是人物之間的聚散離合都沒有人認認真真在對話。噴了幾個名言錦句,好像就能讓人豁然開朗。

可是生活中,往往人要聽的不是名言錦句,而是發自內心的去問:「你好不好?」、「今天過得怎麼樣?」

每天花五分鐘聆聽自己的聲音,花十五分鐘和身邊的人好好聊聊,對某些人來說卻無比的困難。

這帶來了一個副作用,溝通是需要學習的,人們越是不願意溝通,懶得溝通,就更不想溝通。那麼溝通就變得很困難,以至於當情感產生矛盾、衝突,需要解決的時候,只好用買包之類增加國家GDP的方式解決。

乍看很大方,實際上在情感上大家都吝嗇了。

我想起多年前在當白領,一次晚宴上,總經理喝了兩杯,有感而發的對我說:「你知道為什麼老闆喜歡送太太珠寶嗎?」

「不知道。」

「當你某方面不能滿足太太,只好用其他方面補償。」

 

當我們懶得聆聽自己、聆聽他人。

當我們懶得面對生活中麻煩的事物,選擇輕鬆。

當我們放棄愛情,選擇跟個客觀條件不錯的人一起生活。

這一切,你的將就都得在其他方面找到補償。

我想起一位前輩,他和一位不愛的人結婚,婚後為了房貸、生活開銷和之後孩子的學費等費用,儘管月薪五萬,實際上自己能自由支配的錢不到一萬。

他說他不愛他的太太,曾經想過離婚,有了小孩後打消念頭,至少他愛他的小孩。

生活累得他早就懶得作愛,妻子也沒在上班,兩人之間貌合神離,但為了達成對外的體面,養房、養車和國際學校。

他的小孩,某方面只是和妻子之間,夫妻關係與愛情的補償。這也是為什麼當孩子長大離家,往往也是夫妻爆發離婚的高峰期之一。因為再也沒有可以補償愛的東西,兩個原本就不愛的人,又得每天面對彼此,無法將焦點轉移到孩子,沒有解決的矛盾就突然顯得巨大不比。

這就是生活有趣的地方,我們越是抗拒真實的自己,我們要付出的代價就越大。就像買了其實自己用不著的東西,無論買的當下你多開心,很快的那些東西就會閒置在家裡的某個角落。

你創造了GDP,在自己生活中增加了垃圾。你不會停止做這件事,因為除此之外,你不知道還有什麼方法能夠緩解生活的壓力。

最後開頭的姑娘,她後來又看了幾集捫心問診,選了另一條路。

她選了五點半能準時下班的工作,好讓自己有更多時間參加聯誼,認識朋友,好找個外貌等條件都是她喜歡的男人,最好有點小肚子,她喜歡小肚子。並且最好可以讓她在家,不用去外面工作,她覺得自己有做直播,當網紅的潛力。

儘管有老師和朋友,覺得她好好一個碩士不進稱頭的公司,搞什麼網紅直播。

但我真的為她高興,她為自己喜愛的工作努力。

 

美國作家阿爾伯特.哈伯德(Elbert Hubbard)曾說:「我們並不因罪惡而受罰,而是罪惡本身會懲罰我們。」

同樣地,你的失敗並不是因為懶得努力,而是懶得努力本身就是你最大的失敗。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10807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