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到底要讓孩子學多少英文和數學?
2007/10/27 11:10:20瀏覽4613|回應16|推薦103

時季常教育博士在「既然英文好就代表研究能力好,為何不從小學開始加強英文」http://blog.udn.com/leepe/1200717 的回應中有非常中肯的見解如下。

英文和數學真的很重要嗎?來提供點反向思考。

當然,多會一種語言,就多一份機會,問題是,要那麼多機會幹嗎?有人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抽屜裡的證照一大把,到頭來,還不是靠一份工作在吃飯嗎?

英文對台灣的發展是很重要,但是對個人的發展並沒有那麼重要,主要還是看你將來想要做什麼。一大票台灣人英文奇爛,還不是照樣過著好好的日子。如果你需要用到英文維生,那英文才重要。

數學一定要學得很好嗎?走到美國每個地方,都可以看到百萬千萬的豪宅,我經常在想,這些人怎麼會那麼有錢?我相信這些有錢的美國人,大部份數學不太好,恐怕沒有幾個是因為數學好才讓他們有錢的。

英文和數學也許很重要,但沒必要弄得全國皆兵。能學得好的人學上去,學不好的人也沒關係,好好學點別的更實際。

-----------------------------

時季常博士說的甚是,時和也經常這麼想。

有一部日片『佐賀的超級阿嬤』,在片中,雖然環境艱困,但是阿嬤是非常的樂觀。小男生的體育很好,然而學業並不靈光,晚上要準備第二天的考試,但是阿嬤要他早一點睡覺以省電。以下是他們的對話:

小男生: 「阿嬤,我英語都不會。」
阿嬤: 「那,你就在答案紙上寫『我是日本人』。」
小男生: 「可是,我也不太會寫漢字。」 
阿嬤: 「那你就寫『我可以靠平假名和片假名活下去』。」
小男生: 「我也討厭歷史……」  
阿嬤: 「那就在答案紙上寫『我不拘泥於過去』。」

每次帶小孩逛夜市,人潮洶湧,沒聽到有人說英文,也沒看到有人用數學,可是這些人都活得好好的。

這讓時和也在想到底要讓孩子學多少英文和數學?
學英文和數學到底有什麼好處?

時和唸國中的小孩的班上有40%的同學各科平均不到60分,有60%的同學數學不到60分。硬要逼這些同學去學英文和數學也是沒有認清現實。

所以時和認為辦好技職教育最重要,至少要能安身立命有尊嚴的在社會上生活。

學英文及數學是為了追求更深奧的知識、更開闊的人生、以及可能更富足的生活。

為什麼要學英文及數學?那真得要看生活的環境中是否需要英文及數學?產業升級、國際貿易、金融市場等都需要即時的知識及資訊,如果能有〝足夠〞的英文及數學能力,或許可以順利解決任何任務。

當然,要回覆時季常博士上面發言的最好方法或許可能是要能證明出:

倘若 英文和數學 學不好,其他更深奧的物理、化學、及生物可能也不需要學了,直接去學一技之長的本事會更務實些。

時季常博士也許希望我們要思考的是:學歷也許不是萬能,行行出狀元,真正有能力的人,不靠學歷一樣也可以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相關閱讀:
技職教育的沒落居然影響到男性的就業 http://blog.udn.com/leepe/1113290 
與其推動十二年國教,不如加強技職教育 https://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leepe&f_ART_ID=244514 
好的技職學校勝過多數的大學 http://blog.udn.com/leepe/308187
國語、英文、及數學應該是國民小學的最核心課程  http://blog.udn.com/leepe/542225

=========================

後記:時季常教育博士分別於 2007/10/27 16:22 和  2007/10/27 16:51 給予兩篇非常中肯的回應,特別將之納入本文中以求完整。時季常博士感慨『一個小孩,受了十二年的教育,大部份的時間都浪費在自己學不好的課程當中,而畢了業後,連謀生技能都沒有,只好繼續讀大學,這種教育,豈不是在製造社會廢物嗎?我這樣說有點誇張,天生我才必有用,不應該把缺乏謀生能力的人說是廢物,但是從教育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教育是失敗的。

時和完全贊成時季常博士的觀點,時和有三個小孩正在讀國小及國中,在十年教改的摧殘下,民進黨政府刻意打壓中文,將小學的國語文上課時數減少,造成小學生國文能力退化。小學國文基礎差,作文差,影響到學生對其他學科也看不懂用國文寫的課本內容。到國中時已經跟不上了,愈來愈落後,愈來愈跟不上,國中、高中、甚至是大學因此就永遠跟不上了。

希望有遠見的政府官員能將教育從最根本的小學救起,從最基礎的國文救起。

相關閱讀:
一切都得從根本做起,向李家同校長致敬 http://blog.udn.com/leepe/934012
台灣的教育小學就出了問題 https://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leepe&f_ART_ID=203991
政府應該編列預算,強制要求後段班同學參加由政府補助的課後輔導 https://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leepe&f_ART_ID=204686
政府應該要重視後段班同學及職業教育 https://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leepe&f_ART_ID=208306

-------------------------------------------------

時季常博士 2007/10/27 16:22  的回應

我是這樣覺得,在小學階段,應該是通才教育和生活教育並重。在智能的通才教育方面,最重要的是奠立基本的讀寫算能力(如果英文真的那麼重要,那也可以放進去。)生活教育指的是良好的生活習慣,如衛生,飲食等健康教育,待人接物穿著談吐,以及堅毅自信等的人格素質培育。

到了初中,以通才教育為主,藝能/職業教育為輔。現在是完全沒有職業教育的,藝能課裡每週上一堂音樂課,一堂工藝/家政,一堂電腦,一堂輔導活動,一堂童軍。。。等等。我認為這是非常不實在而沒效果的安排,沒有一科學得好的。

國中有六個學期,假設這些藝能科目共有六門,與其每學期每一門都要上,而每週每門只能上一堂課,還不如每學期只上一門,每週上六堂課,也就是說,把現在六學期的課集中起來到一學期裡。但是每一門課一樣有六學期的課(六個等級),學生可以六學期都修同一門(六個等級都修完),也可以每學期修不同門(每一門都只修第一級),或是其它的排列組合。

到了高中階段,則是職業教育為主,通才教育為輔,所謂職業教育,不是只有工商而已,包括數學資優,理化資優,文學資優,美工設計,樂器演奏,美髮美容等等,也算在內。每一個學生,都是其職業的課程,也有其傳統通才的課程,但是對傳統通才的課程的及格要求和內容要降低。

從我們當高中生時就是這樣了,即使是前三志願的高中生,數學也是烏鴉鴉一片,大多數學生都學不好,記得當年我考大學聯考時,四分之一的考生數學是零分的,像這樣無效益的數學教育,是浪費學生的青春和教育資源。

我這些想法看起來好像有點革命性,但是仔細想想,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傳統有二句話,叫做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這都是從上位者,施教者的角度來看的,是施教者準備好了東西,讓每個人都來受教育,然後根據他們的資質和特性,來加以教導。

我認為應該要加上適才適性,安身立命這二句,這是從學生未來發展的角度來看。想想一個小孩,受了十二年的教育,大部份的時間都浪費在自己學不好的課程當中,而畢了業後,連謀生技能都沒有,只好繼續讀大學,這種教育,豈不是在製造社會廢物嗎?我這樣說有點誇張,天生我才必有用,不應該把缺乏謀生能力的人說是廢物,但是從教育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教育是失敗的。

-----------------------------------------------------

時季常博士 2007/10/27 16:51 的回應

補充一下。大部份的成年人(估計四分之三以上)的中文和數學程度,不到小學六年級的水準。假如有辦法這麼做的話,隨便到馬路上抓一百個成年來,看看有幾個人會做小學生的雞免同籠。或者再簡單一點:今年十月二十六日是星期五,請問明年十月二十六日是星期幾?(有人會抗議,會算這個幹什麼?查一下不就好了嗎?殊不知,我們之所以能夠查得到,那是因為別人幫我們算出來了)。

由此可見這個教育浪費都多麼嚴重,大部份人都被要求去學一大堆他們一輩子不會去用到,又學不好的東西。如果學得好,那也不錯,因為學會了,就可能會去用到,但是大部份的人都沒學好,而對他們會有用的東西,卻因為排擠作用而沒得學到。

像這種浪費,實在太多了。普及教育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有的事,全世界的教育界都還在摸索方向。最早有經驗的是德國和日本,他們在十九世紀就發展普及教育了,而他們當時的政策,非常的務實,很值得參考。但是德曰戰敗後,美國吸收了大量德國和歐洲的精英,成為世界超強,他們非常落後的教育系統和實務,也跟著外傳影響了亞洲各國。十年教改的內容,至少有一半就是抄襲美國的,十年教改已經失敗了,高等教育的美國化早有動靜,近幾年開始在加速。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epe&aid=1328332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古 月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以為~
2007/10/31 12:10

若非以此造福人群服務社會

只要夠生活上的應用就可以了

時和(leepe) 於 2007-10-31 14:12 回覆:

如果說只要賺夠生活上所需的薪水,剩下的時間充實心靈的內涵,想讀一本原文的文藝小說,想看一本科普書籍或是傳記,也還是需要一些基礎的英文和數學。

換個角度說,不管是靠或是不靠英文和數學,一定要培養足夠的生活能力。

時和(leepe) 於 2007-10-31 14:16 回覆:
英文和數學只是增加生活的廣度。

提琴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借版面回傻傻
2007/10/30 10:56
傻傻這是虛懷若谷﹐文學是在數理之上的境界﹐當人們在數理的應用科學上達到一定的成就後﹐追求的就是心靈上的滿足﹐而文學藝術音樂就是心靈的精神糧食﹐傻傻的網誌裡﹐這些糧食真豐富啊﹗
時和(leepe) 於 2007-10-30 17:14 回覆:

真的,現在看到好的文章、詩詞等都會打從內心的感動。

即使是理工科,內心仍舊是嚮往著經典的文學、詩詞。

也謝謝小提琴、傻傻、及其他城邦內的作家,很多有創意的文章都讓時和感動莫名。


提琴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這打油詩寫得真傳神
2007/10/30 10:39
哈哈哈﹐這打油詩寫得真傳神。

那些天資聰穎的同學﹐真是令人羨慕又嫉妒。
時和(leepe) 於 2007-10-30 16:59 回覆:

上大學後讓時和了解英文是特別的重要。

也讓時和了解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提琴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好老師難遇
2007/10/30 00:33
是啊﹐好老師難遇﹐如果英文﹑數學的老師教得好﹐這兩科並不是那麼難的科目。

還有﹐即使職技班﹐也應該重視英文﹐但可以只著重在聽和講的能力(如果讀﹑寫對他們而言是太困難的話)。
時和(leepe) 於 2007-10-30 09:24 回覆:

好學生也難求。

以前時和班上第一名的同學最常翹課。同學做打油詩:

師來徒無影,徒去師無蹤;可憐師和徒,何處得相逢。

老師是公認最好的老師,每次考試其他學生都在掙扎,可是那位學生每次都考100分,要翹課,老師也無奈。


傻傻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受教了
2007/10/29 23:40

傻傻學淺

但覺每次來都受益良多

謝謝大哥

謝謝提琴姐姐~

時和(leepe) 於 2007-10-30 09:13 回覆:

謝謝 傻傻 的來訪。

時和也佩服 傻傻 文學的造詣。文學是 Classic,當人們追求完美的境界,文學、音樂、與藝術就變成心靈的饗宴。也很喜歡看 傻傻 的文字。


提琴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個人淺見
2007/10/29 12:32
數學這個學科﹐牽涉到左腦右腦的發達度﹐所以有人是文史強﹐有人是數理強﹐因此這個問題應該是因才施教﹐由四則運算跳進代數幾何的這個階段﹐正好就是觀察孩童是左腦型﹐還是右腦型﹐再往上的三角函數與微積分﹐有些人就可學可不學了﹔正因為孩童的腦可塑性還很高﹐代數幾何雖然不是人人都行﹐也還是應該在每個人的學習課程裡﹐如此才不會錯過了數理的potential 人才。

至於英文這個語言﹐在現在全地球快速溝通的情形下﹐真的是天涯若比鄰﹐如果要讓台灣在世界各國眼中看來﹐是個現代化的國家﹐要讓人看得起﹐那麼台灣就應該全民都會聽﹑會講英文﹐這不是崇洋媚外的問題﹐而是有沒有溝通能力﹐及一個整體形像的問題。

再說﹐如果數理科技人才要更深一步鑽研學問的話﹐(說句野心不小的話﹕譬如說﹕拿諾貝爾獎)﹐那他/她的英文一定是要好的。小提琴最痛苦的就是當年化學學的全是中文版﹐現在看英文的化學書全如看天書﹐光是想要把化學元素的中文英文拼湊在一起﹐就已費去九牛二虎的力氣﹐更別說怎麼去了解它的價位valance 或是化學合成物要怎麼個稱呼法。很多高深一點的學科﹐如數學物理化學醫學﹐都是英文書寫﹐如果英文程度從小就有打下紮實的基礎的人﹐看原文書的吸收能力就會比別人強﹐學習也會快些。

不說高深的學問要用上英文﹐且看一個計程車司機的例子好了﹐試想﹐在飛機場跑生活的計程車司機﹐就是第一線的外交人員﹐當他載了來台灣觀光的老外﹐不但能溝通﹐還能兼導遊﹐說不定還能攬下未來一週(假設老外來觀光一週)的生意﹐能講英文的人﹐不是比其它同業吃香多了﹖再說﹐如果全民都能說英文﹐那麼我們台灣的阿公阿婆出國觀光時﹐能夠用很溜的英文在餐館點菜﹐這種感覺﹐是不是一種很有尊嚴的感覺﹖

說來說去﹐學好英文﹐就是多一項得心應手的工具﹐既然鈴木教學法說﹕學音樂如同學語言﹐多聽了自然就會﹔我們何不把學英文也當成學唱歌一樣﹐多唱它幾次﹐就能琅琅上口﹐因為英文已經是公眾認定的世界語言﹐把它學好了﹐只有百利而無一害﹐而且不要把它當成什麼困難的差事﹐從小就唱它﹐讓它與中文一樣深植在孩子心中﹐這對於台灣未來在globalization的市場上﹐保證能提高地位與增強競爭力﹐這是小提琴的一點觀察與建言。
時和(leepe) 於 2007-10-29 17:45 回覆:

謝謝小提琴的回應,小提琴是真正看到了國內甚至是國際的趨勢。

在國內 165 家大學的招生人數已經比報考人數還多,現在已經是人人都可以上大學了。但是進了大學要讀原文書,英文不好、大概原文書的知識也無法吸收。

時和當年大一讀 Apostal 的微積分,就搞不清楚到底是看不懂英文?還是搞不懂微積分?

大一上學期還要修普通物理,時和更搞不清楚到底是看不懂英文?或是搞不懂微積分?或是真正不懂物理?

化學更是扯,跟磚頭一樣厚的原文書,比看數學或是物理還累。

這讓時和深深的了解到國文、英文、和數學是所有課程的核心課程。國文不好,到高三前的所有課業可能都碰到障礙。英文不好,上大學讀原文書肯定是事倍功半。至於數學不好,理論的課程大概甭修了。

時和在上文「既然英文好就代表研究能力好,為何不從小學開始加強英文」中,提及國內各大名校給外籍生免學雜費及每月25000元的獎學金只是因為這些外籍生的英文好,多多少少是有些吃味。

畢竟很多國內大學畢業生還在 supermarket 及加油站做打時薪的零工,他們時薪不到100元台幣,即使每週工作 6 天,每天這麼辛苦的工作 8 小時,每月所賺的薪水也不到 20000 元。而外籍生每月居然可拿25000元!

這是我們的教育主管單位沒將學生的英文基礎打好。明明知道英文這麼重要,卻不好好哉陪學生英文的能力。

當然又是得靠家長自己負責,想辦法讓小孩的英文能和世界接軌。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