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2/09 04:35:50瀏覽1693|回應10|推薦57 | |
聯合報今天 (2013年2月9日) 的黑白集寫得真貼切,和 時和 的觀點一模一樣。 時和 一向認為:程度好的學子拚研究,喜歡動手做的學子拚技職! 未來的產業將強調Customer Design (客製化設計 及 客製化服務),附加價值高的客製化小量生產 或許才能避免斷頭式量產的殺價競爭。 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口 不可能只靠服務業及觀光業支撐,必須也要重視製造業。重視技職教育才能發展出有高附加價值的中小企業。 學歷不見得有義意,這是教改人士最大的盲點。 重視技職教育才是救經濟的起跑點,讓年輕人都有能為社會服務的一技之長。 這些有企圖心的年輕人自然會群聚創業,向銀行貸款,創造出新一波的景氣。 . 時和 堅決地相信:讓對讀書有興趣、學業有能力的學子繼續升學做研究;讓對讀理論還不開竅的學子或是對實作有興趣的學子走技職教育,先學得一技之長,以有尊嚴的能為社會服務,是最務實的執行方法。政府只要加強推廣在職進修、成人教育、以及終身教育,任何人在適當的時機 都有可能繼續學習,如此才能避免大多數人在高中及大學時期不知為何而學的困境。 160萬技職大軍 撐起德國經濟 聯合報 2013/3/4 http://vision.udn.com/storypage.jsp?f_ART_ID=748&pno=0 =====================
中研院的昨非今是 【聯合報╱黑白集】 2013.02.09 02:03 am 今天台灣高等教育的量產化和劣質化,其實毋需中研院診斷,人們早已有目共睹。包括大學畢業青年就業困難,企業界難覓可用之員工,以及台灣在國際人才市場競爭力的衰退,皆可見其遺害。李遠哲當年一手包辦教改大計,今天雖不必把全部的帳都算在他身上,但他要承擔的責任也絕對不少。 李遠哲最大的敗筆,還不只是主張廣設大學,而是他「重通才、輕技職」的思維嚴重破壞了台灣教育高低桿的平衡。他當年一席「讓高職成為歷史名詞」的談話,將技職教育打入地獄,讓供應台灣中小工廠需要的嫻熟黑手無以為繼。今天,多少年輕人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不都是那些拿著西方寶典照抄的教改大師們惹的禍? 可嘆的是,許多當年意氣風發與聞並主導教改的人仍堅不認錯,至今還在那裡推三卸四,說當時政策只是要求廣設「公立大學」,不包括私校在內。果真如此的話,當政策走上歧途時,他們為何不出聲阻止? 歷史是一面鏡子。它提醒了大家:在那個充滿政治狂熱及權威崇拜的年代,人們多麼容易盲目相信大師人物,乃至把自己的優點看成一無是處;而當時過境遷,那些有過權力的人,又把責任推得多麼乾淨。 中研院昨非今是的「除夕報告」,顯示了它自身回歸學術專業的變化,也映照了台灣社會難以追悔的失落。 【2013/02/09 聯合報】 . 延伸閱讀: 德國/適性發展 小四就依成績分流 聯合報 2013/6/3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