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柯布 (Le Corbusier) 的《邁向建築》
2015/05/02 06:22:01瀏覽3076|回應0|推薦9
Excerpt:柯布 (Le Corbusier) 的《邁向建築》

這一陣子,讀了幾本與 Le Corbusier 相關的書本,不禁就想直接挑戰他所寫的一本建築史上的經典著作——《邁向建築》。
出乎意料,這本書並不艱澀,在一些字裡行間甚至夾雜令人啼笑皆非的質問,相當有趣,如同 Le Corbusier 在〈序言〉中所述:
本書的文筆是非常嘲諷的風格。當建築仍在垂死時代中無法令人忍受的破舊觀念限制之下,如何能夠以優雅的方式談論建築呢?
因此本書自然而然便想掙脫厚厚得華麗外衣,想辦法刺穿它,在此厚實的外衣上挖洞。這裡挖個洞,那裡挖個洞。打開視野!讓視野能穿出令人窒息的華麗外衣。挖洞以便能看得出去。由於這是非常有用的策略,有良好的功效。因此我便利用這種方式。

特別的是 Le Corbusier 在〈視而未見的眼睛〉的這一篇專章之中藉由輪船、飛機、汽車這些科技高度發展的交通工具來數落「建築」的不知長進,個人覺得這些想法頗具創意,同時也跳脫了「建築」本身的思考限制,確實發人省思。

註:
其實本書譯者施植明對於目前Le Corbusier 通用的譯名柯比意或科比意頗有微詞,他認為勒柯布季耶是比較合乎正確發音的譯名,但他似乎又礙於大家可能相逢並不相識,我們最後看到的作者譯名就變成 Le Corbusier 在密友間的聯繫簡稱——柯布 (Corbu) 了。
另有關 Le Corbusier 的生平及作品,可以參考譯者施植明所寫的《廿世紀的建築傳奇人物柯布》。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10924
邁向建築
作者: 柯布
譯者:施植明
出版社:田園城市
出版日期:1900/01/01
語言:繁體中文

  建築師透過造型的處理,所實現的某種秩序,代表著其精神的純粹創造;基於這些造型,建築深深地觸發了我們的感受,激起了造型藝術的情感;經由所創造的整體關係,喚醒了我們內心的迴響,賦予我們一套能與宇宙相契合的標準,決定了我們精神上及心靈上各式各樣的活動;使得我們得以感受到美的存在。

Excerpt
〈視而未見的眼睛,輪船〉

……

住屋是居住的機器。澡盆、陽光、熱水、冷水,隨心所欲的溫度,菜肴的儲存、衛生、整體關係的美感。躺椅是坐的機器,澡盆是洗澡的機器……等等。
我們的現代生活,所有現代生活的活動,除了在喝緞花茶和洋甘菊茶的時候例外,都創造了本身的器物:西裝、鋼筆、打字機、電話、討人喜歡的辦公桌、大面玻璃、「創新的」貨櫃、刮鬍刀、英國煙斗、圓頂禮帽、小客車、輪船和飛機。
我們的時代每天都在界定本身的樣式。樣式就在我們的眼前,眼睛都視而不見。

有一種誤解必須加以澄清:我們正處於腐敗的藝術之中,誤以為藝術便是對裝飾的重視。曲解了藝術的感受,在所有的事物中都混雜了一種不應該有的輕浮精神,迎合對時代精神一無所知的裝飾家所蠱惑的歪論。
藝術是件嚴肅的事,有其神聖的時代意義。我們卻予以褻瀆、加以輕薄。被扭曲的藝術在面對需要組織,工具、方法的世界時,便必須痛苦地奮鬥朝向一種新秩序的穩定性。首先得有麵包、陽光和必要的舒適社會才能生存。一切都必須重頭開始。多麼艱難的任務!同時又是那麼地急迫,整個世界都籠罩在此刻不容緩的需求下。機械將引導一種新的工作與休閒的秩序。整個城市都有待建造,重新建設,以達到最低限度的舒適程度;其嚴重的欠缺將動搖社會的平衡。社會已不穩定,近五十年來的進步所造成的重大改變遠遠比六世紀來的轉變還要劇烈致使社會形成裂痕。
現在是建設的時刻,別再開玩笑了。
我們當代的藝術將能適得其所,如果能就教於菁英的話。藝術並不是通俗之事也不是有錢人的玩物。藝術只有在菁英的沈思與導引下才能成為一種必要的精神糧食。藝術本身具有某種高傲的本質。

我們當代所造成的痛苦經驗證明了對和諧性的需求。
眼睛所看到的:和諧性早已存在於由經濟因素所決定和物理必然性所控制下的勞動機能此和諧性有其本身的道理存在,沒有任何心血來潮的因素,而是一種合理的建設,並與周遭的世界協調一致。在人類勞動的大膽轉換中,由於一直受限於大自然的約束,使得過程變得相常艱難。機械技術的創造係某些組織企圖以純粹的機能。並合乎人類讚賞的大自然事物所導循的演化法則;因此和諧性乃存於工作室或工廠中生產的產品之中。這並不是藝術,不是西斯汀教堂,也不是雅典娜神廟;而是全世界以意識、心智、精確性;並以想像力、果斷而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所生產的日常生活的物品。

如果我們暫且忘記輪船是運輸工具,而以新的眼光去看它的話,我們將會發現眼前所呈現的是由魄力、規律、寧靜,而有強烈的美感所形成的一種重要的表現。
嚴肅的建築師若以身為建築師的眼光 (有機體的創造者) 去看輪船的話,將會發現該死的世俗束縛獲得了解放。
輪船對大自然力量的尊重遠超過對偷懶的傳統的尊重:在不受狹隘的平庸概念所局限下,回應了正確的解決方法乃是得自於對問題加以正確地質疑,並在當代亟力想向前邁進的決心獲得了鼓舞。
陸地上的住屋是落後世界的一種縮影。輪船是實現由新精神所組織的世界的第一階段。
(p.99~106)


〈視而未見的眼睛,飛機〉

……

飛機當然是現代工業中精挑細選下的產品。
戰爭是貪得無饜的顧客,永遠無法滿意,總是要求更完美。命令須不惜一切達成,無情的失敗將是死亡。因此飛機可以說是動員了所有的創造力、智慧、與膽識的結晶:想像力與冷靜理智的結合。這正是建造巴特農神廟的精神。

於是我便以建築的觀點觀察飛機創造者的精神狀態。
飛機的意義不在於造型的創造,首先必須要曉得不應該把飛機看成是鳥或蜻蜓,而是飛翔的機器;飛機的意義在於能掌握如何陳述問題並予以解決的整個邏輯過程。今天一旦問題能被提出來,最後一定能找到解決的方法。
住屋的問題尚未被提出來。

建築師先生們 (年輕的) 所必須努力的方向:突顯營建工程。
另外的一個方向:能回應需求的東西便是美的
很抱歉!突顯營建工程正是準備在工作上大展才華的藝術工程學院的學生一直準備面對的問題。上帝突顯了人類的手腕和關節,不過其他仍有許多部位有待突顯。
如果回應需求的束西不美的話,但是它卻能滿足精神上的需求,最基本的需求,缺少此需求將不可能有更進一步的滿意;因此我們得重新建立這之間的先後關係。
建築除了得突顯營建工程並回應需求之外 (需求包括了實用、舒適、簡便的操作),仍具有其他的意義與目的。建築是最特殊的藝術,在動人的整體關係中,達到柏拉圖式的高尚,數學的秩序,深思熟慮,和諧的感受,這才是建築的宗旨。
(p.111~113)


〈視而未見的眼睛,汽車〉

為了而對追求完美的問題必須朝向標準規格的建立。
巴特農神廟是應用標準規格的代表性作品。早在公元一世紀,古希臘神廟的建築構件便已經有標準規格了。
標準規格一旦建立,競賽馬上就熱烈地展開。在競賽中為了爭取勝利,就得在各方面表現得比對手還要優異,不論是整體的線條輪廓或細部處理。在所有的細節上更得作深入的研究。進步因而產生。
標準規格是人類工作中所產生的一種必要的秩序。
標準規格建立在某些基礎上,並非隨心所欲,而是對動機明確的事物在分析與試驗的合理控制下的一項保證。
人類都有相同的器官,相同的功能。
人類也都有相同的需求。
社會的標準規範便是在某些固定年齡的階級、功能、需求的標準下而演化形成的。
住屋是人類所必需的產品。

……

最早的汽車車身是根據豪華馬車而設計的,因此車身與汽車的移動模式以及人要進入車內的方便性上的需求都相違背。對如何進入車內的研究終於奠定了車身的標準規範。此規範在兩種不同的目標下發展演變:強調速度的車子便將車體集中在前方 (跑車);強調舒適的車子,車體則集中在後方 (轎車)。這兩種情況都與馬車的慢速度運動毫不相關。

……

人們從古羅馬教堂的原始主義發展到巴黎聖母院、安瓦利教堂,以及協合廣場。在淨化精煉感覺下,摒除了裝飾而獲致整體比例及尺度的關係,乃使得我們能向前邁進;使得我們能超越原始的滿足 (裝飾) 而追求高層次的滿足 (數學關係)
法國布塔列尼樣式的櫥櫃依然存在,那是因為布塔列尼人一直居住在當地,由於地處偏遠,生活長久未改變,終日為捕魚和畜牧而忙碌。生活在巴黎高樓中高層社會的先生們睡在布塔列尼樣式的床上是多麼不相稱;同樣地擁有轎車的先生睡在布塔列尼樣式的床上也足多麼不相稱。其中的緣故只須運用邏輯推理思考便能體會。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同時擁有轎車及布塔列尼樣式的床的人卻比比皆是。
所有的人都深信:「轎車代表了當代的樣式」而布塔列尼樣式的床只是在古董店裡製造和交易的東西。
在此將巴特農神廟與汽車並列是為了使人能了解在不同領域中經過自然淘汰後的兩項產品,其中的一項已達完善的境界,另一項則仍在進步發展中。如此的說法似乎把汽車捧得過高。不服氣嗎?有本事的話就拿我們蓋的房子或宮殿去跟汽車一較高下,如此一來我們才會發現問題的癥結所在,簡直是一無是處,我們已經不再有屬於自己的巴特農神廟了。
(p.131~137)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22717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