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2/15 05:57:32瀏覽125|回應0|推薦3 | |
Excerpt:鄭明仁的《香港文壇回味錄》 前一陣子讀了不少張愛玲的作品,恰巧在本書也讀到一篇與張愛玲相關的文章,以下摘要分享。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74368 香港文壇回味錄(增訂版) 作者:鄭明仁 出版社:天地圖書 出版日期:2023/05/01 內容簡介 資深傳媒人鄭明仁,人稱「老總」。嗜書如命的他,藏書數以萬計:武俠小說、三毫子小說、廟街文學、報章雜誌、珍稀手稿……老總買書,自言是中了毒、迷上癮。他走遍無數書店,又與不少名家作者結下不解之緣。香港曾經是讀書的福地,在一堆堆舊書刊裏,除了紙香墨潤外,還有歷史的芬芳餘韻,所以老總獵書半世紀後,決定公諸同好,誠邀大家一起回味那些年的文化足跡。 【Excerpt】 〈張愛玲逾半世紀之謎破解〉 一九五四年五月六日香港《中南日報》副刊開始連載翻譯小説《海底長征記》〔原著書名Submarine ,作者為比齊(Edward L. Beach Jr.)〕,報紙之前幾天煞有介事在頭版刊登了預告,説明小説的譯者是「張愛玲」。可是小説見報首天譯者姓名卻改為「張愛珍」,再過幾天,譯者名字再改為「愛珍」。一般讀者不會理會譯者是誰,管她是張愛玲還是張愛珍,但研究張愛玲的學者不應遺漏張愛玲這段文壇珍貴史料,卻真的遺漏了,直至二零二零年五月真相始浮現。筆者和香港研究張愛玲的專家吳邦謀合作,像福爾摩斯查案般去揭開這個逾半世紀的「張謎」:究竟《海底長征記》譯者是否大家熟悉的張愛玲?倘若是張愛玲翻譯,那為甚麼要兩次更改譯者的名字?為何連載小説結集成書後一直被忽略? 先要從網上一張售賣舊書的照片説起,售書人把結集成書的小説《海底長征記》封面放上網,封面上譯者的姓名是「愛珍」,但售書人加了一句「愛珍即是愛玲也就是張愛玲」,他開出的售價是港幣十萬元,令人咋舌。一般人的反應是「傻了嗎?你說是張愛玲就是張愛玲?有甚麼根據?」售書人確實拿不出甚麼證據,只聽説作家慕容羽軍曾提及過。我把網上售書照片傳給吳邦謀看,吳對此書是否由張愛玲翻譯仍半信半疑,我們便開始聯手追尋真相。 為了查證《海底長征記》這部小説的翻譯者是否張愛玲,我和吳邦謀分頭行事。吳負責接觸售書人查看書籍裏有沒有關於張愛玲的蛛絲馬跡:我負責從慕容羽軍檔案入手,因為上文提到作家慕容羽軍可能知道此事。慕容先生幾年前身故,幸好慕容君有一「徒弟」盧文敏是我中學老師,於是致電盧老師問:「慕容羽軍先生是否在《中南日報》工作時邀請張愛玲寫稿?」年近八十的盧老師記性甚佳,他說沒親耳聽慕容先生講過,但記得慕容先生在他的著作《濃濃淡淡港灣情》寫過他認識張愛玲經過,可惜這部一九九六年出版的書現在不知放在哪裏。 筆者忽然想起初文出版社社長黎漢傑曾出版慕容羽軍香港文學論集,他應該看過慕容先生不少資料,姑且去電問一問。嘩!黎手上竟有《濃濃淡淡港灣情》,書中果然有慕容羽軍憶述如何認識張愛玲,如何把張愛玲積存在今日世界出版社其中一份稿拿到他工作的《中南日報》連載,連載日期是由一九五四年五月開始。報社當年為隆重其事,由慕容羽軍寫了一個預告刊在頭版公告天下即將連載張愛玲作品。 豈料預告刊出當天,慕容羽軍立即接到張愛玲電話。慕容先生憶述:「我一接聽,她(張愛玲)便呱啦呱啦的説:「很對不起,想請你幫個忙,不要把我的名字登在報上,可不可以?」」張愛玲解釋是不想給人感覺到她參加了報紙行列。可是報紙已刊出預告,怎辦?慕容羽軍唯唯諾諾,收線之後與報社負責人商量應變辦法。慕容羽軍眉頭一皺、計上心頭,決定在張愛玲文章見報第一天,把譯者張愛玲最後的「玲」字改為「珍」字,並刻意用行書寫出來,驟眼看還是玲字,以為這樣便可過關,其實屬自欺欺人。慕容羽軍又憶述,當譯稿刊出首天,「這位姑奶奶的電話又來了,她説:『又來麻煩你,我知道你把譯者的名字改了,但寫出來的珍字,仍有八九成似玲字,可不可以把張字刪去?』」慕容羽軍很無奈唯有照辦,刪去「張」字,變成「愛珍」,這就是張愛玲這份譯稿兩度更改譯者名稱的由來。慕容羽軍對張愛玲的執着頗有怨言,以後沒再見面。除了這部翻譯小説之外,慕容羽軍再沒刊登過張愛玲其他稿件。 小説一九五四年八月在《中南日報》連載完之後結集成書,書名仍叫《海底長征記》,譯者姓名仍舊用「愛珍」。小説成書後卻沒有引起多大注意,原因是很少人知道它是祖師奶奶的作品,海內外張愛玲專家也失之交臂。在此之前,沒有人敢肯定《海底長征記》是張愛玲的譯著。還好,六十六年前張愛玲在香港翻譯的這部作品,六十六年後被我們驗明正身,適逢二零二零年九月是張愛玲百歲誕辰,筆者和吳邦謀暨幾位協助提供資料的師友實「與有榮焉」。 證實《海底長征記》一書是張愛玲翻譯後,吳邦謀馬上跑到放售此書的舊書店「驗書」,書一拿上手他感動到眼泛淚光。他尋尋覓覓張愛玲作品多年,珍罕的版本大多已擁有了,唯獨未見過此書。最難得的是這個版本是經過我們幾個香港人合作確定是張愛玲的譯作。《海底長征記》由翻譯到在報紙連載到出版單行本到鑑證譯者身份,全都發生在香港,也是天意。然而,吳邦謀購書一事卻節外生枝,買賣雙方原本同意買家以分期付款方式支付十萬元書價,當吳邦謀準備上門交付第一期貨款,書店店主卻表示,《海底長征記》已賣給其他人,因為對方一次過放下十萬元要了該本書,吳邦謀多番抗議不果,唯有期望第二本《海底長征記》出現。 《海底長征記》中譯本的封面是一艘潛水艇,由《中南日報》一九五四年八月出版。編者在卷首語説:「這一篇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寫實記載。於一九五四年五月六日起在本報綜合版「中南海」連續刊載,將及三閱月。全文長逾十二萬字,譯筆簡潔流暢,深受讀者歡迎。茲應各方紛紛要求,特提前出版單行本,想讀者均以先睹全豹為快也。」卷首語沒有隻字提及張愛玲,估計是不想再刺激張愛玲,畢竟她曾兩度「問罪」《中南日報》。慕容羽軍後來在回憶文章中因為沒有提及這本書書名,張愛玲這個秘密也就埋藏了逾半世紀。 張愛玲一生專注文學創作,譯著也是以文學為主,她為甚麼會翻譯這部軍事非文學小說?現在很難找到權威解釋,筆者認為這可能是當時香港美國新聞處指派要張愛玲譯的作品。作者比齊是美軍潛艇指揮官,曾參與太平洋戰爭對付日艦,親歷慘烈海戰,書中記載的是真人真事。張愛玲翻譯此書很大可能是美新處宣傳策略的一部份。 吳邦謀對張愛玲的痴戀程度,現今世上除了上海的陳子善教授之外,再沒有人比得上他。朋友笑稱張愛玲在上海和香港各有一個「未亡人」,一個是陳子善,另一個就是吳邦謀。我和吳邦謀聯手追查張愛玲一九五四年在香港翻譯《海底長征記》的來龍去脈,過程非常順利,冥冥中似有一股神秘力量在幕後推動,吳邦謀很相信是「祖師奶奶」張愛玲「顯靈」,讓《海底長征記》歸位「祖師奶奶」文學宗祠。 吳邦謀擁有多個張愛玲著作和譯作珍罕版本,《海底長征記》是最新發現,他認為是受到張愛玲感召,讓他參與這次文學考古,發掘出這部小説來龍去脈。吳本已寫完他的新書《尋覓張愛玲》,付印前忽然出現這次文學考古經歷,他趕急臨時加插了這奇妙一章,為他多年來的張愛玲研究劃上完美句號。 吳邦謀説,今次張愛玲文學考古之路很奇妙,一路上好像張愛玲在引路。最大收穫是確定了張愛玲額外有第五和第六個筆名,在此之前經證實的筆名是世民、梁京、霜廬、范思平,現在多了張愛珍、愛珍。這個意外發現替中國近代文學史添上重要一頁。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