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張讓的《攔截時間的方法:手記書》
2024/09/17 06:50:35瀏覽137|回應0|推薦3
Excerpt張讓的《攔截時間的方法:手記書》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7900
攔截時間的方法:手記書
作者:張讓
出版社:九歌
出版日期:2017/01/01

原本打算把書名直接取作「手記書」,最後還是加了個更切題的主標成為《攔截時間的方法》。全書顯現了背後潛藏的,想要攔阻時間的意圖。作者意欲透過文字與時間拔河,尤其隨年歲而越發加深。因為見識生老病死,越來越感覺一切不斷加速離去,直到渙散無形,有如無限膨脹奔向滅絕的宇宙。

Excerpt
42 記事和其他〉

1
這趟,我要帶你走過一段旅行和非旅行旅行。
經由搬家,也經由一本有趣的小書《在自己的房間裡旅行》。

3
這篇東西名〈42記事和其他〉,以來自篇頭便提到的《在自己的房間裡旅行》。
好些年前,到上海參加海外華人女作協在復旦大學開的會,主題是旅行文學和飲食文學。曹又方那時住在上海,講的是剛在大陸出版不久的《在自己房間》(姑且這樣簡稱)譯本,十分有趣。一年回台逛《上海書店》,發現一些陌生的法國文學作品譯本,是我偏愛的輕巧小書,加上內容不尋常,立刻吸引了我,其中便有《在自己房間》,大喜之下趕緊買了。回家讀過,果然有意思。之後放在書架上便沒再碰過,是搬到南加以後整理書箱發現了好奇抽出來看,還是覺得有意思。喜歡之餘,便生出了這本小書來(這是簡化許多的說法)。短文構成的形式借用《在自己房間》,42這個數目也是。

4
許多年前,我在一篇散文裡尋思人能不能不離家而旅行,答案是當然可以。那時我還沒讀過《在自己房間》,但已經有過許多坐在家中或後院旅行的經驗。現在我每天在戶外書房旅行,也就是開頭說的非旅行旅行。
《在自己房間》寫的是作者薩米耶··梅斯特還是個年輕軍官時,違反軍紀與人決鬥受罰關禁閉,四十二天不得出家門。他藉機安坐扶手椅上神遊今古内外時空,將心得寫成四十二篇短文,結果便是這本書。
書背簡介說「於一七九五年出版,旋即成為暢銷書,是十九世紀法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作品之一」。以今天的文學市場來看,簡直難以相信。至於在房間裡旅行對現代人更沒什麼大不了,多少宅男宅女閉鎖房中遊逛網路之外,還向全球廣播自我。
問題在:有多少人達到梅斯特的深度廣度和藝術趣味?

8
每天在屋裡和戶外書房間來來回回,途中必然驚動蜥蜴驚惶亂竄。
所謂戶外書房,其實更是野生動物世界。我很快便覺悟到:這裡是動物的地盤,牠們是主,我們是客。每當我從書中抬頭,總會發現這鳥獸世界充滿了生機趣味,就像我在看的書。
42記事」想要捕捉的,便是這近乎針鋒相對的兩個世界:環繞左右的自然生態,和疊在桌上帶我飛越引我沉潛的書籍。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呢?

9
怎麼捕捉外界?表達那形聲色動靜種種?
我不是個生物學家,也不是個自然書寫者,但凡碰上需要描述自然,必自慚形穢,氣餒不堪,怨嘆才氣不足,不是詩人,沒有駕馭文字的神技,最後淪入咒罵悲嘆。許多年前,我寫初到新墨西哥旅行便是那樣,滿紙呼天搶地。現在功力更差,能做的也只是以一個欣賞者浪漫但不足的眼光,做最粗淺的描繪,印象派,或是表現派式的。
另一個困難比較形上:究竟想說什麼?怎麼說?
這時,「42記事」還是一團迷霧。然則,寫什麼東西不是一路茫然摸索?
問題在,不管是讀他人的書還是自己的,看來輕而易舉,絕對沒有艱難的跡象。要有心而且識貨的人,才看得出難在哪裡。

10
何必提這些呢?除了作者本人,誰會對寫作過程有興趣?
說的也是。我對後設小說從無興趣,就是這個緣故。這種小說一邊講故事,一邊又眼光倒轉拆解作品本身,套中有套,沒完沒了。喜歡玄奇手法的讀者可能目眩神搖,偏偏我最不喜歡這等賣弄。自我意識的包袱本來就夠累贅了,想要遁入文學卻又陷入文學自戀自得的自我凝視遊戲。抱歉,沒興趣,不玩!
所以伊塔羅·卡爾維諾的《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我試過許多次,總是不到幾頁就頹然丟下。只有在放棄以後無心亂翻,忽而撞上什麼精采段落才眼睛大開,像他提到「人人都讀過,所以你彷彿也讀過的書」和「你一直假裝讀過而現在該坐下來實際閱讀的書」,正正說中了閱讀心理,讓人欣喜碰到了行家。又比如一個讀者提到看書時一旦掌握到書裡的概念或感覺,「就看不下去了,」必須思路改變,「在不同的思想觀念和意象間跳動,產生連續的思辨和幻想,覺得有必要追根究柢,脫離那本書才有意思」,那種感覺我也熟悉。相對,《看不見的城市》和《巴羅馬先生》我便很喜歡,因為不賣弄機關玩後設,只是卡爾維諾自己,而沒有比他本人更有魅力的了,這你去讀《到聖.吉歐方尼的路》便知。

20
飛鳥在天空畫弧,直到收起雙翼俯衝,畫兩點間最短的直線。
總有一雙鷂鷹在谷地半空盤旋。有時飛得很高,成了一小點。有時飛到幾近頭頂,身上漂亮花紋清晰可見。有時比翼翱翔,互繞旋舞,極美,你見到立時懂得了什麼是愛情,幸福快樂是什麼樣。有時只見一隻,疾飛唳叫,呼喚伴侶。
楊牧書名《亭午之鷹》意象很美。現在天天見鷹,我並不想到那書名,想到的是鹿橋《人子》裡的那篇〈鷂鷹〉,以及《蒼是蒼鷹》。兩書迥異,我都喜歡。《人子》是短篇小說集,有如童話寓言傳奇,天真而又睿智,蒼老而又歡愉,我覺得是鹿橋的巔峰之作。
《蒼是蒼鷹》卻是本悼亡回憶錄,英國作者海倫・麥克當勞是詩人,文筆帶了詩的清奇精準,生動感人。難得一見這樣風格內容都奇特的悼亡書,無怪二一五年一出版即備受好評,暢銷英美。那時我見人就推薦,想寫一篇介紹始終沒完成,因為還談到其他悼亡書,如朱利安·巴恩斯更早幾年的《生命的層次》,拐彎抹角悼亡妻,完全是另一種寫法,對照起來十分有趣。規模比預期的大,結果沒寫完丟在那裡。有時我把那篇〈蒼鷹與悼亡〉檔案打開來看,再次進到兩位作者的世界裡去,讀得很有興味,順便做一點改動——這裡有一本小書的材料,關於悼亡書的寫法。

21
你對數字有感覺嗎?我是數字低能。
對我,數字的意義遠比不上文字。碰見喜歡的文字,覺得抓到了一把閃電,恨不得有機會投擲出去。給我一個數字,到了腦中立刻就多一少一,甚至相差百倍千倍。凡是和數字有關的東西,我十之八九弄錯。其實我滿喜歡數學,奇怪總念不好。
……

寫「42記事」,42對我並沒什麼特別,若硬要擠出一點趣味,可以說因為它是67兩個連續數目的乘積。又想到,有部佛經叫《佛說42章經》。
……

剛好碰見一些和41有關的。
·奥斯汀活到41歲。
美國作家珍妮特.麥爾坎有篇做後現代畫家大衛.勒薩爾的報導〈41個錯誤開始〉,費時兩年採訪,寫成41片段,每一片段都好像從頭開始,結合起來變成非常立體的特寫。
匈牙利作家桑多·馬芮的長篇小說《餘爐》寫年老主角花了41年等候最好的朋友來訪,以便消解胸中大疑,關係友情,關係愛情。筆法綿密傷感,將人網了進去。
這些數字對你恐怕沒什麼意義:444647515258
梭羅活到44歲,歐威爾46,卡繆47
巴爾扎克和普魯斯特都死於51歲,莎士比亞52,狄更斯58
這天不假年的名單很長。看到一次,震驚一次。濟慈死時才26歲。
近十年來常讀報端訃聞,特別留意作家歲壽(八、九十歲的不少),然後自問:
長命便是一種成就嗎?有需要悲悼這些人短命嗎?

28
帶了二〇〇七年的塞尚在普羅旺斯月曆到園裡去細看,看他的用色(尤其是藍),看他的山,他的構圖,當然,看他的蘋果。比在屋裡看更好。
去年我寫過兩篇東西談塞尚,提到他畫的蘋果似乎抓到了蘋果本質。最近讀到一篇勞倫斯談塞尚,論點類似。
他說塞尚最大敵人是主觀觀物法,竭盡全力在逃脫這種「心靈獨裁」和陳腔濫調,試圖客觀看見物件自身。就此他起碼做到一點:「他的確知道蘋果,徹底知道;此外知道沒那麼徹底的,是一兩個罐子。」似乎是褒,但更像響亮好大一個耳光。
英國小說家和藝評家約翰.柏哲爾在一篇談繪畫的散文裡寫到一幅畫,主題是高山,說畫山難在沒法表現,結果總是一樣,山死板板的,「像墓碑一樣」。可是他發現畫裡有三棵蘋果樹格外生動,「是真真給人看見了」。
又寫:「沒一套繪畫語言,人沒法表現所見。有了一套繪畫語言,卻可能完全看不見了。」
為了尋找自己的一套繪畫語言,塞尚傾畢生之力去看去懂,看得非常辛苦。沒那樣看過的人,不會理解看與看見之間難以跨越的距離。

30
周作人《關於命運〉裡提到永井荷風的《江戶藝術論》,引了一段話,講他為什麼愛浮世繪,很是動人,我讀了一次又一次,抄在這裡:
「苦海十年為親賣身的游女的繪姿使我泣。憑倚竹窗茫然看著流水的藝妓的姿態使我喜。賣消夜麵的紙燈寂寞地停留的河邊夜景使我醉。雨夜啼月的杜鵑,陣雨中散落的秋天木葉,落花飄風的鐘聲,途中日暮的山路的雪,凡是無常無告無望的,使人無端嗟嘆此世只是一夢的,這樣的一切東西,於我都是可親,於我都是可嘆。」
這樣大段抄書簡直是強盜,實在是想與你分享,又沒法說得更好,只好笨抄了。


42
寫到這裡快要結束了,有點捨不得。鹿橋《未央歌》寫到後來也是同樣感覺。
《在自己房間》最後一節,42天結束,梅斯特可以離開房間出門了。
一個他覺得:「我需要新鮮空氣與藍天大地,寂寞的獨處像死亡壓迫著我……
另一個他覺得:「想到要重回這個熟悉的世間令我心驚膽寒。」
我的感受自然沒他那麼強烈,畢竟我每天進進出出。仍然,我能體會他所說的。像他,我每天需要新鮮空氣與藍天大地,想到世間人生種種便心驚膽寒。
42記事」結束,我還是會一如既往,每天抱了一疊書到戶外書房,去和藍天蜂鳥蜥蜴為伍。所看所讀的書會不斷改變,但關切對象和寫作主題不會。告別「42記事」,我會去寫別的,有關一時與恆久,有關感覺與知識,有關生命和意義,有關無限和未知等主題的東西。總是那些東西,只因我總是我。
那天黃昏微雨中散步回家路上,一隻鷂鷹一隻烏鴉隔了七步之遙棲在電線上(會是一追一逃的那兩隻嗎?),見我走近一先一後飛走了。俳句的好題材,我只能微笑。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8092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