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馮傑的《泥花散帖》
2024/04/23 05:13:43瀏覽130|回應0|推薦5
Excerpt馮傑的《泥花散帖》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06778
泥花散帖
作者:馮傑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11/05/27

內容簡介
本書蒐羅49個條目,是鄉村花草食蔬的寫意字帖,文畫合一,有口語方言,古風舊事,注釋解詞,延伸擴展,邊緣另類,細節裡包含北中原各種元素,折射風俗民情,撿拾歷史碎片,是鄉村泥花,亦是書畫散帖,撚字慢寫,自成一家。

作者簡介
馮傑
1964
年生於河南滑縣。當代作家,詩人,畫家。是大陸作家中獲得台灣文學獎項最多的作家,曾獲聯合報文學獎、中國時報文學獎、梁實秋散文獎、台北文學獎、宗教文學獎、現代兒童文學獎。出版有小說集《飛翔的恐龍蛋》、《冬天裡的童話》、《少年放蜂記》;詩集《一窗晚雪》、《布鞋上的海》、《中原抒情詩》、《討論美學的荷花》、《馮傑詩選》。

Excerpt
〈牛舌頭〉

吐出來,讓大家長長見識。
但這恰恰是植物名,不是牛嘴裡的那一副「五香口條」。姥爺說過「開封的醬牛肉天下第一」。
《詩經》裡歌謠有「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就是說的我們鄉下的一棵棵牛舌頭,那是車前草呀!
想一想,能經典得蔓延上《詩經》封面的草確實不多,大多不夠資格。車前子草算一位,我為這故鄉全身充滿鄉土氣質的草自豪。車前子可是草中的詩人。
我一直生活在北中原,三百篇《詩經》裡,有近百首都長在這片土地上。衛風、鄘風、邶風都從我的故鄉大地緩緩吹起。風吹草低。車前草低,詩句高。
我常常恍惚碰到「詩經年代」那一位采詩人,他穿著一襲麻布衣,柳絮如雪,執著一方木鐸,蹚著綴滿露水的車前草,從我家門前正匆匆走過……
淌落的露水敲打著鄉土,聲音是那麼大。

〈吃西瓜的N種方法〉

假如我姥爺再世,肯定會笑我。
其實就一種:用嘴吃。
但是世上有文化的人不這樣認為,把吃西瓜當作一種「行為藝術」。所謂學問,就是把無用的東西折騰成看似有用。
陳康祺是同治年間的進士,瘦,還是一個美食家,他說吃西瓜要分四步。
第一步:用食指、拇指、中指拿一塊西瓜,小指、無名指要懸空,作蘭花狀(我試過,這模特作秀姿勢並不好拿捏。馮注)。
第二步:將西瓜送嘴邊,一邊扇風。嘬。
第三步:嘬一口汁,咬一口瓤(這一步俗套,毫無創意。馮批注)。
第四步:搜集吐出的瓜籽,瓜皮。瓜籽占卜,瓜皮上刻字。陳就在上面寫過詩:「紅爐煮新茶,霜刀刻碧瓜。」我的結論是:這執瓜人肯定不渴,吃飽撐著或有國家供養。

北中原有一種大籽西瓜叫「打瓜」。我姥爺當過種瓜匠,我姥爺的經驗是「芝麻地裡點打瓜」。這屬於油料瓜蔬雙贏耕作法。我們這裡有個風俗,南來北往的過路人到西瓜地吃打瓜從來是不要錢的,像皇家驛站,但必須要把瓜籽留下,最好的瓜籽叫「兔眼瓜子」。我記得那時吃瓜是將瓜用手掌磕打成兩半,然後掰著吃。滿臉紅凱,像一張豫劇裡的關公臉譜。
鄉村西瓜裡只有鄉土,咋能包含哲學?
且聽台灣詩人羅青說〈吃西瓜的六種方法〉。
羅青的吃法本來應該是六種,但第六種他先不談,到最後也未說,先從第五種「西瓜的血統」說起,西瓜成了另一種地球與星球,掛在語言之上。第四種考究西瓜的籍貫,在作西瓜的對照記,我看未嘗不是人與瓜的對照記。第三種才是西瓜的哲學,寫西瓜的自得其樂,與世無爭。第二種是西瓜綿綿不絕的傳承意義,遞進式。第一種放到最後,最是乾淨俐落,就一句——「吃了再說。」

早年羅青先生曾給我寫過一幅書法:「空林疏星」。大概與第五種略略有近。
兩岸的吃瓜方式也因「意識形態」而不同,瓜卻是一樣。西瓜自己喜歡哪一種呢?從而心甘情願讓人破瓜?
西瓜方程式肯定無解。忽然就想起我姥爺立秋之日要把來年要種的瓜籽裝在小布袋裡,紮口,高懸在梁上,怕老鼠和我偷去。
吃西瓜靠情趣,你有多少情趣,就有多少吃西瓜的方法,屬於「西瓜黨」要做的事項。我先列出一個西瓜公式供參考:詩+黑籽+白瓤÷瓜皮=情趣。
也就是說,吃西瓜以前你得先去學詩,然後才能像我這樣,在紙上談瓜,一邊吐籽。這就不至於本來想風雅因伸不出蘭花指而發窘。況且吃西瓜還不必剔牙。

二〇〇九,七,卅一

〈花逝〉

我們那裡把金銀花叫二花,因為它開花時,一個枝頭同時能有白,黃兩種。
鬧「非典」(SARS)那年夏天,我住的小城是一城的蕭條,我騎車走在大街上,到處都是攔網,不讓入內。我想:莫非人間末日真的來到?此時藥店裡二花的價錢狂漲,據說飲二花水可防非典,二花還能避邪,花香在空氣裡也能殺菌。
我就騎車到花市上,花一百元買了一棵長有多年的金銀花樹,讓花匠運回小院。以後,母親便坐在院子裡,掐花,修枝。一院子的濃馥花香。
引得四鄰都來,不如說是觀賞花香。
我母親去世那一年,那一棵金銀花樹竟也死去了。

二〇〇六,九,十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80526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