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錢理群的《魯迅作品的十五堂課》
2024/04/15 05:40:12瀏覽155|回應0|推薦6
Excerpt錢理群的《魯迅作品的十五堂課》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85904
魯迅作品的十五堂課
作者:錢理群
出版社:知識風
出版日期:2007/11/07

作者簡介
錢理群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學者、文學理論家,魯迅、周作人研究專家。
1939
年生於四川重慶,祖籍浙江杭州。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學士,北京大學文學碩士,師從王瑤、嚴家炎先生攻讀現代文學。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現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與教學。
主要著作:《閒話魯迅》、《人間魯迅》、《談周氏兄弟改造國民性思想——“食人做夢演戲》、《心靈的探尋》、《周作人傳》、《周作人論》、《豐富的痛苦——“堂吉訶德哈姆雷特的東移》、《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金庸現象引起的文學史思考》、《魯迅作品的十五堂課》等。

Excerpt
〈對宇宙基本元素的個性化想像——讀〈死火〉、〈雪〉、〈臘葉〉及其他〉


不妨設想一下:一個文學夢想者,面對原始的火,將會引起怎樣的想像?
在閱讀魯迅的〈死火〉以前,我們先來讀兩篇關於「火」的散文。
這是從美國作家梭羅的〈瓦爾登湖〉裡節選出來的一個片段:〈室內取暖〉。作者一再深情地寫到「壁爐裡燃燒的火」——

在一個冬令的下午,我出去散步的時候,留下了一堆旺盛的火;三、四個小時之後,我回來了,它還熊熊地燃燒著。……好像我留下了一個愉快的管家婦在後面。住在那裡的是我和火。……
每當我長久地暴露於狂風之下,我的全身就開始麻木,可是等到我回到滿室生春的房屋之內,我立刻恢復了我的官能,又延長了我的生命。
火光投射的影子……在樣木之上跳躍……這種影子的形態,……是更適合於幻想與想像的……

於是就有了爐火之歌——

光亮的火焰,永遠不要拒絕我,
你那可愛的生命之影,親密之情。
向上升騰的光亮,是我的希望?
到夜晚沈淪低垂的是我的命運?
……

是的,我們安全而強壯,因為現在
我們坐在爐旁,爐中沒有暗影。
温暖了我們手和足——也不希望更多;也許沒有喜樂哀愁,只有一個
有了它這堅密、適用的一堆火,
在它前面的人可以坐下,可以安寢,
不必怕黑暗中顯現遊魂厲鬼
古樹的火光閃閃地和我們絮語。

這是典型的西方人的火的感受與想像:「爐火」使人的軀體處於溫暖中(「取暖」,「恢復官能,延長生命」),更使人在心理上獲得安全感與舒適感(「我們安全而強壯」,「可以安寢」);因此,「火」就意味著「滿室生春的房屋」,使人聯想起「古樹……絮語」,還有那「愉快的管家婦」。在「火」裡尋找、發現的正是這樣一個隱秘在心靈最深處的家園,以及背後的寧靜的宇宙生命的想像與嚮往:存在的本質就深紮在這古老的安適之中。
我們再來看一位中國的年輕的散文家梁遇春寫於一九三〇年代的〈觀火〉。他說他最喜歡「生命的火焰」這個片語,它「是多麼含有詩意,真是簡潔地說出人生的真相」——

我們的生活也該像火焰這樣無拘無束,順著自己的意志狂奔,總會有生氣,有趣味。我們的精神真該如火焰一般飄忽莫定,只受裡面的熱力的指揮,衝倒習俗,成見,道德種種的藩籬,一直恣意下去,任情飛舞,終會迸出火花幻出五色的美焰。

這是對於「火」,對於「宇宙生命」的另一種想像與嚮往,在這位被長久地束縛,因而渴望心靈的自由與」解放的東方青年的理解裡,存在的本質就在於生命的無拘無束的自由運動。
我們終於要談到魯迅的〈死火〉。
單是「死火」的意象就給我們以驚喜。——無論是在梭羅的筆下,還是梁遇春的想像中,「火」都是「熊熊燃燒」的「生命」的象徵;而魯迅寫的是「死火」:面臨死亡而終於停止燃燒的火。魯迅不是從單一的「生命」的視角,而是從「生命」與「死亡」的雙向視角去想像火的。這幾乎是獨一無二的。
在此之前,作為〈死火〉的雛形,魯迅還寫過一篇〈火的冰〉——

遇著說不出的冷,火便結了冰了。
……
拿了便要像火燙一般的冰手。
火,火的冰,人們沒奈何他,他自己也苦嗎?
唉,火的冰。
唉,唉,火的冰的人!

在中國傳說中有火神祝融與水神共工的生死大戰,二者是截然對立的,因此有「水火不相容,冰炭不同爐」的成語。現在魯迅卻強調了二者的統一與轉化,「火的冰」,「火的冰的人」,這都是奇特的意象組合,也是向傳統思維與傳統想像的一個挑戰。
於是,就有了「死火」這樣的只屬於魯迅的「新穎的形象」。
而且還有了「夢想者」魯迅與「死火」的奇異的相遇。

我夢見自己在冰山間奔馳。
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凍雲彌漫,片片如魚鱗模樣。山麓有冰樹林,枝葉都如松杉。一切冰冷,一切青白。

這是一個全景圖,一個宏大的「冰」的世界:冰山、冰天、凍雲、冰樹林,「彌漫」了整個畫面。「冰」是「水」的凍結:冰後面有水,冰是水的死亡。因此,這裡的顏色是「一切青白」,給人的感覺也是「一切冰冷」,而這青白、冰冷,正是死亡的顏色與死亡的感覺。但卻並無死的神秘,也無恐懼,給人的感覺是一片寧靜。
但冰的靜態只是一個背景,前景是「我」在「奔馳」。在冰的大世界中,「我」是孤獨的存在;但我在運動,充滿生命的活力。這樣,在「奔馳」的「活」的「動態」與「冰凍」的「死」的「靜態」之間,就形成一種緊張,一個張力。
「但我忽然墜在冰谷中。」——在奔馳中突然墜落,這是十分真實的夢的感覺;我甚至猜測,「這樣的超出了一般想像力之外的幻境,恐非作家虛構的產物,而是直接反映作家潛意識的真實的夢的復述與整理」。
「上下四旁無不冰冷,青白。」——這是一個死亡之谷。
「而在一切青白冰上,卻有紅影無數,糾結如紅珊瑚。」——紅,這是生命之色,突然出現在青白的死色之上,給人以驚喜。
「我俯看腳下,有火焰在。」——這是鏡頭的聚焦:全景變成大特寫
「這是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搖動,全體凍結,像珊瑚枝;尖端還有凝固的黑煙,疑這才從火宅中出,所以焦枯。」——寫「死火」之形:既有「炎炎」的動態卻不動(「凍結」、「凝固」);更寫「死火」之神:是對「火宅」的人生憂患、痛苦的擺脫。注意:紅色中黑色的出現。」
「映在冰的四壁,而且互相反映,化為無量數影,使這冰谷,成紅珊瑚色。」——一切青白頃刻間切換為紅色滿谷,也是死與生的迅速轉換。
「哈哈!」——色彩突然轉化為聲音,形成奇特的「紅的笑」。而「哈哈」兩聲孤零零地插入,完全是因」猛然相遇而喜不自禁,因此也全不顧忌句法與章法的突兀。這都是魯迅的神來之筆。
「當我幼小的時候,本就愛看快艦激起的浪花,洪爐噴出的烈焰。不但愛看,還想看清。可惜他們都息息變幻,永無定形。雖然凝視又凝視,總不留下怎樣一定的跡象。」」進入童年回憶。而童年的困惑,是帶有根本性的。「快艦激起的浪花」,這是「活」的水;「洪爐噴出的烈焰」,這是「活」的火。而活的生命必然是「息息變幻,永無定形」的,這就意味著生命就是無間斷的死亡:正是在這裡,顯示了「生」與「死」的溝通。而這樣一種「息息變幻,永無定形」的生命,是無法凝定的,更是無法用語言文字來紀錄與描述的,這永遠流動的生命是注定不能留下任何「跡象」的。這生命的流動與語言的凝定之間也存在著一種緊張。而這似在流動,卻已經凝固的「死火」,卻提供了把握的可能:「死的火焰,現在先得到了你了!」這該是怎樣地讓人興奮啊!
「我拾起死火,正要細看,那冷氣已使我的指頭焦灼;但是我還熬著,將他塞入衣袋中間。冰谷四面,登時完全青白。」——這是一種非常奇特的體驗:冰的「冷氣」竟會產生火的「焦灼」感」——冰裡也有火。「登時完全青白」:色彩又一次轉換,這樣的「青白————青白」的生、死之色之間的瞬間閃動,具有震撼力。
「我的身上噴出一縷黑煙,上升如鐵線蛇。冰谷四面,又登時滿有紅焰流動,如大火聚,將我包圍。我低頭一看,死火已經燃燒,燒穿了我的衣裳,流在冰地上了。」——這是「我」與「火」的交融。我的身上既「噴」出黑煙,又有「大火聚」似的紅色將我包圍:真是奇妙之至!而「火」居然能如「水」一般「流動」,這又是火中有水。這樣,冰裡有火,火裡有水,魯迅就發現了火與冰(水)的互存、互化,而其背後,正是生、死之間的互存、互化。
於是,又有了「我」與「死火」之間的對話,而且是討論嚴肅的生存哲學:這更是一個奇特的想像。
「死火」告訴「我」,他面臨著一個兩難選擇:留在這死亡之谷,就會「凍滅」;跳出去重新燒起,也會「燒完」。無論選擇怎樣的生存方式:無為(「凍結」不動)或有為(「永得燃燒」),都不能避免最後的死亡(「滅」、「完」)。這是對所謂光明、美好的「未來」的徹底否定,更意味著,在生、死對立中,死更強大:這是必須正視的根本性的生存困境,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魯迅式的絕望與悲涼。但在被動中仍可以有主動的選擇:「有為」(「永得燃燒」)與「無為」(「凍結」)的價值並不是等同的:燃燒的生命固然也不免於完,但這是「生後之死」,生命中曾有過燃燒的輝煌,自有一種悲壯之美;而凍滅,則是「無生之死」,連掙扎也不曾有過,就陷入了絕對的無價值、無意義。因此,死火做出了最後的選擇:「那我就不如燒完!」這是對絕望的反抗,儘管對結局不存希望與幻想,但仍採取積極有為的人生態度,這就是許廣平所說的「以悲觀作不悲觀,以無可為作可為,向前的走去」。——這也是魯迅的選擇。
這「死火」的生存困境,兩難中的最後選擇,都是魯迅對生命存在本質的獨特發現,而且明顯地注入了自己的生命體驗;因此,我們可以說,這是一種「個性化」的想像與發現。
於是,就有了最後的結局——

他忽而躍起,如紅彗星,並我都出冰谷口外。有大石車突然馳來,我終於碾死在車輪底下,但我還來得及看見那車就墜入冰谷中。
「哈哈!你們是再也遇不著死火了!」我得意地笑著說,彷彿就願意這樣似的。

「紅彗星」,這是魯迅賦予他的「死火」的最後形象:彗星的生命,是一種短暫的搏鬥,又暗含著災難,正是死火的命運的象徵。但「同歸於盡」的結局仍出乎意外,特別是「我」也在其中。但「我」卻大笑,不僅是因為眼見「大石車」(強暴勢力的象徵)也墜入冰谷而感到復仇的快意,更因為自己終於與死火合為一體。
「哈哈!」——留下的是永遠的紅笑。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8050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