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楞嚴經-124
2018/10/24 10:34:50瀏覽128|回應0|推薦0

阿難,如這樣的天人,以圓光成為音教,披覆妙音,顯露妙理,依此妙理,發展成為精進之行,恬然安靜而通寂滅(只是不起心念,分別空有,不是無心性)之樂,因為是淨樂初通,淨空始著,如這一類的,名少淨天,淨空現前,引起發展,喜樂心愈發寂滅,淨空無有邊際,因此"身心"都獲得輕鬆安詳,成就寂滅之樂,如這一類的,名無量淨天,由身心寂滅之樂,發展成就,身心世界,都得到虛空寂滅,一切圓滿淨空,成就淨德妙樂,將自己的"身心世界",樂於依託出現在前的真際樂土,處處歸於寂滅淨樂,如這一類的,名遍淨天.阿難,以上三天,都屬勝前之流,具有廣大依順隨從,所具有的妙樂,使身心獲得安穩平靜,因為喜心動念都已經沒有,因此無量至樂,自在受用,雖然不是明心見性,正行真修,真三摩地,但是安穩平靜的心中,安安穩穩地,具有畢竟的歡喜,名為三禪.離喜妙樂地.極樂處.

阿難,再下一類的天人,在初禪離苦惱,二禪盡憂懸,所以不會逼迫身心,欲是苦因,諸欲杜絕,因此苦因已盡,三禪離喜受樂,知樂亦不常,樂久必壞,壞則苦生,將苦樂"二心"同時頓捨,既離於苦,亦不受樂,麤重壞相消滅,雙雙超越苦壞,顯出清淨福樂的性質,如這一類的,名福生天,捨棄苦樂二種"心念",心中圓滿融通,於是能夠勝解與理解,心念安住不動,任持不失不壞,不為變異的因緣所轉變,而獲得清淨,在福德無有遮蔽停止當中,得到妙福依順隨從,窮盡未來,無有邊際,如這一類的,名福愛天.阿難,從福愛天當中,有二條歧路,一是,如果於先前福愛天,妙福依順隨從的心,捨棄苦樂二種心念,身心世界俱定,發出無量清淨的心光,並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薰習禪定福德,使臻於圓滿光明,修行實證,而使心念安住不動,任持不失不壞,如這一類的,名廣果天,捨念清淨地,二是,如果於先前福愛天,苦樂雙雙厭離,精細研習捨棄身心世界,互相連續,而不間斷,圓滿窮究捨棄之道後,身心世界,俱都滅盡,心中思慮,如灰凝結,六識現行不起,經過五百大劫,這人既以生滅為因來修行,不能發現明白,不生不滅的本性,最初半劫滅盡塵相,後半劫復生心念,六識復起現行,如這一類的,名無想天,是外道所居處之地,阿難,這四種勝前之流,是一切世間各種苦樂境相所不能動,雖然不是無為真不動地,有所得的心,但有為功用純熟,名為四禪.捨念清淨地.

*********************************

阿難。如是天人。圓光成音。披音露妙。發成精行。通寂滅樂。如是一類。名少淨天。淨空現前。引發無際。身心輕安。成寂滅樂。如是一類。名無量淨天。世界身心。一切圓淨。淨德成就。勝託現前。歸寂滅樂。如是一類。名遍淨天。阿難。此三勝流。具大隨順。身心安隱。得無量樂。雖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隱心中。歡喜畢具。名為三禪。

阿難。復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盡。樂非常住。久必壞生。苦樂二心。俱時頓捨。麤重相滅。淨福性生。如是一類。名福生天。捨心圓融。勝解清淨。福無遮中。得妙隨順。窮未來際。如是一類。名福愛天。阿難。從是天中。有二歧路。若於先心。無量淨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若於先心。雙厭苦樂。精研捨心。相續不斷。圓窮捨道。身心俱滅。心慮灰凝。經五百劫。是人既以生滅為因。不能發明不生滅性。初半劫滅。後半劫生。如是一類。名無想天。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雖非無為真不動地。有所得心。功用純熟。名為四禪。

****************************

****************************

三禪具五支功德:一、捨,二、念,三、智,四、樂,五、一心。

「麤重相」,指根本「煩惱、隨煩惱」的染污「種子」。「輕安相」, 指一切「有漏善法」的「種子」。粗重與輕安的分別,在有堪能與無堪能。 如人生病,身體沈重,四肢無力,這就是無所堪能的粗重相;若人健康,身 體輕快,精神飽滿,這就是有所堪能的輕安相。換句話講:有為善及出世可,能的叫輕安,無為善及出世可能的叫粗重。

勝解(梵語:adhimokṣa,巴利語: adhimokkha),又譯為信解,佛教術語,心感到興趣,能夠了解與理解,能夠決定的能力。為心所之一,說一切有部列入大地法中。

四無量心,也就是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

染,就是指烦恼。所谓的离开烦恼之时所得的果报,比喻来说,就好像远离了粗重的欲尘烦恼时(即这里的下地烦恼,下地指低级的意思),就能进到高一层次的定境(比如从人界通过得定到天界)。这是为显示清净定,无烦恼定,味定三种定初起的差别而说的。另外灭尽定是修加行所得,不是因为离开烦恼所得(意味灭尽定还在烦恼之中)。

初禪水火風三災,有苦,二禪火風二災,有憂,三禪風一災,有樂,四禪無有.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kulin188&aid=118098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