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7/15 08:58:41瀏覽2829|回應6|推薦53 | |
先簡略講個鄰近國家的故事…。 日本,這個全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1984 年的時候,日經 225 的指數不過在一萬點左右,經過短短數年,在 1989 年的時候衝到將近三萬九千點。那時候的日本,風光啊!不只股票暴漲,連房地產也是如此,其勢力甚至跨國買下美國當時的地標(帝國大廈)。 只是,日本人當時應該也沒想到,熱錢拱起的資產泡沫在供需失衡後,會造成所謂「日本失落的十年」。日本人依舊努力,但先前的泡沫已預支未來十數年的收入,至今仍然在"打呆"(註1)。 (註1:日本政府舉債金額約其外匯存底的十倍,拼命規劃不具經濟效益的建設,這筆帳未來不知道要怎麼結了。) 那日經 225 指數呢?自 1989 年歷史高點後,浮浮沈沈到現在,腰斬再腰斬,一路跌回萬點之下(不計配股配息)。 台灣的經濟發展,在某個程度上是跟著日本的腳步在走的,最不幸的是,少子化這個問題也和日本一樣。 所有的經濟議題回歸到最終都要看到供需,而人是支持供需存在的絕對要素,沒有人流就不會有物流與金流的發展,日本之所以停滯,我個人覺得最大的關鍵在於少子化產生的後遺症。 因為所有政府都是以「擴張」為思維模式,這種模式對應出來的政策在人口興旺發展時期有效的,但遇到少子化就破功了。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台灣現在的狀況,少子化問題存在,舉債擴張問題存在。擴張就像一把兩面刃,方向砍錯了會傷己。擴張如果將方向用於教育與研發,那我們還有機會賺全世界的錢。但擴張如果將方向用於房地產與公共建設,那未來就等著步上日本後塵(註2)。 (註2:房子愈蓋愈多,人愈來愈少,各位可以去想想供需失衡下會有什麼結果。) 舉大眾運輸好了,高鐵把國內航空線擊垮了,但與台鐵也是二敗俱傷。再舉都市更新與縣市升級,孫中山的漲價歸公政策不用,只會圖利那些財團與建設公司,倒楣的是那些未來的受薪階級(註3)。 (註3:諷刺的是,身為財團之一的壽險公司,它們拿保戶的錢來炒作房地產,保戶卻因此花更多的錢去買房,這種奇怪的結構之所以會存在,是因為早期的人口也是房地產炒作下的既得利益者,所以說倒楣的是未來無家業可繼承的人口。) 目前,我們這一代的青壯年應該算處於"早期人口"與"未來人口"的過渡期。只要人口結構不改善、房地產繼續蓋下去,未來類似紐約的上城區與布魯克林區的極貧極富居住區別將是可以想見的事。 個人看法,謹供參考。 . 後記: 一、這陣子看新聞利用中資議題來拱房地產,真的要替那些薪資能力有限卻被逼著去買高價房子的人擔心。講真的要住人,大陸好山好水那麼多,市中心再怎麼樣貴,總是會去開發市郊或副都心,為何要來台灣跟你買單價高到離譜的房子?除了炒作,我找不到其他理由。 二、不要冀望政府能幫中產階級什麼忙,在利益團體與利益結構無法改變的情況下,中產階級自立自強吧!(出外工作的無殼蝸牛的悲哀在於即使拒買高價屋,也得花錢租屋…。^^|||) 三、這篇筆記寫的"太未來",我也很不希望看到它的發生。希望政府與社會賢達的智慧能夠促成更好的發展,那麼十數年後我將很樂意將此篇筆記重新修正。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