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4/12 13:38:42瀏覽1893|回應4|推薦19 | |
世界各國面臨財政困境時,可以有哪些因應做法? 一、舉債(自家政府關起門來更改舉債上限即可)。 二、尋求國際金融單位(ex. IMF)的支援(被迫對外開放)。 三、超額印鈔(造成國內通膨,ex. 辛巴幣在前幾年流通過 10 兆元面額的鈔票,即鈔票上的 1 後面掛了 14 個 0,但只等同於 3~4 美元而已)。 四、直接一點的,倒債(俄羅斯、阿根廷有記錄可查)。 五、…。 上述幾點還可加以綜合運用,例:借新(債)還舊(債)、借低(利息債)還高(利息債)、借長(債)還短(債)…。 其中,第五點是可以發揮想像力的地方。 怎麼講?像美國的 FED 就出了一個很棒的點子,政府發售公債怕沒投資人買單的話,FED 自己收購回去,美國政府又憑白多了幾千億美金可以流通運用,神奇的是,FED 完美不需要煩惱從哪邊搬錢去買公債(註1)。 (註1:「淺白來講,量化寬鬆雖不是直接印鈔票,但因為聯準會收購公債的錢,是以擴張資產負債表而來,因而多數經濟學家認為,這種做法幾乎等於印鈔票。」-- 文出 2010/11/05 經濟日報「量化寬鬆Q&A」。) 政府適度舉債發展之所以可行的原因是,人口增加帶動消費擴張或出口貿易力強,不斷增加的稅收伴以溫水煮青蛙式的通膨足以維持短期收支平衡。時日推移,隨著人口成長停滯、對外競爭力流失等不利稅收的因素,預算赤字將愈疊愈高。 一般人面對收入不豐的狀況,第一個想到的通常是少花一點錢。但這不是政府的做法。 政府著眼的是資金的流動性,資金有流動才會有稅收,這是政府為何寧可在景氣不佳時,繼續舉債建設、降息,甚至透過消費券、減稅的名義來刺激消費,而非縮衣節食。數個大小循環下來,貨幣流通量愈來愈大的結果會造成通膨,同樣一顆滷蛋,以前賣 5 元,現在可以賣到 10 元,並不是因為蛋的價值變高,而是貨幣價值走貶。 貨幣價值走貶對一個駝鳥政府而言並不是壞事(至少每個執政者在任期內,都自認泡沫不會在自己手上爆掉),因為貨幣走貶引發物價上漲,可以減輕政府對早期債務的還款壓力。打個比方,如果幾十年前政府必須賣掉整個大安森林公園才能償還一筆債務的話,現在只要切下該公園的一角賣出即可處理同樣金額的債。 政府這種有意無意利用通膨製造出消除債務的狀態,久了多數人民也看懂了(註2),錢放在銀行生利息的速度遠比不過物價膨脹的速度,於是,類似房地產這些實體物資便成了一個資金疏散的管道,而群眾的盲從心理便導致泡沫的發生。 (註2:當初的少數成了今日的土地大亨。) 一旦泡沫大到某個程度才破掉的時候,即使政府再怎麼端利多政策也無法有效刺激消費與實業生產,這種長期下來的過程就像星體不斷自我燃燒膨脹到極限後,星體內部塌陷內縮轉變成黑洞。 由通膨到通縮,日本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日本之所以出現失落的十(廿)年,少子化是個很大的原因。物價膨脹到極限,人民不敢消費、不敢生育,沒有人流就不會有物流,沒有物流就無法進一步引發金流,沒有金流就產生不了稅收,稅收不足只好舉債。稅收益少,債息益多,同時人民失業率提昇又更加不敢消費,惡性循環於焉產生,通縮可怕在此。 幸好,通縮並不像黑洞一樣不可逆,解法就是少子化。 Huh? 敗也少子化,成也少子化,何解? 政府最有利的地方是,只要國家沒被併吞(註3),它的壽命可以維持得比一般人民來得長。活得長的好處是什麼?就是它是人民資產最後的當然繼承者。以日本為例,其公債 95% 銷售是被境內法人、自然人所消化。日本政府只要能撐到這些無繼承人的人民去世,當初的公債便不用還錢,人民的資產回歸國有。 (註3:併吞更慘,新政府直接賴帳不還錢。) 少子化愈嚴重,政府財政逆轉回歸平衡的速度愈快(當然幾十年的時間也是跑不掉的)。當然,當初通膨到後面造成人民生活壓力日增,通縮也會有類似後遺症,前者是薪資水準趕不上物價波動,後者是失業率變高與資產泡沫的損失可觀。 可是,以國家欠債的量,怎麼可能只靠少子化就全數還清? 當然不行,政府的思維從來不是零負債,它在意的是以金流產生稅收。所以,它只要能藉由少子化的後期利益獲得財政收支重行平衡的狀態即可。 還有一個問題是,財團的壽命可以跟政府比氣長,這部分的債務怎麼辦? 這部分當然也是有解,最簡單的二個解法,一個是比照筆記開頭那些做法,另外一個就是「國家財團化」。不過,後者是另外一個故事,這邊就不加著墨了。 個人看法,謹供參考。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