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7/27 15:56:48瀏覽1067|回應4|推薦21 | |
週日來到張掖路84號的「山字石禮拜堂」。1885年(清光緒11年)英國內地會巴格道牧師到蘭州建堂傳教,最早在五泉山,後來在張掖路山字石路口西側建“内地會福音堂”,幾經翻修,原始的土木結構不敷使用,改建為樓房,因地得名。 遠遠看到十字架,高挺的紅樓獨缺外牆窗戶,鷹架搭設保養翻修中。週日兩堂聚會,十點鐘詩歌響起「奇妙的雙手」,古老的五聲調迴盪在兩千人的大堂中,接著女聲詩班獻二部和聲「十字架」,禱告時會眾不斷「阿門」回應。這間蘭州最大的教會,主日講台談「忿怒的神」,引用羅馬書1:18「原來,神的忿怒從天上顯明在一切不虔不義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義阻擋真理的人。」這個嚴肅的主題讓我想起憤怒的小鳥?講員強調講道不一定要滿足會眾的需要,乃是要將會眾帶回到上帝面前,重修人與神的關係。神的忿怒與其他屬性並列,不認識祂的忿怒,就無法瞭解祂的恩典、慈愛、憐憫。 仍然是一元錢,坐公車137路,到七里河橋下車,參觀甘肅博物館,週一休館,憑身份證(台胞證)免費換票入場。其前身甘肅科學教育館,由中英庚子賠款修建。重點文物可掃二維碼,上館內wifi聽錄音說明,另有付費導覽,假日也有義工免費講解,我來得巧,哪兒人多就跟著走,碰上ㄧ位幽默風趣的年輕志工,導覽文物如數家珍,領著我們走入歷史。 馬家窯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向西延伸的發展,出現於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於1921年至1923年在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發掘該遺址。 馬家窯彩陶紋飾一般在口沿和中上腹部,下腹部埋在火裡,故無須裝飾。 飾彩分黑紅兩色,以黑彩居多,構圖多圓點、漩渦、幾何紋、網格紋,還有獨特的鯢魚(娃娃魚)、蛙、犬等動物造型。鎮館之寶【馬踏飛燕】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發現于甘肅武威市雷台,是東漢鎮守張掖的將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這座銅奔馬自1983年以來,被定為中國國家旅遊標誌。 1973年在甘肅合水縣板橋鄉進行水利施工時,發現了黃河古象,身高4公尺,體長8公尺,門牙長3公尺多,是繼恐龍之後的巨無霸。古生物學家對黃河古象群的研究,推論二三百萬年前隴東地區氣候炎熱乾燥,可能與現今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稀樹草原生態相似。 2012年在東西伯利亞發現黃河古象的親戚 - 猛獁象屍體,包括毛髮、骨髓細胞都保存完好,為猛獁象透過克隆clone複製重生提供了希望。下圖翻拍自南方航空七月號機艙雜誌:哈佛大學教授帶領研究團隊準備兩年內複製猛犸象,或許在有生之年真能重訪侏羅紀! 馬門溪龍的第一具化石,是在1952年於四川宜賓的馬鳴溪渡口旁的公路建設工地上發現,被古生物學家楊鐘健命名為馬鳴溪龍。馬門溪龍的屬名是「Mamenchisaurus」,這個名稱來自漢語拼音的「Mamenchi」(馬門溪)及拉丁語「Saurus」(蜥蜴),意思為「來自馬門溪的蜥蜴」。楊鍾鍵先生鄉音未改,將馬鳴溪讀成了「馬門溪」,研究人員誤以為他將這種動物命名馬門溪龍,以訛傳訛,就這麼成為中國當代第一龍。四川、青海、新疆等地後來陸續發現許多恐龍化石,龍的傳人是這麼來的嗎?
馬門溪龍是典型的大型蜥腳類恐龍,小腦袋、長脖子、結實的身體、較長的尾巴和四根柱子般的四肢。體長在15至35公尺間,脖子長度11-15公尺,體重20至70噸。長脖子利於瞭望,19個頸椎撐托高懸空中的腦袋,能擴大取食範圍,他肯定食量大。只是這小腦袋如何驅動龐然巨體呢?在合川馬門溪龍骨盆的脊椎骨上,發現有一個比腦子大的神經球,也可稱“後腦”,發揮中繼站的作用,它與小小的腦子聯合起來支配全身運動,由於神經中樞分散在兩處,所以合川馬門溪龍並非敏捷、機靈的動物,而是一個行動遲緩、好靜、又吃素的龐然大物。 不管吃葷茹素,地球上所有的恐龍在一億四千萬年期,遭忿怒的神集體毀滅。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