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8/01 00:56:52瀏覽1330|回應7|推薦34 | |
再回郭城驛鎮駐紮,路上常見「減速慢行,基層錯台」的警告,可能因應高原土層漸次升降。臨近城鎮的農地搭建許多弧形棚架,天冷時拉上帳蓬就成簡易的溫室,也有朝北面的單牆夯土,做成厚實的蔬菜大棚,冬天農耕不輟。 (胡麻) 黃土高原土層厚,地表黃土厚達50-200公尺,在山谷裡多轉幾天,我的鞋也灰頭土臉了。這兒年均降雨量380毫米,蒸發量卻高達1500毫米,老百姓的水土保持靠種白楊樹造林、修建梯田。因為土質疏鬆,雨水一來,流失嚴重,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貌,山多川少,種向日葵、玉米、胡麻類抗旱植物,沙地盛產西瓜、白蘭瓜,這正是瓜瓞綿延的豐收季節。 這麼乾燥的地方怎麼蓄水?井水是打不著的,農家地裡挖掘水窖,引入天水,滴滴珍貴,所以沒自來水,沒抽水馬桶,沒浴室。沒水,哪裡用得著那些耗水玩意?文明世界來客最難以消受的廁所情結,在沒水的情況下倒也熬出解決之道。 這一週是醫療隊,以郭城驛鎮為營地,兩天一村展開巡迴義診。7:30用過早餐,離開酒店就是一、二小時的顛簸山路,半路上只要聽到有人喊一聲:「玉米地!」迷迷糊糊補眠中的夥伴即精神一振,趕快跳下車去,男生往一邊、女生另一邊,踩踏著田埂,鑽入青紗帳,興奮如頑童,玉米穗輕拂髮梢,排列整齊的綠梗任君挑選,這是最乾淨、清爽、隱蔽的茅房,舒暢以外尚有澆灌沃土、回饋大地的滿足感。即便進駐鄉村衛生所,星加坡來的大夫依然選擇步行十五分鐘到村外找玉米地。 頭兩天我被派在化驗室,跟著星加坡來的圖書管理員李大叔學習,大叔來過多次,經驗豐富又熱心,儀器設備使用操作都有一套,他教我怎麼為人驗血驗尿,我瞧著荷蘭護士一再往自己指尖扎針做測試,越看越腿軟,還是選擇驗尿當專業吧!從未曾跟荷蘭美女共事過,想起老家的紅毛城、熱蘭遮城,我忍不住告狀:福摩沙曾經被妳家老祖宗占據過欸!金髮碧眼的I一臉無辜,拿出手機給我看她表弟照片,果然是紅毛!儘管臨時診所設施簡陋,她們為病患做心電圖貼片時輕手輕腳,和顏悅色,像天使一般。 接著我被派去當美國醫生Rene的翻譯,李大叔還送我一本醫學名詞翻譯手冊待命。Rene參加甘肅醫療隊超過十次以上,是最資深的義工,這位加州史坦佛大學醫學院教授曾在伊波拉病毒肆虐的時刻,自動請纓到非洲抗災半年。大師先給我上基礎課,教我看診如偵探,抽絲剝繭,從病號複雜糾纏的病痛史中找出當前最重要的癥結,對症下藥。跟著大師兩天,我左邊聽右邊講,頭搗如蒜,一旁另有實習生幫忙不時上網搜查藥名。此地病患的基本問題多跟缺水、氣候乾燥、灰塵大、抽菸、長年農地操勞、風濕關節炎、老化有關。大師有時會停下來,詢問一旁觀摩的本地醫生看法,他說醫療隊只來兩天,衛生所長期埋首耕耘,草地醫生需要參與會診,了解病情,後續追蹤照顧病人。 有一個案例是本地醫生熟識的病患在看過其他醫生後,希望經驗老到的Rene給點專家意見,大師請來看過診的嬌小大夫,問清楚斷診依據,然後鄭重的對病人和他的醫生朋友說:「我深深相信我同事的判斷,她雖然年輕,卻才華橫溢、心思細膩,是受過嚴謹醫學教育的青年才俊,不會出錯的,我完全支持她的看法,就照醫生說的處理。」一席話給草地醫生和病人上了堂震撼教育,年輕醫生贏了面子,大師贏了裡子! 另一案例是轉介過來的,病人戴著口罩、顏面潰爛,眼睛發紅,Rene立刻要求眼科、皮膚科醫生會診,熱切討論之後似乎無解,空氣膠著沉重,年輕的眼科大夫忽然提起她曾見過類似案例,跟風濕關節引起免疫系統失調有關,兩位洋大夫好像福爾摩斯身旁的華生醫生,忽然打通任督二脈,從這一個病名推演到其他症狀,一一對號入座,找到答案了!迅速招來醫療隊領隊D,聯絡專科大夫,安排病人當天送河畔醫院住院就醫。我參與整個診斷過程,好像觀賞偵探連續劇,忽緊忽弛、張力十足,難怪Rene說他感謝上蒼給他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每天期待著上工,因為天天有新鮮事發生,每個人、尤其是病患,都是他最好的老師,「視病如師」大概是這個態度吧。(下圖左起澳洲大夫George、美國領隊D、美籍醫生Rene、荷蘭護士I) 看多了病患,最後Rene竟然叫我直接問診,他根據病人的答案下判斷、寫病歷、開藥方。醫科七年豈能兩天速成?我想起五年前遇見的二毛,(他這次依然來了,下圖右立者),他多年前跟著一位美國牙醫在醫療隊學了四天半,從此行走江湖,拔過萬顆牙,雖然他沒有正式學歷,美國、香港、星加坡來的牙醫都對他敬重有加。高原農村有基本的環境、習俗、衛生因素,病人狀況有些還真是可以制式化處理。不過,醫生需要身體強健,我這個菜鳥跟班兩天就聲嘶力竭,捲舖蓋逃了。 最後兩天我被調派至藥房,兩位專業的北京藥劑師領著一群機靈的小夥伴, 還有Rene醫生的白髮老哥Daniel,他原是放射科退休,被弟弟感召、七十多歲重新披掛上陣。小夥伴當中馬來西亞來的弟弟正在讀藥劑系,他和兩個醫生姊姊同來。十七歲的Black已參加三屆醫療隊,頭兩次由雕刻家爸爸陪同,這次單飛了,Black雖然年紀小,人高馬大,辦事俐落,搬運藥箱、佈置場地都指揮若定,是大將之材。(右圖是不是像天將降大任?) 藥房團隊每天都是最後收攤的單位,雖然忙碌但士氣高昂,休息時會互相按摩打氣,我除了近水樓台補充維生素外,沾了小夥伴的光,享受咖啡、冰淇淋招待。跟Black同齡的Jeremy在結束時說:「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遇見這麼多人,不為個人利益,甘心情願到偏遠他鄉,為了幫助最有需要的窮人,我來了才知道這是基督徒推動的義診,雖然我父母不是信徒,他們也被感動,從反對轉而贊成我參加。」另一對父子檔,父親是政府官員,特為讓兒子結交各國朋友,體驗國際義工活動,以便將來申請國外進修加分。這些獨生子女的父母苦心孤詣,眼光深遠,令人刮目相看。話不多的兒子最後一鳴驚人,做了這個結論:「這個80人的團隊來自11國,服務了2400個病人,在6天當中走訪3個村莊,每人工作50小時,坐車20小時,兩輛大巴,只為一個原因:每個生命都如此重要。」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