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7/22 10:52:59瀏覽1145|回應1|推薦5 | |
我對太極拳相關心法的體悟( 武術,乃一層功夫一層體會的事,未達究竟時所寫的心得,只是學習過程中的領悟,不必太過堅持與執著,而對別人的看法,也能以欣賞學習的角度去領會,不必因見解有異就多所批評;畢竟,能夠到達地頭而真正成為大師的,終究是少數中的少數,何況人外有人。所謂:「初學三年,天下無敵;再學三年,知不足矣!」學會謙卑、讚美以對,才是真正的為學之道,也是做人不變的準則。 近日,同好友人送我一本「台灣猴鶴雙形拳陳明崙宗師傳記」,仔細拜讀後,恍然大悟,正好解開我此際功力層次的迷茫疑惑,在此謹將書中重點摘錄如下,供大家參考學習。 1功夫根源就是精神統一,精神集中也就是靜,從靜體會飄飄然的感覺;又說:肢體反應要快,從靜入手才會快;從靜入手,念頭沒了,再更深一層,則難以言喻,只有自己深入體會,悟出其中奧妙,屆時瞬間如何應付對手,答案自然就在裡頭,這也就是最上乘的實戰功夫。 2功夫的高深不在招數,而在定力。「靜定」是進入大道竅門的不二法門,武術之道也不能偏離此原則,要達到至極之境界,非「靜定」無以為功。 3唯有完全遵守「莫緊張」、「免出力」、「莫用力」及身軀鬆、馬輕、手軟等原則,人體「自然反應」的潛能才能開發成功。 4功夫練到最後,從有形變無形(化之境界)~從粗到細,從細到精,從精到純,從純歸一,從一歸0,從0化一,而一者道也;功夫愈好,動作愈小,動作最小,威力卻最大。 5學功夫就如掘井,未及泉時,猶廢井也。武術要專精,必須一門深入,肢體由熟變巧,由巧變靈,從有意識變化成無意識,再深入潛意識則化成本能條件反射,一旦融會貫通,自然而然從有招變無招,無招可化成千千萬萬招,屆時就會出現武術的最上乘功夫「自然反應」───無招無勢,即反擊對方的方式,是由對方決定,由對方告知;「第六感」的妙處是「一旦動手,手自然就會見縫就穿(如氣乘虛而入),而且對方動靜也一清二楚」。 6學武之所以迷人,完全是因為練武的過程,能克服自己後天惡劣習性,改變一個人錯誤的人生觀(從外在的肢體到內在的心靈),而其至高效能尚能提升智慧、人品與開發潛能。 7武術的「戒」乃遵循師父所教的步法、身法、手法,不得自作主張,如有錯誤還得虛心接受師父的指責與矯正;「定」就是照師父所傳一門深入,心無二用,無有夾雜,不求多聞也;「慧」即恍然大悟,師父所教的已融會貫通,不是「套招」之技,而是已成為自己身心肢體的自然反應,不假思索。 8修行不在嘴上,而是在日常生活上、身體力行上見功夫、見心地、見證悟。 9「武術沒有秘招」,只有下苦功夫,學到的招式要夜以繼日、勤奮不懈、挖深而已(練功要成為規律生活的一部分),所謂久煉成鋼,熟能生巧,如此而已。 針對上述之武術心法,本人就自己的功力層次體會再提出一些拙見,供有緣同道交流,並就教各方不吝指正。 1靜定(莫緊張):「禪定」功夫乃太極功力能否進入堂奧的關鍵,所以,行拳時要盡量要求「靜定」;再者,當拳架練到熟練之後,除要加強雙腳樁之訓練之外,進一步也要學習打坐,期使精神能更專注,意識層次與智慧相對也會提昇,如此聽懂勁的能力(第六感~心的感知力)與內部能量的整合自然也就益發增強,而對待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或與人對峙實戰時也就能坦然淡定面對,而不是慌亂緊張,影響處事的能力和功力的正常發揮。 2不用力、軟到底:初學,重意不重力(即注意力放在鬆肩帶領手臂的提放開合和腰胯的帶動四肢盪動,而不是用力去做動作);入門(有勁可發)之後,只在雙方接觸瞬間才即速收縮,其餘全程均放鬆全身不用力;當功力再精進,一旦可自由自在接勁之後,不但行拳完全由腰胯帶動,即使接敵發勁瞬間,也是全身盡量放鬆到底,完全不用到一絲一毫之力。 3馬輕、手軟、身鬆:「馬輕」亦即下盤輕靈,但這是在練出腳掌觸地感覺以至逐漸感受到身體鬆沉壓地感益發加重到極限後所產生的重力反彈,亦即沒有練出下盤日漸沉穩,全身節節貫串,不易被推倒的過程,是不可能體會到身體因受下盤重力壓地反彈而產生輕飄飄的輕靈身步法;「手軟」亦即手要完全放鬆,不管是行拳或攻擊都是如此,它所能產生沾黏貼隨的自然黏逼、擊打速度和穿透威力是令人無法想像的;「身鬆」就是全身完全放鬆、完全不用力,輕靈如羽毛,好似風一吹就會飄走般(當然又帶點黏性與韌性的質,如同蔴薯或口香糖,而不是軟趴趴的豆腐),整個身軀也像是風車或旋轉門,一旦對方襲擊而來,其所產生的氣流就會推動我們順勢自然繞轉(螺旋似的弧形運動),毫無半點人為的刻意閃躲,身體就只是隨著對方的攻勢所造成的氣流自然順勢的運轉,自然地順勢乘隙出擊。 4自然反應:即潛意識的本能反應,一旦練就出「身軀鬆、馬輕、手軟」之功底後,就要將修煉重點放在「心性修為」上,即透過靜功(含雙腳樁和打坐)的修煉培養「靜定」的功力和「自省」的覺悟功夫,逐一反省過往之非,並時刻檢視自己的起心動念,以掃除改正累世的惡習,進而以免再造新殃,長此以往就能增長智慧與慈悲,功夫用得深,自然也就能水到渠成了。 5心性修為:人能虛心,道自歸之!「心性修為」是太極拳進入堂奧的關鍵,而「自省」則是心性與智慧能否提昇的最佳工具;誠如「六祖壇經」所言:「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意,成道非由施錢,菩提指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等等禪修智慧話語,乃是個人今生的習性是否自我層層剝落,累世的污垢是否清理,由懵懂而恍然大悟,呈現本自清靜、本自具足的自性,它是開啟人身智慧寶藏的一把鑰匙,倘若人能好好參悟省思,相信離道即不遠矣。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