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2/17 10:11:45瀏覽721|回應0|推薦2 | |
春節與拜年學員敘舊閒聊有關太極之重點摘要( 一、太極功力積累過程:透過常年「放鬆放軟」和「腰胯帶動四肢」行拳,將本力逐漸消除褪去衍生出「柔體結構」(此際身體感覺出不了力,即使勉強要與人頂抗,似乎也無力可出);而後再以同樣鬆柔的練法持續四至六年,即能「積柔成剛」(柔久剛自在其中),此期間不得做會增長拙力的重力訓練或運動(比輸贏的推手也不行,除非只餵勁練習走化或發勁);而所謂「剛體結構」就是由腳而腿而腰以至到身體任一部位節節貫串的感覺,亦即身體任一部位受力或發力,不是由受力部位出力頂抗或發出,反而要「見力棄力」即受力部位遇力瞬間再放鬆,將受力接收到腳底,再透過順勢借力做「螺旋(圓周)運動」將雙腳重心移動與腰胯傳導的反作用力通過身體的媒介(身體任一部位或手臂)彈抖而出攻擊。 個人心得:1行拳時周遭環境要單純、心要靜,方能使吸入的元陽之氣安穩在丹田積蓄生化,而團練易受外界干擾,倘本身又心浮氣躁,實無助練功。2練拳的穿著要盡量寬鬆舒適(避免緊繃的衣褲),且嚴禁配戴金屬飾品(如手環、戒指、手錶等),以免影響血氣運行與干擾磁場。3拳多必濫,練功不講求花俏或多樣性,一套拳練到底,功到自然成。4太極功力的提升要訣有二:一是「力消則勁長」,不要迷信「力大勝算大」的一般說法,否則永遠無法走入太極的殿堂;另一則是「腳分虛實」,行拳雙腳分清虛實,腰胯才能日漸鬆柔,進而累積下盤的功力。5要堅信「放鬆放軟」的打法,功夫下得深,終有一天必能練出「柔中寓剛」的剛體結構,即「力由地起」由腳而腿而腰節節貫串的勁道(受即接勁,送即發勁);最忌失去信心或道聽塗說,誤以為軟趴趴的打法不可能練出實戰的功力,那將離道愈遠矣。6行拳的要求與目的,會隨著需求(健康或比賽或防身技巧或內功甚或對道的追求)、年歲、見識與功力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見解,這是正常的演變,倘若十年前和十年後還是一樣的打法與看法,那肯定太極功力沒啥長進;不過,不管習練太極的目的為何,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人的本質-身體的健康與心靈的成長,如果習練太極多年,還是未見提昇,那即使功力太高,卻失去了健康與人和,又有何用呢?(沒有健康、心性不提升,功夫就不可能進步) 二、實戰要領探討 (一)接手方式:1如外家拳不動或微轉身體以手臂硬排擋。2側身繞步移動身體,進而帶動手臂沾黏,或採履絆腳摔跌,或採靠,或擒拿。3身體或不動(扭腰以腰胯帶動)或側身繞步盪動手臂擊打對方攻擊手臂之較脆弱部位。 (二)沾黏方式:以放鬆的手臂甚或身體的「重量貼附」而不是「力量壓附」沾黏對手,否則容易被對方借力使力。 (三)身形移動方式:不論是閃躲對方攻擊或順勢借力反擊,身體的移動盡量避免直線運動,而是側身繞步(即螺旋似弧形運動)的螺旋動步(圓周運動)移轉,方能通過閃開對方的攻擊進而順勢貼近與借力反擊。 (四)攻防作為:一切以對方的攻防而順勢因應而生,不可預先揣測對方的攻防企圖,而是身心鬆空專注掌控對方細微的肢體變化,加上氣場波動或肌膚接觸所產生的聽勁與生物電磁波的反射或心電感應(懂勁),能早一步預知對方的攻防作為,進而激發出本能的下意識(潛意識)反擊動作,而「螺旋運動」、「貼身沾黏」、「順勢借力」、「化打合一」等仍應緊密結合應用。 (五)出擊方式:全身盡量放鬆,透過雙腳重心的移動和腰胯的旋轉產生的動力來帶動手腳或身體任一部位彈抖擊打(猶如甩毛巾般「軟中帶硬」貫穿入裡),亦即打擊出去的勁道是本身身體鬆沉壓地加上吸收對方的來力所產生的由腳而腿而腰的反作用力,而不是手臂刻意出蠻力所產生的威力。 個人心得:1武術攻防技巧(拆拳散手)是學習必經的過程,但不是必勝的關鍵,除非練到出神入化,否則還是停留在表面意識的運用層次,只會束縛心的自由流動;重點還是在內功的積累,即下盤鬆沉功力的蓄養,下盤愈重,上身就愈鬆靈,速度與威力也就自然提升,屆時一旦能激發自衛本能與基本防身技巧的緊密結合,潛意識的攻防反應自然會讓人嘖嘖稱奇。2好勇鬥狠是學習武術與養生的忌諱,尤其是太極這門著重心性修為的功夫;因此,邁入中年之後,務必韜光養晦、修道養生,方能進入太極拳的殿堂涵養,真正領略享受到太極拳真精神的奧妙。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