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1/01 11:28:29瀏覽1848|回應1|推薦0 | |
1當練拳(乃退去本力的過程)及日常生活中能盡量不出拙力,周身較鬆柔後,氣就能依順序(沉丹田、降會陰、通三關、下湧泉、彌充全身骨骼)沉至腳底,進而透過「腳分虛實」逐漸長勁上來。 2當全身骨骼裏都存有勁,就能發勁,而不是全身骨骼裏都彌充勁,纔能發勁; 如何證明:當其雙腳腳底湧泉部位,鼓起到其人站立時著地程度,就表示其人全身骨骼裏都存有勁,因此也就能發勁。 3真的有勁可發之人,他發的勁,絕對不受對方體重之影響,亦即並不是對方的體重重,就發不出勁,或發的勁就動不了對方、跌不出對方。 4真的有勁可發之人,他在發勁時,其肉體從外表看,並沒有如沒練太極拳之人,欲推動人時會有的肉體姿勢,而其自身的感覺,也只是輕輕地一發。 5發勁時無論是長勁或短勁,要「由腳而腿而腰」而手,都「須完整一氣」;亦就是:全身無一部位,看起來是個別地在動,且必全身鬆透。 6當功力愈高時,發勁之人外表的動作愈小,甚至看不出有所動作,完全是意念引導內勁做虛實的變轉,輕鬆揮撒而出;而被發之人的肉體所受到的撞擊,也會感覺愈來愈輕微,甚至還來不及感覺,就莫名其妙地被一股強勁力道彈抖而出。 7以上所談都是「在身勁」,至於「凌空勁」,則還涉及「修心養性」的問題,即意念要專、純、連及少執、無執,方有可能,如有興趣,可參考蔡肇祺老師所著「我所認識的太極拳」一書。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