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1/01 11:32:30瀏覽1910|回應0|推薦0 | |
1一搭手才知,屬聽勁,係由體表的觸、視覺透過神經細胞組織傳遞感受電波到表面意識即心,乃感觀之感受;尚未搭手就能預知,乃為懂勁,此則純係「心的感知力」;至於「階及神明」則是煉神還虛的化勁層次,也就是真正以武入道的階段。 2不論是聽勁、懂勁或階及神明的功夫,都是由「拳架」長期的習練而得,而不是推手或散手。 3懂勁也是聽勁,只是功力層次又高一層罷了,而其養成的訣竅則在拳架和日常生活中,盡量「不出拙力」,也就是周身盡可能長期保持「鬆柔的狀態」。 4所謂「不出拙力」就是『鬆』肌肉與筋絡,而當全身的肌肉與筋絡逐漸鬆柔,進而鬆沉,上身之氣自然就會沉至丹田(練者不必刻意去注意是否氣沉丹田),自然有利於神經細胞組織對任何刺激的感受電波之傳遞,而顯出比一般人的觸覺更加清晰與俐落的狀態,來使他獲得「聽勁」與「懂勁」之能。 5太極拳,鬆的是隨意肌與筋絡,沉的是氣與身體其重心所在;然而先要能鬆,才能沉,亦即練拳架或推手時,隨時注意要放鬆,不可出拙力,方能加速身體重心之鬆沉。 6當習練太極拳到氣沉丹田,丹田蓄集著氣,湧泉變轉著勁,而氣與勁都彌充於全身骨骼裏,但氣卻又在骨骼之中而外的全身神經細胞組織系統運行,而全身氣到的部位,其肌肉與筋絡就愈富生機而柔鬆,因而其神經細胞組織系統傳遞刺激、不習慣於身體的體外之物的感受之電波到表面意識的機能,就增強,即其以觸覺為主的感知力就增強。 7人練到能夠接勁、會接勁,則不管雙方的肉體是否相接觸,只要對方攻來的力道一接觸到我的肉體,則其人就會與其攻來的力道大小成比例地跌出去。所謂:「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二句,說的就是:會聽勁、懂勁的狀況;而「英雄所向無敵」其最低限度的功力,就是『接勁』。 8「懂勁」:只要明白陰陽相濟此事,就不會患雙重之病,同時也就能獲得懂勁;而練散手,卻無補於練成懂勁;亦即須避免患雙重的陰陽相濟,能夠做到以下四點,才能獲取到懂勁:(1)知與行的相濟,即知道不可雙重,就一定做到不患雙重。(2)虛與實的相濟:即必把一腳虛、一腳實,變轉得完善。(3)沉與長的相濟:即必做到氣沉,而勁長。(4)氣與勁的相濟:即做到氣入骨骼之中,來增加骨髓密度,使勁更加容易進入骨骼裏,運行於骨骼裏。 9進入內功修煉階段,即所謂懂勁階段,重視的是神意氣的培養,是神意氣的協調統一,這時所修煉的內勁無形、無跡、無聲,隱藏於內,運行於外,內勁不僅要突破招法的局限,也要突破身體的束縛;到這個階段,太極拳的所謂虛實轉換,陰陽變化,已完全不是肉眼所能觀察,太極八勁任意組合,任意轉換,到如此階段,「妙手一揮一太極」的神奇境界已然可現。 10太極拳練到階及神明,就是將暗勁練到至柔至順的地步,也就是化勁,亦即是道家所謂的「煉神還虛」的高級階段,此階段習武者就會感到內功遠比技法更重要,從此以後,武功的長進與否完全要由內功的進境快慢來決定,內功大成,也就標誌著化勁大成,而其要訣就在「虛靜」二字;在長期內心虛靜的狀態下,中樞神經的反應可以達到極其敏銳令人吃驚的地步,手足動作所用之力,有而若無,實而若虛,練到至虛,則身無其身,心無其心,如用之應敵,本無意擊之,只是隨進攻之勢,隨意應之,往往可將對方擊出甚遠,這就是拳經所說:「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也是形意拳大師郭雲深的經驗總結:「有形有意皆為假,拳到無心方見奇。」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