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1/01 11:36:32瀏覽710|回應0|推薦0 | |
1初學太極拳應從緩慢鬆柔入手,此乃人盡皆知,但為什麼有很多人練不出功夫,原因有四:(1)生活習慣上長期養成「出拙力」的習性。(2)粗活環境下不得不的體力負荷,養成一出手就不知不覺渾身蠻力。(3)不懂鬆柔的訣竅,其中有行拳意念與外形姿勢等方法的問題,也有思想精神層次上理解領悟的問題。(4)好面子、怕輸,就猛練推手、猛出蠻力想贏對手,完全忘了「拳上出功夫」和「以柔克剛」的道理。 2太極拳的「鬆」非鬆懈,乃指關節鬆開、肌肉鬆柔而言,全身寬鬆,氣血才能暢流無阻;肢體鬆沉,下盤才能穩固;亦才能發揮急速收縮產生爆發力的作用。 3太極拳的鬆柔,以我們訓練的節奏與進程而言,計有五個不同的層次: (1)首先是縱向的『鬆開』,也就是從頭頂到腳下,到全身各個關節都要鬆開;亦即要做到「節節貫穿」之意,即使內勁能夠在全身上下所有的關節處都能運行無礙,沒有節節鬆開,哪能有節節貫穿呢?鬆開,關鍵是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上面提頂的問題(頂頭懸),一個是下面尾閭的下垂、鬆到腳底湧泉的問題(尾閭下沉)。 (2)再來則是橫向的『鬆散』,如大關節講肩、腰、胯的橫向鬆散,小關節則如掌上的鬆散,所謂:「手腳齊進橫豎找,掌上亂環落不空」指的就是產生「掌上十字」的問題;另如「含胸拔背」則是相輔相成的一體兩面,含胸動作做得不好,就會影響背部的放鬆,而脊背部為重要的內勁轉換之所在,胸背部不能鬆開,自然會影響「力由脊發」;無論是含胸,還是空胸,關鍵都是一個「意」字,而不是肌肉的動作。 (3)縱向的鬆開與橫向的鬆散做到了(主在講關節和形體的部分),內氣自然就能下沉,所以說「鬆沉」實際上就進入了練內氣的階段,而鬆沉的感覺就好像你從高樓坐電梯,一下子落下去的感覺;鄭曼青曾說:「能鬆透,即是沉」,「鬆與沉原是一事」,其體會可謂道盡鬆沉二字的真諦。 (4)「鬆靜」:肉體上的鬆與精神上的靜,二者相輔相成;亦即肢體上的放鬆可以促進心理上的平靜,而精神上的放鬆則可以促進肢體上的放鬆,也就是說心理靜不下來,肢體就很難鬆開,反過來說,身體再鬆得開一點,心理上更容易得到平衡。太極拳的靜在一定意義上,它是指「神、意、氣的中和運動」;所謂「至虛中生神,至靜中生氣」,是心安則虛則道自來,是體靜心閒,方能觀見真理。 (5)「鬆化」:孟子<盡心章>:「大而化之謂之聖,聖而不可知之謂之神。」體現在太極拳中是既虛又靈,用的時候隨時可以產生,但又不需要動腦子、費心機,不用時就是空空蕩蕩,乾乾淨淨,朱熹說的「虛靈不昧」就是這個境界,到了這個階段就是「道法自然」的階段,應物自然就是法,這些法的出現,都是在你一接觸的瞬間產生、瞬間消失,所謂「一絲不掛」,就是「一塵不染」,不光是身體的輕靈,而是腦子中一點兒念頭也沒有,這才是真正的入定。 4求鬆之關鍵主要有四:(1)以思想放鬆為全身放鬆的基礎:排除雜念,思想不緊張,不勉強用意、用力或呼吸,一切放任「自然」,思想放鬆了,動作亦才能自然不拘。(2)以意識主導,借助呼氣,自上而下節節放鬆:呼氣時,頂頭懸(虛靈頂勁),同時,以意引氣逐漸下行,使全身骨節及肌肉隨著地心引力,亦自然下沉,以致身體在這種對拉過程中,逐漸鬆開與鬆柔,而內臟器官亦在氣的鬆沉中,安穩舒暢,免去了提心吊膽的緊張。(3)在一定的關節活動度和肌肉的伸展度之內進行運動,才可能使動作放鬆:每人的柔韌度素質不同,倘作出超過自己能力的動作,不但不易鬆柔,且易造成傷害,故應循序漸進練習,凡事自然而不勉強為宜。(4)太極拳講全身放鬆,但要鬆而不懈,關鍵是『凡此皆是意』,即以神氣率領,任何外形的姿勢都同樣要注意「無過不及」,毫無拘滯之力;實際上任何關節都有一個對拉拔長的問題。不是一步登天,也不是一悟即得,而是一層功夫一層體會的事,要慢慢來。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