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家有狂飆青少年
2009/10/11 13:03:12瀏覽402|回應0|推薦4
 人生的每一階段都有成長目標,出生到14歲屬於成長期,目標在發展自我概念。15歲到25歲屬於學習期,目標在建立人生目標。青少年正好介於這二個階段之間,一方面必須完成「我是誰」的決定,一方向要開始思考「我要往哪裡去?」正是從一個孩子要轉換成為大人的過渡時期,所以有時候他想要證明自己是個大人,希望大人尊重他的獨立。有時候他又陷在能力不足的焦慮中,希望有人可以依靠。

 另一方面,根據行為科學家的發現,我們的大腦裡掌管情緒的杏仁核,在青少年的階段分泌的特別旺盛,這就是為什麼青少年特別容易衝動的原因。

 所以在孩子發展方向上,要幫助孩子從:自我探索:who I am-我是誰,到自我了解:what I am-我能做什麼,到自我肯定:where I am-我往何處去。

 也就是協助他們知己-了解自己,知彼-了解世界,抉擇-把自己放在適當的位置上。

1.知己-了解個人興趣、能力與志向理想

2.知彼-認識外在世界的需求與機會

3.抉擇─全力以赴,發展自我

 在知己這個課題上,尊重孩子是個獨特的個體,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才,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所長,發展自信,發揮潛能。

 在知彼這個課題上,幫助孩子建立人際,無論同僚團體、異性交往,以及與社會的互動,都能有正向互動的能力,也就是我們經常談的EQ。

 孩子正在衝動的青少年階段,並不喜歡說教,而且他們很容易因杏仁核做遂而暴躁易怒,做出衝動而後悔的行為。因此在跟孩子溝通時,父母不僅要扮演良的溝通者使互動有效,也要讓自己的表現成為孩子學習的典範。

 在溝通的時候最好能用「我訊息」來代替「你訊息」,例如我經常舉一個例子,有個父親和女兒約法三章,要求女兒10點就是門禁,女兒很守家規。但有一天十點卻不見女兒回家,父親氣急了,但等到11點女兒還沒進門,父親的生氣變成擔心和焦慮,12點女兒回家,父親立即衝動的打了女兒一巴掌:「你死到哪兒去了,你看看現在幾點了,你怎麼這麼不負責任」。當下女兒看見的是憤怒的父親,可是等待女兒的過程中,父親的焦慮和擔心女兒卻沒看見。憤怒是威權、不講理,但焦慮和擔心是對女兒的愛和關懷啊。如果父親不要那麼衝動,先處理自己的情緒,然後把「你」改成「我」來表達:「我很生氣我也很焦慮,因為我已經等了二個小時,不知道你發生什麼事?」清楚的表達我們的感受我們的情緒,這樣的溝通絕對更加優質。

(本文內容於10/14日教育電台張老師談心節目播出)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immy412&aid=3395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