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走在自信的前方--超越寂寞自我實現
2014/04/01 10:22:14瀏覽577|回應1|推薦16

心理學家佛洛姆說,我們人出生之後,離開母體,就註定必須寂寞,所以我們叫做「孤獨的個體」,而免於寂寞的方式就是和代替「母體」的「社會」好好相處。

寂寞來自於我們和這個社會的關係,寂寞的定義有三點:

1.      寂寞源自個人社會關係的不足。

2.      寂寞是一個主觀的經驗,和客觀的社會孤立不同。

3.      寂寞是不愉快且惱人的經驗。

第一點說出我們的社會需求,「沒有人是孤島」,人際關係是讓我們免於成為「孤獨個體」的方式,心理學家馬斯洛也認為人際關係滿足「愛與歸屬」的需求,我們都需要朋友,但並不是越多朋友就越不寂寞,愛來自被了解,歸屬來自穩定的關係,我們不需要跟全世界做朋友,但我們需要穩定的團體,知心的朋友。

接著我們先談第三點,馬斯洛說人滿足「愛與歸屬」需求之後,會進一步期待「自尊需求」,也就是所謂的社會增強,我有名、我有錢、我成功、我的言論被重視、我的行為被表揚,就表示被社會肯定、被認同,所以別人和我一樣,我不孤單。臺灣社會經常無法容忍別人和我們不一樣,其實真正害怕的是萬一我和別人不同,被孤立怎麼辦?

可是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與眾不同才是自我真正的樣貎,世界上不會有二個一模一樣的人,即使是雙胞胎,怎麼可能和別人完全一樣呢?為了被認同我們經常必須「自欺」,隱藏自己真正的想法、感受,與內在的需求,造成第二點的寂寞。

所以第二點強調的是我們的期望與現實的落差,馬斯洛認為我們每個人都帶著天賦使命來到這個世界上,盡情展現天賦就能創造最大的自我價值,也就是「自我實現」,不能自我實現就會產生期望與現實的落差。

「自我實現」用賈伯斯、奇士勞斯基、李開復等所有成功人士的語言,叫做「做喜歡的事」。做喜歡的事就是用最真實的自我在跟社會,跟這個世界互動。賈伯斯創造蘋果,我們使用電腦,與他有了間接的互動。莫內繪出美麗的作品,我們以觀賞者參與他的人生。李開復以文字創作,我們在閱讀中與他產生共鳴。這些互動就是我們參與社會的方式,這種人際關係豐富我們內在的需求,無論創作者或者參與者。

然而到達「自我實現」必須經過「寂寞」的創作過程,很多人誤以為在做喜歡的事,一定都很快樂,事實並非如此。創作的過程是苦悶的,因為要突破、要轉化、要超越,才能塑造獨一無二的自我風格。

但是這種「寂寞」和缺少朋友、沒有人陪伴的孤獨是不同的,那是真誠的自我對話,自我探索,我為何要寫?我為何要畫?我為何要做這些事?不斷面對真實自我的過程中,找到「無所為而為」的動力與頓悟,為了想寫而寫、為了想做而做、為了想畫而畫,雖千萬人吾往矣,因為那才是我。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immy412&aid=12163133

 回應文章

宋子平老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4/01 11:38
滿深的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