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成為EQ高手:追求卓越的讚美(哈佛幸福課筆記)
2015/09/14 17:25:26瀏覽583|回應0|推薦1

領導學大師華倫∙班尼斯的研究著作【奇葩與怪傑】,以1975年以後出生的年輕領導人,與二戰和經濟蕭條時期出生的領導人為樣本,訪問了43位傑出領袖,完成領導特質研究,書中所稱奇葩大約是21-35歲的領導人,怪傑大約是70-93歲的領導人。

教授哈佛幸福課的本∙撒哈爾老師,引此研究說明「完美」不等於「成功」。華倫∙班尼斯的【奇葩與怪傑】將不同世代的領導人進行對比,他發現二者最大的差異在於:年輕的領導者重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老一輩的領導者則是努力工作,退休以後才開始享受成果。但無論年輕或年長的世代卻有一個相同點,那就是他們至少有一次,或多於一次的失敗經驗。華倫的描述是「擁有或經歷過至少一次強烈的轉化經驗」,他們能化逆境為順境,將強烈的創痛經驗轉化為改變現狀,並成為獨特領導能力的泉源。因此失敗是追求卓越必經的途徑,卻是完美主義的盲點。

「完美主義」如何定義呢?本∙撒哈爾老師認為:「完美是對失敗失能性的恐懼」。在人生的旅途上,當我們從A點走到B點,完美主義者採取的是起點到終點的直線認知與情感基模。換言之完美主義者不允許直線的偏離,而失敗正是偏離。

追求卓越者則不然,他雖然和完美主義同樣充滿企圖心,也想從A點出發到達目標B點,但面對旅程的心態卻不同。追求卓越者明白在過程中失敗理所當然,但我們可以從錯誤中記取教訓;人會犯錯,不斷經歷失敗修正錯誤,才能到達理想的目標。就像愛迪生在經歷無數次的失敗實驗之後,方能成為發明大王。

每個人都希望直接從A點到B點,誰都不喜歡失敗,然而成功沒有捷徑,追求卓越必須克服逆境挫折,這是現實,這是自然的法則。當我們存著完美主義的唯一認知,是在反抗自然規律,當我們固著完美主義,同時不肯定失敗,就會無法接受事實而挫折沮喪,走進完美的陷阱裡。

形成「完美主義」的原因很多,錯誤的「讚美」也是關鍵之一。

史丹福心理學教授卡蘿∙杜薇克非常投入「失敗」的研究,她說:「有些人不只是應付失敗,而是喜愛失敗。」因為:「對某些人來說,失敗是世界末日,但對其他人來說,失敗代表令人興奮的新機會。」認知基模的差異是如何產生的呢?卡蘿∙杜薇克做過一項實驗,她將十歲的孩子分成二組,進行智力拼圖,對完成答題的第一組每個孩子說:「你真聰明。」對第二組的孩子卻說:「你真努力,你很認真。」第二階段的實驗,她告訴二組的孩子,必須在二道題中擇一,一題簡單,另一題雖困難,但可以學到很多。第一組的孩子有50%選擇簡單的題目,50%選擇困難的題目。第二組的孩子有90%選擇可以學到很多的難題。接著進行第三階段實驗,她給孩子們一道無解的難題,被稱讚聰明的孩子們沒有堅持多久就紛紛放棄,而被稱讚努力認真的孩子們卻能堅持並享受解題的過程。

杜維克發現,這些孩子的差異在於思維模式,她本來以為「一個人的聰明才智是不變的,你要不聰明,要嘛不聰明,如果失敗就表示你不聰明。」因此被稱讚聰明的孩子一遭遇失敗,就無法接受現實,因為失敗提醒他們:「我不聰明,我很差勁。」能力是不變的,而整個世界是由一個個評價能力高低的測試所組成,杜維克將這種想法稱為「固定型思維模式」(fixed mindset)。但被稱讚「努力、認真」的孩子卻認為,努力是重要的,這個世界上充滿了幫助你去學習、成長的有趣挑戰,杜維克將這種想法稱為「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

杜維克認為:「重視努力讓孩子擁有一個他自己能掌控的變量。」如果你稱讚孩子聰明,當他們失敗時,他們會認為自己不再聰明。相反的,那些被稱讚努力的孩子,遇到困難時更具韌性,更勇於解決問題,即使失敗,也不認為是能力不足,而是努力不夠。

避免落入「完美主義」陷阱,盡量少用「你好聰明」、「你好優秀」、「你是第一名」、「你最棒」來讚美孩子。改用:「你很努力」、「你很用心」、「你很認真」鼓勵孩子,更能培養「追求卓越」的動力。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immy412&aid=30286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