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5/26 13:21:38瀏覽1608|回應14|推薦39 | |
多年來﹐ 因著生活即席發生的問題﹐ 必須冷靜處理﹐解決。我沒意識自己逐漸從一個相當感性的人﹐ 變得比較﹐ 甚至是相當理性。 但封閉感性的部份﹐ 也使得我生命不完全。 影響所及﹐ 是我對需要感性涉入的區域都不自覺的選擇「漫不經心」。 例如看電影﹐ 很少去影院﹐ 偶爾租DVD。 看到劇情懸疑的﹐ 就趕快跳到結尾﹐ 知道結果﹐ 再轉回看過程。 小兒子非常不解﹐ 大叫﹕ 你這樣就spoil the fun of suspension(破壞懸疑的樂趣了) 。看我依然冥頑﹐ 他搖頭﹐ 嘆氣﹐ 走開了。 這次回台﹐ 翻閱自己一些大學扎記﹐ 那些抒情文字﹐ 好像出自一個陌生人。我才知道自己的變化太大。 試著重新涉入文學藝術音樂的領域﹐ 讓心慢慢舒展。 [Copying Beethoven] 是最近看的一部舊影片﹐ 此影片中文翻譯為「快樂頌」﹐ 有些偏離導演對於貝多芬的詮釋。 影片開始就說安娜是個杜撰的人物﹐ 因此導演的主旨應該是要透過這個人物﹐ 與貝多芬的互動﹐ 傳遞出音樂大師豐富的心靈與創作理念。 內容主要敘述抄譜員安娜來為貝多芬工作﹐ 協助其第九號交響曲的完成。那時離首演只有四天﹐ 時間緊迫﹐ 安娜接下重任﹐ 因為希望她的作品也能讓大師過目﹐ 給予指點。 故事前半段是集中那四天所發生的。 先是安娜到貝多芬住處﹐ 貝多芬看到安娜為他抄的譜﹐更動他作品的一小處。安娜指出那是他故意﹐ 為了試看原來為他抄譜的施蒙是否能了解。 貝多芬為安娜能解讀他的「心靈」﹐ 而感覺她的來到﹐ 是神的安排﹐ 是一個「恩典」。 Soul (心靈﹐ 靈魂) 這個字在影片中不斷被提起 ﹐讓觀眾意會這不是一齣限於男女情愫的電影﹐ 而是要探討人與人心靈的交集互動。 劇情緊接著就是安娜看到住處牆上懸掛的字句﹕ I am all that is, was, and will be. No mortal man has ever lifted my veil (我過去如此﹐ 現在依然﹐ 未來仍是。 未曾有人知我識我。) 一個如此寂寞的心靈﹗ 直到安娜出現之前﹐ 無人曾掀開其心靈帷幕。 貝多芬的另一個寂寞﹐ 是釋出的愛心沒有被接納且回應。他寵愛他的侄子﹐ 且苦心要栽培他成為鋼琴家﹐ 但對方卻不領情﹐ 只是要他的錢﹐ 也覺得自己沒有才能。 當貝多芬問安娜對他侄子的看法時﹐ 她坦白說這個年輕人很不快樂﹐ 很困惑﹐ 而且一針見血的指出﹕ 難道朽木可以彫成藝術品嗎﹖ 劇情繼續朝「寂寞」這個題目進展。貝多芬講述他與神互相了解﹐ 像兩隻同穴而居的熊﹐ 無人敢靠近他們。 安娜說那聽起來是很寂寞的信仰(It sounds like a very lonely religion)。 貝多芬回答﹕ 寂寞正是我的信仰( Loneliness is my religion。) 貝多芬寂寞﹐ 因為就近他的人似乎都是有所求﹐ 奉承他﹐ 而不是真想了解他。 當他知道安娜想作曲的意願後﹐ 以深刻的話語如此詮釋音樂﹕ 「風是神的呼吸﹐ 是祂對人的靈魂說話。音樂是神的語言﹐ 能如此就近神的是我們音樂家﹐ 我們聽祂的聲音﹐ 讀祂的脣語﹐我們所孕育的是讓神的兒女來頌讚祂。」 (The vibrations of the air are the breath of God, speaking to man’s soul. Music is the language of God. We musicians are as close to God as man can be. We hear His voice. We read His lips. We give birth to the children of God, who sing His praises. That’s what musicians are. ) 這樣的詮釋﹐ 應該可以用之於所有藝術家的作品﹐ 或是所有想親近神之人生命的產物。 鏡頭接著轉向第九交響曲的首演﹐ 這是貝多芬沉潛十年的首次作品公演﹐ 是轟動維也納的大事。 但大師卻因著侄兒沒來而落寞寡歡﹐ 加上病重的施蒙無法為已嚴重聽損的貝多芬在側台打拍子﹐ 讓他也沒把握獨自能指揮好整個樂團和合唱團。 安娜被施蒙堅邀﹐ 只好丟下自己的男朋友﹐代之上場。 在後台﹐ 鬱鬱的貝多芬不只覺得被心愛的侄子所拒﹐ 也覺得被神棄絕﹐ 如他對安娜說的﹕ 神以音樂攪擾他(God infests my mind with music)﹐ 卻又使他耳聾。神讓所有人能享受他創作的音樂﹐ 卻拒他於門之外。 但是安娜對他說﹕ 神仍然在對他說話。 整個交響曲和合唱進行中﹐ 貝多芬配合安娜的節拍﹐ 指揮樂師們。 彼此手勢配合的天衣無縫。 這樣的肢體﹑ 意念交融的悸動﹐ 遠勝於純粹肉體交歡的快感﹐ 是源自兩人心靈的默契與信賴。 再一次﹐ 神透過大師給予的樂音﹐ 將人們的靈魂聯結在一起。 滿堂起立喝彩。 大師真是寂寞啊!連人們不歇的掌聲與歡呼也無法接收。 影片沒有止於此。 仿彿已上到高峰的貝多芬﹐ 仍然要繼續攀爬。 因為他的存在是為創作﹐ 而非掌聲。 然而﹐ 他卻因著安娜模仿他的作品﹐ 而莽撞羞辱了對方﹐ 蹧蹋神放在他身旁的恩典﹐ 也使自己再次困入心靈的寂寞。 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貝多芬急忙去找安娜回來﹐ 懇請原諒。脫下上衣﹐ 請求對方﹕「洗淨我」。 如此謙卑﹐ 坦呈自己﹐ 要求潔淨。 代表神恩典與禮物(grace and gift)的安娜﹐ 為他仔細洗滌﹐ 原諒﹑ 除去傲慢自負的污穢。 這樣的卑微自己﹐ 使貝多芬的靈魂得以進深到雲端﹐ 聽到更獨特的樂音。 但這次﹐ 連知己的安娜也無法解讀他的新作品﹐ 因為樂曲沒有調子﹐ 樂章沒有明顯的開始與結束。 她說她不懂。 貝多芬說﹕ 「你無須懂(understand)﹐ 只要去體會(experience)。 音樂是活生生的﹐ 像行雲流水﹐ 舊意念消逝﹐新的產生﹐ 如此連綿。」 他教導安娜﹐ 音樂的關鍵在於「寂靜」。要傾聽寂靜之音( the voice of silence)﹐ 心靈寂靜﹐ 才能看見。 至此貝多芬能夠接受自己的聽障﹐ 在寂然無聲裡﹐ 卻聽的更是清楚。 然後是貝多芬去看安娜男友馬丁參賽的橋樑模型﹐ 卻一杖將之擊碎。眾人措愕﹐ 馬丁更是怒不可遏。 貝多芬的意思是﹐ 那作品雖有工程知識與中規中矩的結構﹐ 卻欠缺靈魂﹐ 沒有生氣﹑ 熱情﹑ 與優雅﹐ 是無用的死東西。橋樑為了連接陸地﹐ 音樂連接人的靈魂﹐ 都是藝術品﹐ 都需要注入生命力。 安娜說她愛馬丁﹐ 很憤怒貝多芬的唐突舉動。貝多芬回應﹕ 你不愛他﹐ 愛的不是他﹗ 我體會貝多芬弦外之音﹕ 你或者可以與那樣的人生活共處﹐ 但投遞出去的心靈﹐ 每每拋空﹐ 無人接應﹐ 會是寂寥痛苦的。 安娜反脣相譏﹕ 那麼我愛的是你咯﹖ 貝多芬更犀利的回答﹕ 不﹗ 你只是想成為我! 然後彈出她的作品﹐ 告訴她﹕ 很有潛力﹐ 但仍是模仿﹐ 必須脫下這包袱﹐ 才能原創。 貝多芬最後的作品﹕ 大賦格﹐ 當時的人無法理解﹐ 難以欣賞。 但大師已心裡坦然﹐ 他說自己的音樂是通往未來的橋樑。 即使在病床上﹐ 還是不歇的創作。 安娜為他記錄﹐ 體會那是一首讚美歌﹔ 貝多芬說是的﹐ 那是對神的感恩﹐ 給他時間﹐ 完成作品。 貝多芬敘述著﹕ 先是人禱告﹐ 然後神回應﹐ 雲開了﹐ 神的慈手伸下﹐ 拉入天庭﹔ 瞬間﹐ 慈恩滿溢﹐ 你得永生。 世界不再﹐ 時間止住。 神拉起你的雙手﹐ 摩挲你的臉﹐ 塑成神的容顏﹐ 人神合一。你心平靜﹐ 全然解脫。 影片至此進入結尾。 看完後﹐ 我心靈有受安慰的感動﹐ 與被提昇的釋然。 創作孕育過程是寂寞的﹐ 親近神也是如此。 信徒們雖然是在基督身體裡﹐ 今世各人要走的路還是獨特的。 窄路上﹐ 上行復上行﹐ 有時濃雲密佈﹐ 有時山高水長﹐ 偶爾可見另一兩位契合的客旅﹐ 多半時候﹐ 只有主同行。 然而就如貝多芬在氣息尚存時﹐ 依然要躍入雲端。心靈對神的渴望﹐ 仍催促人前行攀爬﹐ 因為從雲端之上飄來的樂音﹐ 是那樣讓人無法抗拒。 延伸閱讀﹕ [快樂頌Copying Beethoven]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