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度」與「渡」之異同― 《項羽本紀》中的「度」與「渡」(⑿七下)
2024/01/08 08:16:20瀏覽174|回應0|推薦39

「度」與「渡」之異同―
    《項羽本紀》中的「度」與「渡」(七下)

 

三、〈項羽本紀〉中的「度」與「渡」(下) 

     故秦所滅齊王建孫田安,項羽方渡河救趙,田安下濟北數城,引其兵降項羽,故立安為濟北王,都博陽。

    這是項羽分天下立諸將為侯王之中,立濟北王田安的事情。「故」是「過去」,「齊王建」是「田齊最耗君主,本名田建(280—221B.C.)」,「方」是「正當其時、剛剛」,「下」是「攻克」,「濟北」是「濟北郡,秦設置的郡。在今山東、河北兩省境」,「引其兵」是「率領他所屬的軍隊」,「博陽」是「博陽縣,古代城名,在今山東泰安市境」。整段話的意思是:過去被秦朝所滅掉的齊王建的孫子田安,在項羽渡河援救趙國的時候,攻下濟水以北的幾座城,帶領他的軍隊 投降項羽,因此封田安為濟北王,定都博陽。「項羽方渡河救趙」的「渡」字是本義「涉濟、渡水」,讀作「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漢之四年,項王進兵圍成皋。漢王逃,獨與滕公出成皋北門,渡河走脩武,從張耳、韓信軍。諸將稍稍得出成皋,從漢王。楚遂拔成皋。漢王年代

    這是漢之四年(203B.C.)項羽拔成皋的事情。「漢之四年」是「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206B.C.),封劉邦為漢王的第四年(203B.C.)」,「成皋」是「成皋城,在今河南汜水縣境」,「滕公」是「夏侯嬰,為劉邦駕馭戰車者」,「渡河」是「渡過黃河」,「走」是「逃跑」,「脩武」是「修武縣,在河南省焦作市境」,「從」是「參與、加入」,「張耳」是「秦末羣雄之一,漢朝開國功臣」,「韓信」是「淮陰侯,漢初三傑、漢初三大名將之一」,「稍稍」是「漸漸」,「從」是「跟隨」。整段話的意思是:王的第四年(203B.C.),項王進軍圍攻成皋。漢王逃走,獨自一人與滕公出成皋北門,渡過黃河逃往脩武,來到張耳、韓信的軍營。眾將領也陸陸續續逃出成皋,前去追隨漢王。楚軍終於攻下了成皋。「渡河走脩武」的「渡」字是本義「涉濟、渡水」,讀作「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是時,彭越渡河擊楚東阿,殺楚將軍薛公。項王乃自東擊彭越。漢王得淮陰侯兵,欲渡河南。鄭忠說漢王,乃止壁河內。使劉賈將兵佐彭越,燒楚積聚。項王東擊破之,走彭越。漢王則引兵渡河,復取成皋,軍廣武,就敖倉食。

    這是漢之四年(203B.C.)項羽拔成皋之後的事情。「彭越」是「字仲(?—196B.C.),昌邑人(在今山東省巨野縣),漢初三大名將之一,漢開國功臣,封梁王」,「渡河」是「渡過黃河」,「東阿」是「秦朝設東阿縣,在山東省西部、黃河北岸,今隸屬山東聊城市」,「薛公」是「項羽帳下將領,在下邳被灌嬰斬殺,不是靖郭君,也不是孟嘗君」,「自東」是「自己領兵向東」,「擊」是「襲擊、攻打」,「得」是「得到」,「淮陰侯」是「韓信(?-196B.C.),淮陰人(今江蘇省淮安市),漢初三大名將之一」,「渡河南」是「渡過黃河南下」,「鄭忠」是「楚漢戰爭時漢王劉邦屬下郎中,生平不詳」,「止」是「停止」,「壁」是「營壘」,「河內」是「黃河北面地區」,「劉賈」是「劉邦的遠房堂兄,楚漢戰爭時將領,西漢諸侯王」,「佐」是「協助」,「燒」是「燒毀」,「楚積聚」是「楚軍所積聚的糧食」,「擊破之」是「擊敗漢軍」,「走」是「逃跑」,「渡河」是「渡過黃河」,「復取」是「再次取得」,「廣武」是「古地名,今河南省鄭州滎陽境」,「就敖倉食」是「取得敖倉的儲糧而食」,「敖倉」是「秦始皇在敖山所置倉積谷處,在今河南滎陽東北敖山中」。整話的意思是:這時,彭越渡過黃河在東阿攻打楚軍,殺死了楚國的將軍薛公。項王於是親自向東攻打彭越。漢王得到淮陰侯的軍隊,想要渡過黃河南下。鄭忠勸阻漢王,漢王才留在黃河北面築起營壘。漢王派劉賈率領軍隊協助彭越,燒毀楚軍所聚集的物資儲糧。項王向東打敗漢軍,彭越逃走了。漢王則率軍渡過黃河,重新奪取成皋,駐紮在廣武地區,吃敖倉的糧食。「彭越渡河擊楚東阿」、「欲渡河南」、「漢王則引兵渡河」的三個「渡」字都是本義「涉濟、渡水」,讀作「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漢果數挑楚軍戰,楚軍不出。使人辱之,五六日,大司馬怒,渡兵汜水。士卒半渡,漢擊之,大破楚軍,盡得楚國貨賂。大司馬咎、長史欣皆自剄汜水上。(大司馬咎、長史欣」原作「大司馬咎、長史翳、塞王欣據《高祖本紀》《漢書》刪翳、塞王」三字。)

    這是漢之四年(203B.C.韓信自立為齊王,項王乃東擊陳留、外黃時的事情。挑楚軍戰」是「挑逗楚軍使之出戰」,「大司馬」是「曹咎,項王留守成皋主將,擔任海春侯大司馬」,「渡兵」是「讓士兵渡水」,「汜水」是「黃河南岸支流名,在河南省汜水縣西南,從汜水鎮注入黃河」,「半渡」是「將渡而,此指楚軍半已渡河而另半未渡河」,「貨賂」是「財物」,「自剄」是「割頸自殺」。整話的意思是:漢軍果然屢次向楚軍挑戰,楚軍不出去交戰。漢軍派人在陣前辱駡,連續五六天,大司馬曹咎非常生氣,讓士兵渡過汜水。士兵剛渡過一半,漢軍發起攻擊,大破楚軍,繳獲了楚軍的全部物資。大司馬曹咎、長史司馬欣都在汜水邊自刎而死。渡兵汜水」、「士卒半渡兩個「渡」字都是本義「涉濟、渡水」,讀作「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⒂ 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

    這是漢五年(202B.C.項王從垓下領八百餘人突圍南出後的事情。平明」是「天亮的時候」,「乃覺之」是「才發現」,「騎將」是「騎兵將領」,「灌嬰」是「楚漢戰爭時騎兵將領(250―176B.C.),作戰以迅猛聞名」,「渡淮」是「渡過淮水」,「」音「ㄓㄨˇzhǔ」是「跟隨」。整話的意思是:天亮以後,漢軍才發覺,命令騎兵將領灌嬰率領五千名騎兵追擊。項王渡過淮水,能夠跟得上的騎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項王渡淮」的「渡」字是本義「涉濟、渡水」,讀作「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這是漢五年(202B.C.項王從垓下突圍到達烏江後的事情。「東渡」是「渡江而東,指到江東」,「烏江」是「秦漢時東城縣的烏江亭,今名烏江鎮,在安徽省和縣境的長江北岸;不是長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流經雲、貴、渝、鄂四省的烏江』。烏江鎮因為是霸王項羽自刎之地而聞名於世」,「檥船」是「船靠於岸邊。檥:榦也』,與『泊舟』無關,今本轉作』。艤:整舟向岸,《說文》不錄,始見於《龍龕手鑑》。蓋』本為『』之『無本字』假借,有『』之後則為『』之假借」,「江東」是「江左,長江自九江往南京一段為西南往東北,將大江以東地區稱為江東,今則稱江南」,「地方千里」是「土地方圓縱橫千里,喻土地廣闊」,「眾」是「普通的人。《說文》多也』,此引申作『大家、普通的人」,「亦足」是「也足夠」,「急渡」是「趕快渡江」,「獨」是「惟獨,只有」,「無以渡」是「沒有船隻可渡江」,「天之亡我」是「上天他要我滅亡」,「我何渡為」是「我為什麼還要渡江呢」,「縱」是「縱令,就算」,「父兄」是「長老、父老」,「憐」是「憐愛、疼惜」,「王我」是「以我為王」,「見之」是「與他們相見」,「縱」是「縱然,就算」,「不言」是「他們不多說」,「不愧於心」是「在內心不會慚愧」。整話的意思是:於是項王想要從烏江向東渡過長江。烏江亭亭長將船靠在岸邊等待,對項王說:江東雖然不很大,但是土地方圓也有千里的遼闊,民眾也有幾十萬人之多,在那裡也夠你稱王了。希望大王趕快渡江。現在只有我有這一條船,漢軍來到這裡,也沒有辦法渡江。項王笑著說:上天要我滅亡,我渡江又能怎麼樣呢!況且我和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向西進軍,現在沒有一個人回來,即使江東的父老們可憐我,讓我在那裡稱王,我又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呢?即使他們不說什麼,我自己難道心裡不愧疚嗎?」。「欲東渡烏江」、「願大王急渡」、「漢軍至無以渡」、「我何渡為」、「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五次的「渡」字都是本義「涉濟、渡水」,讀作「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四、結論:

    在〈項羽本紀〉裡度我至軍中「自度不得脫」兩次的「度」引申作「測量估計」,音讀轉作「徒落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有「日夜引兵度三戶」一次的「度」作「」的假借,是「涉濟、渡水」的意思讀作「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有「渡浙江」、「渡江矯陳王命」、「以八千人渡江而西」、「項梁渡淮」、「乃渡河擊趙」、「疾引兵渡河」、「引兵渡河因趙食」、「將卒二萬渡河」、「悉引兵渡河」、「渡河救趙」、「渡河走修武」、「彭越渡河擊楚東阿」、「漢王則引兵渡河」、「渡兵汜水」、「士卒半渡」、「項王渡淮」、「欲東渡烏江」、「願大王急渡」、「漢軍至無以渡」、「我何渡為」、「八千人渡江而西」總共出現二十一次「渡」字都是本義「涉濟、渡水」,讀作「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ngjnan&aid=180226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