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度」與「渡」之異同― 《項羽本紀》中的「度」與「渡」(⑿七上)
2023/12/25 15:49:03瀏覽175|回應0|推薦48

「度」與「渡」之異同―
  《項羽本紀》中的「度」與「渡」(七上)

〈項羽本紀〉本篇記述了西楚霸王項羽的本紀一生的功過,涉及年代與《高祖本紀》多有重合,而記事更加詳細,文字更加生動。連標點11,026字的〈項羽本紀〉不只是很長的一篇,而且是很有名的一篇,〈破釜沉舟〉、〈鴻門宴〉、〈霸王別姬〉都是大家耳孰能詳的故事。儘管項羽沒有稱帝,卻威震天下,分封諸侯,在秦漢之間承上啟下,因此司馬遷將他列入本紀。本篇仍分上、中、下三篇發表。

 

一、〈項羽本紀〉中的「度」與「渡」(上) 

     項羽使蒲將軍日夜引兵度三戶,軍漳南,與秦戰,再破之。

    這是章邯與項羽在鉅鹿交戰後的事情。「蒲將軍」是「秦末漢初名將本是秦末在江淮起義的首領,後跟隨項梁、項羽」,「三戶」是「古渡口名,在今河北磁縣境古漳水上」,「漳南」是「漳水南岸」。這話的意思是:項羽派遣蒲將軍日夜兼程領兵渡過三戶的古渡口,駐紮在漳水以南,與秦軍交戰,再次打敗秦軍。「度三戶」是「渡過三戶的古渡口」,「度」是「渡」的假借,是「涉濟、渡水」的意思,讀作「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這是鴻門宴沛公劉邦為了脫身安排張良收尾的事情。」是「告訴」,「此道」是「這一道路」,「吾軍」是「我們的軍營」,「」是「測量估計」,「」是「進去」。整話的意思是:沛公劉邦對張良說:從這條小路到我們的軍營,只有二十里路罷了。估計我已經回到軍營裡,您再進去。」「度我至軍中」的「度」是引申義「測量估計」,音讀轉作「徒落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

    這是項王兵敗垓下潰圍渡過淮河陷大澤中之後的事情。「復」是「再」,「引兵」是「率領軍隊」,「東城」是「西楚地名,在今安徽定遠縣境」,「乃有」是「竟然只有」,「二十八騎」是「騎兵二十八人」,「自度」是「自己思量」,「不得脫」是「脫身不得,逃跑不掉」。整話的意思是:項羽就又率領軍隊向東方逃去,到達東城,竟然只剩下二十八名騎兵了。而漢軍前來追擊的騎兵有幾千人。項王估計自己逃跑不掉了。「自度不得脫」的「度」是引申義「測量估計」,音讀轉作「徒落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

 

    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這是梁與避仇吳中觀秦始皇游會稽的事情。「秦始皇帝游會稽」是「秦始皇三十七年(210B.C.)的事情」,「會稽」是「會稽山,位於浙江紹興縣境」,「渡」是「涉濟、渡水」,「浙江」是「之江,分桐江、富春江、錢塘江三段曲折如之形故名」,「俱觀」是「都去觀看」,「彼」是「那個人,指秦始皇帝」,「取而代」是「取代」,「掩其口」是「掩住他的嘴巴」,「毋妄言」是「不許亂說」,「族矣」是「要滿門斬首的」,「以此」是「因為此事」,「奇籍」是「認為籍很奇特、與眾不同」。整話的意思是:秦始皇帝出巡遊會稽山,然後又渡過浙江,項梁和項籍一同前去觀看。項籍說:我可以取代他。項梁住他的嘴說:“不許亂說,否則就要滿門斬首了!項梁因此覺得項籍很奇特、與眾不同「渡浙江」的「渡」字是本義「涉濟、渡水」,讀作「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廣陵人召平於是為陳王徇廣陵,未能下。聞陳王敗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矯陳王命,拜梁為楚王上柱國。曰:「江東已定,急引兵西擊秦。」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這是秦二世元年(207B.C.陳勝等起義,項梁佔據會稽郡之後的事情。「廣陵」是「廣陵縣,在今江蘇揚州和安徽天長間」,「於是」是「因此,指陳勝起義之事」,「陳王」是「陳勝,起義佔領陳縣後稱王」,「徇」是「攻占」,「未能下」是「攻打不下」,「敗走」是「敗逃走」,「且至」是「將至」,「渡江」是「渡過長江」,「矯」是「假裝、假託」,「拜」是「任官、授職」,「楚王」是「陳勝,其國號張楚,亦簡稱楚」,「上柱國」是「武官的高級統帥名」,「西擊」是「向西進擊」。整話的意思是:廣陵人召平當時為陳王攻打廣陵,沒有能夠攻下。他聽說陳王戰敗逃跑了,秦兵又快要趕到了,就渡過長江假傳陳王的命令,任命項梁為楚王的上柱國。召平說:江東已經平定了,趕快帶兵西進攻打秦國。項梁就帶領八千人渡過長江向西進發。「渡江矯陳王命」、「以八千人渡江而西」的兩個「渡」字都是本義「涉濟、渡水」,讀作「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ngjnan&aid=18019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