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度」與「渡」之異同―《史記秦本紀》中的「度」與「渡」(⑿–五 )
2023/11/29 11:06:45瀏覽131|回應0|推薦38

「度」與「渡」之異同―

《史記秦本紀》中的「度」與「渡」(五 )

 五、本紀12卷―5〈秦本紀〉:

概要:

本篇記述了春秋和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秦國從興起、發展到稱霸天下、秦王嬴政統一全國之前的歷史,主要取材於已經失傳的史書《秦記》,由於秦國滅東西二周,最終兼併天下,因此司馬遷以其為正統,將秦國列入本紀。秦國自襄公開始為諸侯,穆公時與晉國爭霸,其後一度衰落,到獻公、孝公時重新振興,到昭襄王時完全顯露吞併天下的氣勢,秦始皇即位後終於完成統一大業。 

〈秦本紀〉出現的「度」與「渡」:

  中國以詩書禮樂法度為政,然尚時亂,今戎夷無此,何以為治,不亦難乎?

    這段是戎王使由余觀秦,秦繆公對由余提出的詢問。「中國」是「中原政權的轄境,與現今的中國意義不同」,「詩書」是「泛指一切經典書籍,與現今的詩書意義不同」,「禮樂」是「禮儀和音樂」,「法度」是「法律和制度」,「尚」是「尚且」,「時」是「常常」,「戎夷」是「泛指未開化少數民族」,「治」是「治理」。整段話的意思是:中原政權的轄境用詩書、禮樂、法度來治理國家,然而還是經常有混亂的局面,現在戎夷沒有這些,那要用什麼治理國家呢?不是很困難的事情嗎?「法度」的「度」是引申義「規章準則」,讀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⑵此乃中國所以亂也。夫自上聖黃帝作為禮樂、法度,身以先之,僅以小治。及其後世,日以驕淫。阻法度之威,以責督於下,下罷極則以仁義怨望於上,上下交爭怨而相篡弒,至於滅宗,皆以此類也。

    這段是戎王使由余觀秦,余由回答秦繆公詢問的話。作為 」是「制作、訂定」,「」是「只、不過」,「驕淫」是「驕奢淫佚」,「」是「隔絕」,「威」是「尊嚴」,「責督」是「責罰監督」,「罷極」是「極其疲憊、很困頓」,「怨望」是「怨恨、心懷不滿」,「交爭怨」是「互相怨恨」,「相篡弒」是「互相篡奪殺戮」,「滅宗」是「滅亡宗族」。整段話的意思是:這就是中原各國出現混亂的原因。說起上古的聖人黃帝制定了禮樂、法度,他率先遵行,也只能實現小規模的安定局面而已。可是到後代,一天天逐漸驕奢淫逸;主政者自己隔絕了法度的尊嚴,卻用法度責罰督促下級去做,下級疲困到極點就會怨恨上級的不仁不義,上下相互爭鬥怨恨,並且互相篡奪殺戮,甚至到整個宗族都滅亡,那些都是像這樣的情況。兩次「法度」的「度」都是引申義「規章準則」,還是名詞,仍讀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⑶ 三十六年,繆公複益厚孟明等,使將兵伐晉,渡河焚船,大敗晉人,取王官及鄗,以報殽之役。晉人皆城守不敢出。於是繆公乃自茅津渡河,封殽中屍,為發喪,哭之三日。

    這段是秦繆公三十六年報殽之役的事情。「」是「再、又」,「渡河」是「渡過黃河」,「」是「佔領」,「王官」是「晉國地名,在今山西省聞喜縣西」,「」是「晉國邑名,故城在河北省柏鄉縣北」,「城守」是「據城而守」,「茅津」是「黃河的茅津渡」,「」是「封閉,這裡引申做收埋」,「發喪」是「辦理喪葬的事情」。整段話的意思是:秦繆公三十六年(624B.C.),繆公更加厚待孟明視等人,派他們帶兵攻打晉國,渡過黃河就燒毀船隻,大敗晉軍,佔領了王官和鄗邑,這就是報崤山戰敗之仇。晉人都只能固守在城中不敢出來。於是繆公親自從茅津渡過黃河,安葬了崤山中的屍體,為他們舉辦喪事,痛哭致哀三天。兩次「渡河」的「」都是本義「涉濟、渡水」,讀作「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⑷ (秦景公)十八年,晉悼公強,數會諸侯,率以伐秦,敗秦軍。秦軍走,晉兵追之,遂渡涇,至棫林而還。

    這段是秦景公時晉悼公強大,打敗秦軍的事情。「數」是「多次」,「會諸侯」是「與諸侯會面和結盟」,「率」是「帶領」,「渡涇」是「渡過涇水」,「棫林」是「春秋時秦國棫林邑,在今陝西涇陽縣涇水西南」,「還」是「返回」。整段話的意思是:秦景公十八年(559B.C.),晉悼公的勢力強大,多次和諸侯會面而結盟,率領著軍隊討伐秦國,打敗秦軍。秦軍戰敗逃跑,晉軍追擊,一直渡過涇水,追到棫林才收兵回。「渡涇」的「」是本義「涉濟、渡水」,讀作「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公)十二年,作為咸陽,築冀闕,秦徙都之。並諸小鄉聚,集為大縣,縣一令,四十一縣。為田開阡陌。東地渡洛。

    這段是公用衛鞅(商鞅)變法開阡陌的事情。「」是「興起」,「」是「建立、設置」,「冀闕」是「宮門外的觀樓」,「都之」是「以之為都城」,「」是「』的通假字,『合併』之義」,「鄉聚」是「村落」,「阡陌」是「縱橫交錯的田界」,「東地」是「東面地界」,「」是「由涉濟、渡水引申作超過」。整段話的意思是:公十二年(350B.C.),秦國開始修築咸陽城,在宮門外建造觀樓,然後秦國就遷都到那裡了。衛鞅把各個小村落都合併起來,集結為大縣,每個縣設立一名縣令,全國共設了四十一個縣。為擴展田地,打破田畝間阡陌的界限。秦國的疆土向東擴展到超過洛水東岸。渡洛」的「」由本義「涉濟、渡水」引申作「超過」,還是讀作「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惠文君)九年,渡河,取汾陰、皮氏。與魏王會應。圍焦,降之。

    這段是說惠文君蠶食魏地的事情。「渡」是「涉濟、渡水」,「渡河」是「渡過黃河」,「取」是「佔領」,「汾陰」是「魏國汾陰邑,在今山西萬榮西南的寶鼎鄉」,「皮氏」是「魏國領地,在今山西河津縣西」,「」是「應邑,在今河南寶豐西南」,「焦」是「焦城,在今河南省中牟縣西南,本為姬姓焦國的國都,幽王七年(775B.C.)滅於虢」

。整段話的意思是:惠文君九年(329B.C.),秦軍渡過黃河,攻取魏國汾陰邑和皮氏。惠文君和魏王在應邑會面。秦軍又包圍焦,迫使其守軍投降。「渡河」的「」是本義「涉濟、渡水」,讀作「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結論:

    總計〈秦本紀〉有「詩書禮樂法度為政」、上聖黃帝作為禮樂、法度阻法度之威」三次的「度」引申作「規章準則」讀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渡」字有「渡河焚船自茅津渡河「遂渡涇」「渡河,取汾陰、皮氏」四次是本義「涉濟、渡水」,讀作「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東地渡洛」是涉濟、渡水」引申作「超過」,讀作「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ngjnan&aid=18011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