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度」與「渡」之異同(十二)《史記》中的「度」與「渡」
2023/11/03 11:01:14瀏覽157|回應0|推薦46

    「度」與「渡」之異同(十二)

  弄清楚了「猶度江河亡維楫」的「度」是「渡」之引申義「通過、經過」的假借以後,我們就以出現「猶度江河亡維楫」的《史記》作 「歷史語料庫」,來驗證我們對於「度」與「渡」的解釋 。不過這是很龐大的「語料庫」,所以我們以」替代「(十二)」,用「一、二、三…」作編號逐篇發表。

十二、《史記》中的「度」與「渡」

    《史記》是漢武帝時的太史令司馬遷所寫的紀傳體史書,其史識影響深遠,其文學價值崇高,但是我現在卻要把它當作「語料庫」來處理,相信這也是一部「歷史語料」的寶典。《史記》有本紀12卷、世家30卷、列傳70卷、表10卷、書8卷,共130卷,52萬6500餘字;我只取故事精采的本紀、世家、列傳三部分,不過這也是一個不算小的語料庫了;其中本紀12卷,綜述了統治天下者的事蹟;世家30卷、列傳70卷亦足以觀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概略了,所根據的主要資料是世界書局的三家注本,並參閱藝文印書館的會注考證本。這裡面用到「度」與「渡」的情況是這樣的:

 

「度」與「渡」之異同―《史記》中的「度」與「渡」(一)

 

一、本紀12卷―1〈五帝本紀:

概要:

  本篇記述了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的傳說,主要取材於《世本》、《尚書》、《大戴禮記》。五帝是否真實存在,學術界眾說紛紜,然而本篇並非荒誕不經的神話故事,而是反映了原始社會末期華夏先民的生活情況,對研究中國政治思想的起源和發展也有很大參考價值。

五帝本紀出現的「度」與「渡」:

   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這段短簡述軒轅氏修德、振兵戰勝炎帝的事情;講修德(內政)」的「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是:把握四時節氣自然變化的規律,教導人民種植黍稷等五穀,安撫各地流亡失所的民眾,丈量分配開發四方的土地。「度四方」的「」是從「長度標準量」引申作動詞「丈量」,從名詞引申作動詞,所以音讀從本音「徒故切」轉作「徒落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

 

    遂見東方君長,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這是堯命舜攝行天子之政,舜乃於歲二月東巡狩見東方君長所做的事情。「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尚書·虞書·舜典》作「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司馬遷用當時語言改「協」為「合」,就是「對照」的意思。整段話的意思是:跟東方各部族的君長見面,彼此對照調整一下月日的時間,統一一下音律以及長度、重量、容積標準量。」是本義「長度標準量」,讀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維明能信。

    這是舜命皋陶作士(刑獄官)之詞,《尚書·虞書·舜典》作「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司馬遷改用當時語言。「五刑」指「墨、劓、刖、宮、大辟五種刑罰」,「五流」是「犯五刑之罪的人被寬宥處罰改為流放之刑」,「三就」指「原野、市、朝三個行刑流放的處所」,「三居」是「四裔、九州之外、千里之外三個流放處」;「服」,《尚書·正義》引孔安國「得輕重之中正」,「度」《尚書》本作「宅」,這是因為篆文譯作楷體時產生的誤差,從全文意義看「度」比較合適,是由「長度標準量」引申作泛指「標準」;「居」是「居住之地」,「信」是「崇奉而聽從」。整段話的意思是:墨、劓、刖、宮、大辟五種刑罰各有輕重得宜之判決,而刑罰的執行也有原野、市、朝三個不同行刑之處;五刑之罪犯寬宥處以流刑也有各自的標準五種罪犯的流放標準分為四裔、九州之外、千里之外三個地方。只有把罪犯的刑罰判得明明白白,才能夠得到崇奉而聽從。「五流有度,五度三居」兩個「度」都是引申義「標準」;讀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結論:

    五帝本紀〉裡」字為本義「長度標準量(今讀ㄉㄨˋdù)」的有「同律度量衡」一次,作引申義「標準(今讀ㄉㄨˋdù)」的有「五流有度,五度三居」兩次,作引申義動詞「丈量(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的有「度四方」一次,總共出現四次。未出現「渡」字。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ngjnan&aid=180037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