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度」與「渡」之異同―《秦始皇本紀》中的「度」與「渡」(⑿六上)
2023/12/05 09:33:13瀏覽165|回應0|推薦42

「度」與「渡」之異同―

《秦始皇本紀》中的「度」與「渡」(六上)

 

(一、)本紀12卷―6〈秦始皇本紀〉

 

本篇是秦朝帝王的本紀,記述了秦始皇統一天下到秦朝滅亡的歷史。秦始皇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局面,並且推行了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政策,在中華文明發展的歷程中有著深遠的影響。然而秦朝二世而亡,確實值得深思。司馬遷在本篇末尾借賈誼的《過秦論》分析了秦朝興亡的原因。

〈秦始皇本紀〉比較長,而且出現的「度」與「渡」兩字比較多,竟然高達十九次,所以我們分上、中、下三篇發表。

一、〈秦始皇本紀〉中的「度」與「渡」(上)

 

      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這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初併天下的事情。」是「統一、一致化」,「法度」是「法令制度」,「」是「秤桿,引申作重量」,「」是「容量單位,即十斗,引申作」,「丈尺」是「長度單位,引申作長度」,「」是「車徹,引申作車子兩輪間之距離」,「」是「書寫,引申作文字的書寫體式」。整句話的意思是:統一法令制度和度量衡的標準,統一車軌的距離,統一書寫文字的體式法度的「度」是引申義「規章準則」,還是名詞,仍讀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維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萬物之紀。以明人事,合同父子。

    這是秦始皇二十八年(219B.C.)登琅邪台(位於山東青島黃島區琅琊鎮)摩崖石刻的文字,又名《琅琊刻石》。」是「句首語氣詞,無義」,「作始」是「剛剛、剛開始」,「端平」是「使之公平」,「法度」是「法令制度和規章準則」,「萬物」是「所有物類」,「」是「綱領紀律」,「」是「彰顯」,「人事」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合同」是「和合齊同、齊心協力」,「父子」是「父親與兒子,引申作上下之間的親屬關係」。整段話的意思是:在那秦始皇二十八年的時候,皇帝剛剛登基不久。就制定公正平等法令制度和規章準則,整治好了所有物類綱領紀律。以此彰顯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使上下之間有親屬關係的人都能夠齊心協力。「法度」的「度」是引申義「規章準則」,讀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遠方,實不稱名,故不久長。

    這也是秦始皇二十八年登琅邪台摩崖石刻的另一段文字。五帝」是「上古五位部落聯盟首領,指的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三王」是「夏禹、商湯、周武王」,「知教」是「智慧化」,「法度」是「法令制度和規章準則」,「假威」是「借用威勢」,「鬼神」是「祖先神祇」,「」是「欺騙」,「遠方」是「遠方之人,可以轉稱關係疏遠的眾人」,「稱名」是「符合名號稱音ㄔㄥˋchèng」。整段話的意思是:古時候的五帝和三王,他們的智慧教化不一致,施用的法令制度和規章準則都不明確,還借用於鬼神的威勢,來欺騙關係疏遠的眾人,實際所做的事情跟名號不符合,因此國運都不長久。「法度」的「度」是引申義「規章準則」,還是名詞,仍讀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大聖作治,建定法度,顯箸綱紀。

    這是秦始皇之罘刻石的一句話。「之罘」是山東煙臺市北面芝罘島之古地名。始皇二十八年(219B.C.)第一次登之罘,立石頌秦德焉而去」,為再登之罘刻石活動做準備;二十九年(218B.C.)第二次登之罘,刻石,所以之罘刻石」是二十九年(218B.C.)所刻的。「大聖」是「偉大帝王之稱」,「建定」是「建立、制定」,「法度」是「法令和制度」,「顯箸」是「明顯的表現出來,箸同著」,「綱紀」是「法律制度」。整句話的意思是:偉大聖明的皇帝治理國家,創建了法令制度,明顯的表現出國家的綱常紀律。「法度」的「度」是引申義「規章準則」,讀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黔首改化,遠邇同度,臨古絕尤。

    秦始皇二十九年(218B.C.)第二次登芝罘島,除了完成上一年立石的之罘刻石工程外,另外又在之罘新增一塊東觀刻石」,這是「東觀刻石的一句話。「黔首」是「黎民百姓」,「改化」是「改變轉化」,「遠邇」是「遠近各地」,「同度」是「統一制度,如統一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本為本義『長度的標準量』,此處已引申為『制度規章準則」,「臨古絕尤」是「自古以來絕無僅有」。整句話的意思是:黎民百姓都受到移風易俗改變轉化,遠近各地的制度及度量衡的標準一致化,這是自古以來絕無僅有的事情。「遠邇同度」的「度」是引申「制度規章準則」,讀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大治濯俗,天下承風,蒙被休經。皆遵度軌,和安敦勉,莫不順令。

      這是秦始皇三十七年(210B.C.)十一月上會稽祭大禹,望於南海雕刻在山壁上的《會稽刻石》(李斯碑)之文的一段話。「大治」是「政治修明,局勢安定,經濟繁榮」,「濯俗」是「滌清習俗」,「承風」是「接受教化」,「蒙被」是「蒙受到」,「休」是「美善,良好的」,「經」是「治理、管理」,「度」是「規章準則」,「軌」是「法度、常規」,「和安」是「溫順安分」,「敦勉」是「勤勉」,「順令」是「遵循教令」。整段話的意思是:政治修明使國家安定經濟繁榮改變滌清了不良的風俗習慣,天下人都接受了教化,蒙受到良好治理。人人都遵奉規章準則和常規常規,溫順安分而且勤勉敦厚,無有人再不遵循教令了。「度軌」的「度」是引申義「規章準則」,讀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ngjnan&aid=18012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