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度」與「渡」之異同―《史記周本紀》中的「度」與「渡」(「⑿–四 )
2023/11/24 10:05:18瀏覽134|回應0|推薦45

「度」與「渡」之異同―

《史記周本紀》中的「度」與「渡」(四 )

四、本紀12卷―4〈周本紀〉:

概要:

    本篇記述了周朝的歷史。事蹟多取材於《尚書》《詩經》,周人始祖后稷為農官,因為周人重視農業,所以對後世歷代的農本思想影響很大。周武王定都鎬京,史稱西周,以分封、宗法、禮樂等制度維繫天子的共主地位。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春秋以後,王室衰微,禮崩樂壞,諸侯混戰不已;到戰國時期,諸侯混戰形成七個強國,周王室又分裂為兩個小國,最終先後被秦國所滅。

⒉〈周本紀〉出現的「度」與「渡」:

  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

    這是說明公劉雖在戎狄之間,能夠恢復后稷耕農基業的事情。「漆沮」是「漆水與沮水,本為二水名,流到周原合流名曰漆沮水,亦簡稱漆水,是渭河左岸支流;見於《詩·大雅·綿》、《尚書·禹貢》」,「度」是「的假借,就是涉濟、渡水」,「材」是「木料、木材」,「資」是「資財」,「畜積」是積累儲蓄」,「賴」是「依靠」,「慶」本是「賀喜」引申作「歡喜」。整段話的意思是:從漆沮水渡過了渭河,得以砍伐木材來使用,讓出行做生意的人有本錢,在家耕農的人也有積蓄;各地百姓都來投奔他、很歡喜的來歸順他。「度」是「渡過」,是「渡」的假借,讀作「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乃與私屬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

    這是敘述古公亶父不忍與戎狄攻戰,去豳遷岐下之事。私屬」是「私人的家屬及親信」,「」是「離開」,「」是「古國名、都邑名,在陝西省旬邑縣西南」,「」是的假借,就是涉濟、渡水」,」是「越過」,「梁山」是「名,位於陝西省合陽縣西北,因山勢如屋樑而得名」,「」是「停留」,「」是「岐山,位於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東北」。整段話的意思是:於是同他的左右親近離開了渡過漆沮水,越過梁山,到歧山腳下定居下來。「」是「渡」的假借,就是「涉濟、渡水」,讀作「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文王)改法度,制正朔矣。追尊古公為太王,公季為王季;蓋王瑞自太王興。

    這段是敘述西伯昌所做的事情。「法度」是「典章制度」、「法令制度」,「制」是「訂定」,「正朔」是「帝王所頒布的新曆法」,「追尊」是「追加尊號」,「王瑞」是「帝王的聖瑞」、「國之君誕生時的祥瑞」。整段話的意思是:從文王修訂典章制度,制定正朔;並且追稱古公亶父(祖父)為太王,公季(父親)為王季:應該是稱王的吉祥徵兆是從太王開始的吧。「法度」的「度」是引申義「制度」、「規章準則」,讀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⑷ 武王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治殷。…封弟叔鮮于管,弟叔度于蔡。

    這段是說武王伐紂後讓管叔、蔡叔監殷的事情。「初定」是「方始平定」,「未集」是「尚未完全會合,引申作和睦」,「相」是「審視、察看,這裡引申作監視」,「治殷」是「統治殷的遺民」。整段話的意思是:武王因天下剛剛平定,還沒有很和睦,所以派他的弟弟管叔鮮、蔡叔度輔佐祿父治理殷國。…封他的弟叔鮮在管地,他的弟叔度在蔡地。兩次「蔡叔度」的「度」都是人名,沒有特殊命意的姓名都是假借義,讀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⑸ 成王既絀殷命,襲淮夷,歸在豐,作《周官》。興正禮樂,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

    這段是說成王完成東征後,回到酆都,周公制禮作樂的事情。「絀」通「黜」是「貶下、貶降、消除」,「命」是「天命,上天的意志」,「襲」本是「左衽袍,左衽不紐有輕便之義,引申作輕師而取之」,「淮夷」是「黃淮、江淮一帶的東夷部族」,「歸」是「返回」,「豐」是「』之省,周文王之都城,位於今陝西省鄠縣東」,「興」本是「起,引申作創建」,「正」是「是也,引申作合於規範法制者」,「度制」就是「制度,合規範的典章法規」,「頌聲」是「歌頌的聲音」。整段話的意思是:成王東征徹底消除了殷王朝的天命以後,又以輕師襲取了黃淮、江淮一帶的東夷部族,然後才返回酆都;周公獻上《周官》,創建合於規範法制的禮樂制度,國家的典章法規從這時候起都改善了;使得全民生活在和睦的氣氛下,歌頌的聲音四面響起。「度制」的「度」是引申義「規章準則」,讀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⑹ 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複於下,至於王屋,流為烏,其色赤,其聲魄云。

    這段是武王九年第一次伐紂的事情。兩個「」都是「涉濟、渡水」,」是「黃」,「中流」是「河流的中央」,「」是「跳動」,「」是「低下身子」,「」是「捕取、捕捉」,「」是「祭祀,這裡祭祀的是文王木主」,「」是「已經」,「」是「的假借,為覆蓋之義」,「」是「居」,「」是「水流動,引申作變化」,「」是「烏鴉」,「」「集韻》『白各切,音泊。聲也白各切,音泊』今讀『ㄅㄛˊbó』,是形容的狀聲詞,狀聲詞音讀未必很準確,『魄』字無『ㄅㄛˊbó』音,今讀作『ㄆㄛˋpò』亦未嘗不可」,「」是「云云、等等」。整段話的意思是:武王要渡過黃河,當船到河心的時候,有白魚紛紛跳進武王的船裡,武王俯身拾起白魚,用這些白魚來祭祀文王木主。渡過黃河之後,有一個火團從天而降,落在武王的屋頂上,然後凝固成烏鴉狀,它的顏色是紅的,降落之時還發出「魄魄」的聲音。「武王渡河」、「既渡」兩個「」都是「」的本義「涉濟、渡水」,讀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⑺ 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師畢渡盟津,諸侯咸會。

    這段是武王十一年第二次伐紂的事情。「戊午」是「日期的干支,有人推算是1045 B.C.的二月二十一日」,「師」是「軍隊」,「畢渡」是「完全渡過」,「咸」是「都、全」,「會」是「見面,引申作集合、聚合」。整段話的意思是:十一年十二月的戊午日,武王的軍隊全部渡過黃河的盟津渡口,所有的諸侯都來集合參加。「師畢渡盟津」的「」是「」的本義「涉濟、渡水」,讀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結論:

    總計〈周本紀〉有「改法度」、「度制於是」兩次的「度」引申作「規章準則」讀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自漆沮度渭」、「度漆沮」兩次的「度」作「渡」的假借,讀作「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蔡叔度」、「弟叔度」兩次的「度」作人名假借,讀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渡」字有「武王渡河」、「既渡」、「師畢渡盟津」出現三次都是本義「涉濟、渡水」,讀作「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ngjnan&aid=18009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