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度」與「渡」之異同(十下)宋後字書、韻書四、《正字通》
2023/07/28 08:21:44瀏覽331|回應0|推薦66

「度」與「渡」之異同(十下)

十、宋後字書、韻書裡的「度」與「渡」(下)

四、《正字通》

    《正字通》是明末清初張自烈(1597—1673 A.D.)所編撰的字書,共12卷收錄33,549字,其部首及檢字法都與梅膺祚《字彙》相同。據考訂:編撰始於崇禎九年(1636A.D.),名叫《字彙辯》,刊印於順治八年(1651A.D.),時雖有更名《正字通》之議,張自烈仍以「字彙辯」稱此字書。友人廖文英出版,正式更名《正字通》。全書資料詳博,引用不少佛道、醫藥、方技方面的文獻。《正字通》出版後也曾風行一時,多次重刊,直到被《康熙字典》取代;《康熙字典》就是以《字彙》與《正字通》兩書為基本資料而編纂的。 

   〈广部.六劃〉「度:土故切,音渡。《說文》:『法制也』。五度:分寸尺丈引。《禮.王制》『制農田』注:『山林之地九夫為度,九度而當一井』。又躔度: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度二千九百餘里。《洛書.甄曜度》:『一度為千九百三十二里』,『天地相去十七萬八千五百里』。又〈樂記〉『百度得數而有常』注:『疏謂晝夜百刻』。又《周禮.司市》『則胥執鞭度』注:『度:殳也,因刻丈尺而名』。又《離騷》『皇覽揆予于初度』注:『始生年時也』。又姓:漢度尚、宋度正。又《梵書.六度》:『一、布施以廣仁義,二、持戒以守信,三、忍辱以為謙,四、精進以思敬,五、禪定以守靜,六、智慧以明理』。又與渡同,賈誼〈策〉:『猶度江河無維楫』。又藥韻音鐸,謀也、量也。《詩.大雅》:「帝度其心」,〈小雅〉:「周爰咨度」,《左傳》『咨禮為度』注:『問禮宜也』。又度支,使官名。又吏出錢得沐受潤澤,楊惲:『移長度白罷之』注:『長度言其長于度支也』。又《諡法》:『心能制義曰度』。又投土于版也,〈大雅〉『度之薨薨』《鄭箋》:『度猶投也,《毛傳》:「居也」,誤』。又《左傳》『山有木工則度之』,與剫同;一說:度其材之美惡短長用之適宜也,不必改作剫。又宥韻音豆,與點書句讀同義,亦作投。又宅,與度别,《韻會》:『宅亦作度』,《周禮.缝人》注引《書》:『度西曰柳谷』,蓋未詳書本作宅,《周禮》注訛為度也,舊注音宅,引《釋名》『宅擇也,擇吉處而營之』,附度注非。○說文从又庶省聲,徐曰:又手也,布指知尺,舒肱知尋,故从又,篆作…(以下引各書篆寫法,從略。)

     〈水部.六劃〉「 <氵广乇> :同渡。《集韻》:『渡或作 <氵广乇>』。篆作□,古作度」

    〈水部.九劃〉「渡:土故切,音度。濟也。古借度,賈誼曰:『猶度江河無維楫』,義同」。

     「度」之書篆寫法及「渡」之異體詳見《正字通》的「度」與「渡」書影

 

    《正字通》的「度」字收錄「土故切,音渡」、「藥韻音鐸」、「宥韻音豆」、「宅,與度别」四音,與《字彙》相同,只是把《字彙》的「宅」音放到最後,認為「本作宅,訛為度」,這一點說得對。「土故切,音渡」的「土」是「定」母字,「土故切」今讀「ㄉㄨˋdù)」,「渡」今讀也是「ㄉㄨˋdù」,這是本音。「藥韻音鐸」據《廣韻》作「徒落切」,今讀「ㄉㄨㄛˊduó或ㄉㄨㄛˋduò」,這是引申轉音。「宥韻音豆」據《廣韻》作「田候切」,今讀「ㄉㄡˋdòu」,是個假借音。「宅」據《廣韻》音「場伯切」,今讀「ㄗㄞˊzái」變作「ㄓㄞˊzhái」,是字形混淆所產生的音讀。

    釋義方面第一音「土故切,音渡」裡,先引《說文》作為本義,「法制也」正是《說文》的解釋,意思就是「依法制定長度的標準」,「度」就是「長度」的「度」。

    其次有:「躔度」、「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度二千九百餘里」、「《洛書.甄曜度》:『一度為千九百三十二里』」及「『天地相去十七萬八千五百里』」都跟《字彙》相同,「五度:分寸尺丈引」與「分寸尺丈引為五度」只是句法不同,「姓:漢度尚、宋度正」只多引了人名,其說明我們不再重複。 

    「《禮.王制》『制:農田』注:『山林之地九夫為度,九度而當一井』」的「《禮.王制》」是指《禮記.王制》篇,「制:農田」今本作「制:農田百畝。」就是說「分配俸祿的規定:每個農戶受田一百畝」,「注:『山林之地九夫為度,九度而當一井』」是指「制:農田百畝」的注有:「山林之地九夫為度,九度而當一井」,查今本《禮記正義.王制》「制:農田百畝」下[疏]有「按《異義》:「《左氏》說山林之地,九夫為度,九度而當一井。藪澤之地,九夫為鳩,八鳩而當一井。京陵之地,九夫為辨,七辨而當一井。淳鹵之地,九夫為表,六表而當一井。疆潦之地,九夫為數,五數而當一井。偃豬之地,九夫為規,四規而當一井。原防之地,九夫為町,三町而當一井。隰皋之地,九夫為牧,二牧而當一井。衍沃之地,九夫為井。」這是一套古時候的「賦稅差品制度」,其中「度、鳩、辨…」都是計量單位,在「山林之地」的單位是「度」,在「藪澤之地」的單位是「鳩」,…這是張自烈在「五度」之後另引的「計量單位」,就是計算「山林之地」的單位為「度」。

    「躔度,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度二千九百餘里。《洛書.甄曜度》:『一度為千九百三十二里』,『天地相去十七萬八千五百里』」,這一段講「躔度」與「甄曜度」兩種「計量單位」,文字與《字彙》相同,不再重複解釋。   

    「〈樂記〉『百度得數而有常』注:『疏謂晝夜百刻』」,「〈樂記〉」是《禮記》的第十九篇,「百度得數而有常」是說「晝夜得百刻之數,沒有或長或短的差失」;《禮記正義.樂記》[注]:「百度,百刻也,言日月晝夜,不失正也」;[疏]:「『百度得數而有常』者,百度,謂晝夜百刻。昏明晝夜不失其正,故度數有常也」;這個「百度」的「度」是時間的「計量單位」,只是我們無法得知〈樂記〉的一刻是幾分鐘。

    「《周禮.司市》:『則胥執鞭度』注:『度:殳也,因刻丈尺而名』」,今本《周禮註疏.地官.司市》:「凡巿入,則胥執鞭度守門」註作:「胥,守門察偽詐也。必執鞭度,以威正人眾也。度謂殳也,因刻丈尺耳」,《説文》「殳:以杖殊人也」,反過來說就是「殊人的木杖」,就是「木棍」,木棍上有「丈尺」的刻度,所以把「胥」所執的「殳」稱為「度」,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刻有丈尺刻度的殳」叫做「度」。

    「《離騷》『皇覽揆予于初度』注:『始生年時也』」的「《離騷》」是屈原遭流放而作的抒情詩。《離騷》中有「皇覽揆予于初度」的句子,查今本《離騷》作「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洪興祖《楚辭補註》「一本余下有于字」,則張自烈所據本應作「皇覽揆余于初度」;王逸《楚辭章句.離騷》注作「言父伯庸觀我始生年時,度其日月,皆合天地之正中,故賜我以美善之名也」,不知張自烈「始生年時也」是根據何人注本,或是節錄王逸注作「始生年時…也」。張自烈認為這是「度」的又一種意義:「初度:始生年時」。

    「姓:漢度尚、宋度正」是說「度」是「姓氏」,並舉出姓「度」的聞人:漢時有度尚,宋人則有度正。

    「《梵書.六度》:『一、布施以廣仁義,二、持戒以守信,三、忍辱以為謙,四、精進以思敬,五、禪定以守靜,六、智慧以明理』」,「六度」是佛教的術語,也作「六波羅密」,「波羅密」意譯作「事究竟」、「到彼岸」、「度無極」,簡稱「度」;據龍樹的《寶行王正論》說,有六種波羅密統攝大乘義:佈施、持戒為利他,忍辱、精進為自利,禪定、智慧為解脫。「六度」是另一種「度」的意義。

    「與渡同,賈誼〈策〉:『猶度江河無維楫』」是說「度」是「渡」的假借字,在賈誼(200-168B.C.)的〈治安策〉中有一句「猶度江河亡維楫」;因為賈誼的《新書》已散佚,明人所編輯的今本《新書》沒有〈治安策〉篇名,我們只能從《漢書.卷四八.賈誼傳》看到〈治安策〉的全貌。「猶度江河無維楫」的「度」是「渡」的假借,「度江河」是「渡過江河」的意思。

    《正字通》的「度」字所收錄在本音「土故切,音渡」裡的釋義,有本義,有引申義,也有「渡」字的假借義。

    引申轉音在藥韻音鐸的釋義說明如下:

   「謀也、量也」《字彙》作「算謀也,量也」意思相同,只是改《字彙》的「算謀也」作「謀也」,回到與《洪武正韻》相同。「謀也」是「圖謀、計謀」,「量也」是「衡量」,都是「度」的引申義。

    「《詩.大雅》:「帝度其心」指「《詩.大雅大雅.文王之什.皇矣》」,其詩作:「維此王季,帝度其心」,意思是「天帝審度王季的心胸」,「度」就是「審度、估量」,本條可作「度:量也」的書證。

    「〈小雅〉:「周爰咨度。《左傳》『咨禮為度』注:『問禮宜也』」,「〈小雅〉」指「《詩.小雅.鹿鳴之什.皇皇者華》,其詩作:「載馳載驅,周爰咨度」,〈毛傳〉:「諮禮義所宜為度」,《說文》「謀事曰咨」所以整句詩的意思是「不辭辛勞廣詢博訪禮義所宜的計策」。「《左傳》『咨禮為度』注:『問禮宜也』」見於《《春秋左傳•襄公四年》,其文作「訪問於善為咨,咨親為詢,咨禮為度,咨事為諏,咨難為謀」,「咨禮為度」[註]「問禮宜」無「也」字。「周爰咨度」與「咨禮為度」的「咨」都是「徵詢博訪」,「度」都從「計量尺寸的工具(度量衡)」引申作「推測、謀算」,再轉作「謀算合宜的計策」。張自烈引這兩條作「度:謀也」的書證。

    「度支,使官名」是「度」的另一字義。按「度支」是「掌管全國財賦的統計和支調」的官署;實際上「度支」初始是普通名詞,後來才成為「官署」之專名。

    《禮記·王制》「五穀皆入,然後制國用」下鄭玄注:「制國用,如今度支經用。」這是從經傳找到最早的「度支」。制國用」是編制國家預算」的意思,而鄭玄的度支經用」是「統計收入與控制支出以維持國家經常用度」;「度支」的「支」是「支配調度」之義很容易懂,「度」字從「計量尺寸的工具(度量衡)」引申作「推測、謀算」音讀隨之從「土故切」(今讀ㄉㄨˋdù)轉音作「徒落切」(今讀ㄉㄨㄛˊduó或ㄉㄨㄛˋduò),再從「推測、謀算」,引申作「統計、計算」之義。

    《宋書.百官志上》:「魏世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五曹尚書。晉初有吏部、三公、客曹、駕部、屯田、度支六曹尚書。」《宋書》是由南朝梁沈約等人所著的史書,記載的是南朝劉宋60年(420―479 A.D.)的史事。從《宋書.百官志》文中我們得知:「度支尚書始於「曹魏」,主管國家財政税收,原因是漢代的大司農成為收粟之官了;西晉起沿用到唐開皇三年(583A.D.)改為民部尚書。在「度支尚書之下設有:度支中郞將、度支都尉、度支校尉等。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音ㄉㄨˋㄓdù zhī,「度」仍讀「去聲暮韻」,沒有因為引申義而轉音作「入聲鐸韻」。《漢語大詞典》音ㄉㄨㄛˊㄓduó zhī,與張自烈說法相同,引申義轉音從「去聲暮韻」轉作作「入聲鐸韻」。一般人都讀ㄉㄨˋㄓdù zhī,《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在「度支」一詞的音讀是「隨俗」不「從古」了。

    「吏出錢得沐受潤澤,楊惲:『移長度白罷之』注:『長度言其長于度支也』」,「吏出錢得沐受潤澤」是指「官吏捐出錢財而獲得皇上的賞賜」;所舉的「楊惲(?~54B.C.)」音〡ㄤˊㄩㄣˋyángyùn,是丞相楊敞之子,史學家司馬遷的外孫,為人輕財好義,在朝中頗有名氣,為官大公無私,奉公守法,清廉自守;張自烈說的「移長度白罷之」不知所出,據《漢書•楊惲傳》作「惲爲中郎將,罷山郎,移長度大司農,以給財用。」意思是說:「漢代執戟宿衞殿門的郎官,除了輪流當值外,不當值也不得離營,必須出錢送禮取得文書才能夠出外,這些豪富之郎常捐錢出遊的就號稱『山郎』。楊惲密告霍氏謀反,升任統領禁宮護衛的中郎將以後,廢除『山郎』的陋規,把『山郎』陋習所累積的錢都轉給掌理國家財政的大司農,以充實國庫之支用。」這是「度支」的另一意義,作為「規劃計算」的意思;從專有名詞變為普通動詞或名詞。

    「《諡法》:『心能制義曰度』。」「心能制義曰度」是「內心能受道義料度、約制就叫做『有節度』」,這句話見於《洪武正韻》,也見於《字彙》,只是《洪武正韻》引的是《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成鱄回答魏獻子的話,《字彙》就已經引用《諡法》;大概是認為周公旦的《諡法》比魯昭公二十八年(514B.C.)早。這個「度」已從「度量衡的度」引申作「推測、謀算」,再轉作「以道義料度、約制」,是「度」的另一種引申的字義。

    「投土于版也,〈大雅〉『度之薨薨』《鄭箋》:『度猶投也,《毛傳》:「居也」,誤』」,這個「投土于版」的字義《字彙》也收錄,假借作「𡍨<土度>」在《字彙》裡已說過不再重複,只是張自烈又引《毛詩傳》與《毛詩鄭箋》必須說明一下。《詩‧大雅‧綿》的《毛詩傳》在「度之薨薨」下注「度:居也」,《鄭箋》說「度:猶投也」;是《傳》、《箋》對這個「度」字解釋不一樣;「《鄭箋》:『度猶投也,《毛傳》:「居也」,誤』」就是說「度」字的解釋《鄭箋》說得對,《毛傳》說錯了;張自烈為《毛傳》與「《鄭箋》的不同做出「判決」。

    「《左傳》『山有木工則度之』,與剫同;一說:度其材之美惡短長用之適宜也,不必改作剫」,引「《左傳》『山有木工則度之』」既見於《洪武正韻》也見於《字彙》,這個「度」是「剫」的假借,其解釋不再重複,只是張自烈又引出「一說」,認為「山有木工則度之」的「度」是「度其材之美惡短長用之適宜」,不一定作「剫」的假借。

    「宥韻音豆,與點書句讀同義,亦作投」是「度」第三音,「宥韻音豆(今讀ㄉㄡˋdòu)」承襲自《字彙》,不再重複,只是張自烈又引出「亦作投」,是《字彙》所沒有的。「句投」一詞見於馬融(79—166A.D.)的<長笛賦>。《文選•馬融<長笛賦>》:「觀法於節奏,察變於句投」,李善注:「《説文》:『逗,止也。』『投』與『逗』古字通。音豆。投,句之所止也」。「句投」根據《漢語大詞典》音ㄐㄩˋㄉㄡˋjù dòu;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收「句投」。

    「宅,與度别,《韻會》:『宅亦作度』,《周禮.缝人》注引《書》:『度西曰柳谷』,蓋未詳書本作宅,《周禮》注訛為度也,舊注音宅,引《釋名》『宅擇也,擇吉處而營之』,附度注非。」這一段是說明「度」與「宅」是「字形混淆」。而《周禮.缝人》注引《書經》是把「宅」誤認作「度」是錯誤的。

    「宅,與度别」是指明「宅」與「度」是兩個不一樣的字。

    「《韻會》:『宅亦作度』」的《韻會》是元代黃公紹所編的《古今韻會》,其編輯時間在元世祖至元29年(1292A.D.)以前,目前《古今韻會》已失傳;現存是其同鄉熊忠在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A.D.)編成的《古今韻會舉要》,在《古今韻會舉要》「宅」下作「又作度,周禮縫人注引書度西」,所以說「宅亦作度」也可以。

    「《周禮.缝人》注引《書》:『度西曰柳穀』」,注賈疏云:「是濟南伏生書傳文」。而《尚書大傳.卷一.虞傳》:「秋祀柳穀華山。」漢代鄭玄注說:「柳,聚也。齊人語」。所以這個「柳穀」在伏生的口中本來是說「聚谷」,然而作紀錄的張生及歐陽生寫作「柳穀」。今本《尚書•堯典》則作「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孔傳:「昧,冥也。日入於谷而天下冥,故曰昧谷」,「度西」逕作「宅西」。稱「昧谷」者,《說文解字》:「昧:一曰闇也」,闇即暗,「昧谷」即「太陽變暗的山谷」。稱「聚谷」者,日將沒其色赤而兼聚餘色,是「餘色兼聚的山谷」。太陽變暗的時候餘色兼聚,所以「昧谷」又稱「聚谷」,張生及歐陽生聽伏生口中「聚」音「柳」,以致誤作「柳穀」。

    「說文从又庶省聲,徐曰:又手也,布指知尺,舒肱知尋,故从又」,這一段是說明字形,迻錄自徐鍇《說文解字繫傳》「度」字的解釋。徐鍇(920―974 A.D.)是南唐文字學家,《説文解字繫傳》世稱小徐本説文。「又手也,布指知尺,舒肱知尋,故从又」是說「从又」之理,意思是:又就是手,張開手指量一量就知道是幾尺的長度,張開雙臂量一量就知道是幾尋的長度,所以「度」字「从又」。

     《正字通》在水部收了「 <氵广乇>、渡」兩個字。

    〈水部.六劃〉:

    「 <氵广乇> :同渡。」就是說明「 <氵广乇>」就是「渡」。

    「《集韻》:『渡或作 <氵广乇>』」是說明六劃裡「 <氵广乇>」的出處,指明是從《集韻》裡看到的,並且引出《集韻》原文「渡或作 <氵广乇>」為證。

    「篆作□」,《說文》無此篆字,按筆畫篆字無誤,只是不知出自何處。

    「古作度」,在「渡」下說「古借度」是對的,這個「古作度」只能說「古人有寫作『度』的」。

    《正字通》對異體字只是偶爾收錄,就以「渡」收異體「 <氵广乇>」而言,「度」也應該收異體「 <广乇>」才對,可是《正字通》並沒有收「 <广乇>」字。

    〈水部.九劃〉:

    「渡:土故切,音度。濟也。古借度,賈誼曰:『猶度江河無維楫』,義同」。

    「土故切,音度」今讀ㄉㄨˋdù。

    「渡:濟也」為《說文解字》的本義,是「涉濟、渡水」的意思。

    「古借度,賈誼曰:『猶度江河無維楫』,義同」是說古人假借「度」作「渡」用;例如賈誼說「猶度江河無維楫」的「度」就是「渡」的假借,在這句話裡「度」跟「渡」同是「濟也」。

    《正字通》的「度」字有「與渡同」,「渡」也有「古借度」,都引賈誼「猶度江河無維楫」,是明確指出「度江河」的「度」是「渡」的假借,可是要釐清「度」與「渡」的關係,除了「渡古借做度」以外,還要「渡」字有「過也」的引申義,才能夠說得很清楚。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ngjnan&aid=179676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