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蒙特內哥羅的采蒂涅
2012/11/02 01:16:49瀏覽2298|回應4|推薦129

離開布德瓦(Budva)我們的車子往北朝黑山內陸前進,

以後的行程不再有藍藍的海水相伴。 蒙特內哥羅面積13,812平方公里,

約台灣的38﹪,除了濱亞德里亞海的狹窄平原外,其他大部分是山地。

 遊覽車在山區不停地盤旋,茂密的森林有時看起來黑壓壓一片,

所以她的國名叫「黑山」。 此地的原住民是伊利里亞人,

公元七世紀左右斯拉夫人遷來此地,民族融合的結果,

曾組杜克里亞(Duklja)公國,並數度被強鄰塞爾維亞兼併。

14世紀時黑山人組成的澤塔(Zeta)公國,脫離塞爾維亞獨立。

1389年鄂圖曼土耳其攻到科索沃,斯拉夫民族與其大戰,

隨後塞爾維亞及黑山部分領土,淪入土耳其的掌控;

而亞德里亞海沿岸城市則被威尼斯共和國佔領。

澤塔(Zeta)就在兩強之間很努力地存活著,並保有中央部分的山區領土。

 15世紀起鄂圖曼土耳其征服了巴爾幹大部分地區,但澤塔從未完全被征服,

反而成為逃離土耳其統治的塞爾維亞貴族之避難所。

 ﹝此圖由公領域轉成中文﹞

采蒂涅(Cetinje)位於洛夫岑(Lovćen)山下的石灰岩台地,

海拔約650公尺。 伊凡(Ivan Crnojevic) 統治澤塔時,為避土耳其大軍,

15世紀末把國都從北部的扎布利亞克(Zabljak)遷到采蒂涅(Cetinje),

此後直到二次大戰,500年期間采蒂涅一直是蒙特內哥羅的首都。

 伊凡(Ivan Crnojevic)來到采蒂涅,他先建法院、修道院,

其子Đurađ Crnojević還建了印刷廠,印出東南歐第一本斯拉夫文的宗教書籍。

Court Church in Cetinje

 中世紀的黑山人雖然在采蒂涅找到落腳處,但仍受鄂圖曼土耳其及

威尼斯共和國的威脅,此處原建築早被土耳其人摧毀,這是後來重建的。

 1516年Crnojević王朝最後一位國王在威尼斯宣佈退位,

並把朝政讓給了主教公(Vladika),從此主教公身兼政教領袖,

開始了神權國家。 起初180年主教公(Vladika)由選舉產生,

1696年Petrovic-Njegos家族的丹尼洛一世(Danilo I)繼任,

開始了世襲的彼特羅維奇王朝(Petrovic)。主教公為神職人員,

不得結婚沒有子嗣,但可指定其姪兒為繼承人。

1484年伊凡(Ivan Crnojevic)初到采蒂涅所建的修道院,

在後來的戰爭中被摧毀了;18世紀初彼特羅維奇王朝(Petrovic)

的丹尼洛一世,另址重建了采蒂涅聖彼得修道院

(The Monastery of Saint Peter of Cetinje)。

此修道院經過多次損毀、重建,今日所見是1927年再度重修的。

 采蒂涅聖彼得修道院曾是黑山政教合一的權力中心,

此院中收藏了15世紀末首印的斯拉夫文書籍及17~18世紀的聖像畫;

另有館藏三寶,分別是聖母瑪利亞的聖像畫、洗者若翰的右手及

極刑十字架部分。 蒙特內哥羅70%是東正教信徒,

此修道院對他們來說極其神聖,除了是宗教聖地,

也代表著黑山的歷史及文化傳承;進入修道院穿著要整齊,裏面不可以拍照。

 修道院旁彼特羅維奇王室(Petrovic)的陵寢

1851年彼特羅維奇王朝(Petrovic)的丹尼洛二世(Danilo II)

放棄主教公(Vladika)頭銜,他的婚姻使蒙特內哥羅又成為世俗公國。

1860年丹尼洛二世被暗殺,其姪尼古拉一世

(Nikola I Mirkov Petrović-Njegoš )由法國召回繼承王位。

上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尼古拉一世執政時對軍事、教育非常用心,1876年他向鄂圖曼土耳其宣戰,

並奪得大量土地。1878年《柏林條約》中蒙特內哥羅被正式承認為獨立的國家。

 當時的蒙特內哥羅有許多邦交國,作為首都的采蒂涅有法國、俄國、英國、

義大利和奧匈帝國等使館;就連今天的總統府2006年獨立也設在此。

 藍宮(尼古拉二世的官邸)

 同為斯拉夫人的蒙特內哥羅與塞爾維亞,有相同的語言和東正教信仰;

兩國在歷史上時分時合,第一次世界大戰蒙、塞並肩作戰,戰後蒙特內哥羅

也加入「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

(1929年改稱「南斯拉夫王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兩國維持同樣的革命情感,戰後和其他巴爾幹半島的斯拉夫民族

合組「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後更名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Socialist Federative Republic of Yugoslavia」。)

1990年代,南斯拉夫聯邦各國紛紛獨立,唯有塞、黑兩國仍留在聯邦內。

直到2006年蒙特內哥羅經公民投票正式獨立,國名為蒙特內哥羅共和國

      Republic of Montenegro」。(蒙特內哥羅的獨立沒有經過戰爭)

 大街樹蔭下的錄影訪問,我猜被訪者可能是政府官員。

 離開采蒂涅我們往東到40分鐘車程的波德戈里察(Podgorica)

波德戈里察(Podgorica)是南斯拉夫聯邦時代(1946 - 1992)的國都,

當時稱為狄托格勒Titograd(以榮耀南聯第一任總統狄托Josip Broz Tito)

 波德戈里察的市政大樓

波德戈里察不同於采蒂涅,她是一個工商業的現代化城市。

 我們在旅館用完晚餐就到附近散步探訪,這裡和克羅埃西亞的斯普利特一樣,

大街上沒有車輛,也沒什麼行人,可能和旅館的位置及人口密度有關。

黑山的國土是台灣的38%,人口只有六十幾萬;我查了一下網路上的人口密度,

采蒂涅20人/平方公里,波德戈里察117人/平方公里,

台北市9808人/平方公里,永和40568人/平方公里。

住慣了擁擠台灣的我們,總覺得這裡冷冷清清不夠熱鬧。

大夥邊走邊聊,拐了兩個彎,過了兩個馬路,約走了七、八百公尺,

終於看到單排的商店。其他人逛超商,我和Juyueli則背著相機開始城市漫遊。

 波德戈里察海拔44公尺,這裡可以看到遠山,也可俯視更低的地方。

遠山下有方錐形屋頂的土耳其民宅

波德戈里察在二次大戰時受到密集的轟炸,很多地區被夷為平地,這是倖存

下來的鄂圖曼土耳其鐘樓。 此鐘樓高16公尺,為1667年土耳其統治時所建,

據說時鐘由義大利引進,有很長一段時間它是波德戈里察唯一的公共時鐘。

 戰後重建的漂亮房子

大馬路旁空空的花壇,看過去好像一個個大浴缸。

 

這一條大概是最熱鬧的摩登大道

走到這裡才看到較多的車輛

綠地上尼古拉一世騎馬雕像

在黑山近代史上,一定要提尼古拉一世。他由法國回來

接替被暗殺的丹尼洛二世;尼古拉勵精圖治內政、外交都有建樹,

他對土耳其宣戰擴大疆土,並獲國際認同,使黑山被承認為獨立的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黑山加入了協約國,與塞爾維亞一起對抗奧匈帝國,

1916年黑山被奧匈帝國佔領,尼古拉一世逃亡至義大利、法國。

 戰後在塞爾維亞的主導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

組成了第一個由南斯拉夫族群聯合的國家。同時,黑山(受制於塞爾維亞)

也召開會議,廢除本國國王、並禁止尼古拉一世回國;

黑山很快也加入新成立的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王國。

尼古拉一世終其一生拒絕承認,他自認為國王,最後死於法國。

這一座紀念碑很新,應是2006年獨立後所建,遲了八十年的肯定,

如尼古拉地下有知,想必覺得安慰。華人總說「蓋棺論定」,

對政治人物蓋棺不一定論定,不同時代不同背景不同族群,

可能有極端的評價,這一點台灣人最清楚!

波德戈里察的夕陽

 巴爾幹半島多石灰岩地形,在旅館旁終於拍到一張清楚的地景。

     參考資料:

     Mook《東歐》

     洪茂雄著《南斯拉夫史巴爾幹國家的合與分》三民書局

     網路資料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ne3468&aid=7003769

 回應文章

莫莉﹝忘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入畫
2012/11/11 12:14
那教堂看起來還蠻入畫的,挺喜歡的!
書寫四季風雲 輕夢掠過流浪的軌跡 相聚與別離都是恆長的定律
亞納(jane3468) 於 2012-11-12 23:49 回覆:

教堂不大

有獨特之美


ez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蒙特內哥羅的采蒂涅
2012/11/09 05:10

現在終於對"黑山共和國"有一些基本的輪廓

謝謝好圖好文分享...


亞納(jane3468) 於 2012-11-10 23:41 回覆:

你的楓丹白露宮與湖泊老爺車博物館真是精采

 

 


吉祥如意♡아미타불♡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雖然不知道~~
2012/11/06 09:19

是否有機會到此一遊~~

但透過照片,也是一番神遊足感心耶


皆さん、ぜひ幸せになってください。ローズより。
亞納(jane3468) 於 2012-11-08 23:24 回覆:

以前也常臥遊寰宇

現在工作告一段落

終於可以邁開腳步

往最吸引我的地方前進

祝福妳及家人


陳惠群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謝謝介紹!
2012/11/02 10:22
三太子愛!
TERESAHUICHUN
亞納(jane3468) 於 2012-11-02 13:24 回覆:

歡迎閱覽

謝謝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