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2/19 01:41:31瀏覽3108|回應9|推薦190 | |
離開波德戈里察我們向東南走來到阿爾巴尼亞。 阿爾巴尼亞在巴爾幹算很異類的國家,她不同於其他斯拉夫民族; 因保有古伊利里亞語,他們認為伊利里亞人才是自己的祖先。 中世紀鄂圖曼土耳其統治巴爾幹時,大部份阿爾巴尼亞人, 放棄了上千年的基督信仰成為穆斯林,男子以傭兵的身份 隨土耳其軍隊作戰,因此在鄂圖曼帝國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 左上是蒙特內哥羅和阿爾巴尼亞邊界的三面旗幟 左是蒙特內哥羅國旗,中間是歐盟旗幟,右是阿爾巴尼亞國旗 阿爾巴尼亞已准台灣旅客免簽入境,但入關時仍要看護照。 阿爾巴尼亞國土狹長,面積2.87萬平方公里,約台灣的4/5, 我們沿著蒙阿邊境的斯庫台湖外緣南下,斯庫台是巴爾幹半島最大的湖泊。 山地和丘陵占阿爾巴尼亞國土3/4,山谷中密集著農莊。 共產時代阿爾巴尼亞先後和蘇聯、中共相好然後反目, 孤立、鎖國、神秘、貧窮、造成了她在國際社會的邊緣化。 阿國主要出口為原料及農產品,進口則為機械、礦產和紡織等, 主要貿易夥伴是義大利、希臘等歐盟國家。 波德戈里察到地拉那約168公里,坐了四小時的車終於到了目的地。 地拉那(Tirane)是阿爾巴尼亞國都,位於國土中央,海拔110公尺, 四周群山環抱,氣候溫暖潮濕。 1614年鄂圖曼領主蘇萊曼.帕夏(Süleyman. paşa)在此建城, 當初這裡只有清真寺、土耳其澡堂及麵包店等,後因位於商隊重要路線, 所以快速繁榮,1920年定為國都。1922--1939年是佐格王朝所在地。 斯坎德培廣場是地拉那的中心地標 維修整建中的廣場豎立著阿爾巴尼亞國旗,及一尊斯坎德培騎馬雕像。 斯坎德培 (Skënderbeu,1405-1468) 是阿爾巴尼亞民族英雄, 他出生於拜占庭帝國的貴族家庭,其父因反抗鄂圖曼失敗,把他送去作人質, 改信伊斯蘭教,並接受軍事訓練。 斯坎德培並不是他的本名, 而是他為鄂圖曼打了一連串勝仗後的封號(Arnavutlu İskender Bey), 意為「阿爾巴尼亞的亞歷山大老爺」。 斯坎德培身在曹營心在漢, 他始終沒有忘本,1443年他趁機起義,重新回歸基督信仰, 並用黑色的雙頭鷹作為自己的標誌,這個標誌後來演變為 今日阿爾巴尼亞的國旗。 由於斯坎德培的英勇領導, 阿爾巴尼亞維持了37年的獨立;直到他過世後,才再度被鄂圖曼征服; 當時部分阿爾巴尼亞人逃散到義大利南部,剩下的人被迫成為穆斯林, 到1912年阿爾巴尼亞獨立之前,再也沒有大規模反抗鄂圖曼帝國的軍事行動。 斯坎德培廣場邊有一座古老美麗的清真寺(Et`hem Bey Mosque), 這是建城者蘇萊曼.帕夏的子孫於1794-1821年所建造的。裡面有 珍貴的濕壁畫,儘管在共黨執政的無神論時代,她也幸運的逃過劫難, 沒有被破壞。 清真寺旁有一座同期興建的30公尺高塔,塔上的時鐘是 一百多年後才加上去的。
當我和Juyue在清真寺前瀏覽時,一對阿爾巴尼亞小姊妹跑來和我們招呼, 11~12歲的姊姊很興奮的問我——妳是中國人嗎?…我正在學中文! 我很友善的回說——我是中華民國的人,我來自台灣。 二次大戰後阿爾巴尼亞由共黨專政,領導人恩維爾•霍查(Enver Hoxha) 先與史達林相好,得到許多經援。史達林死後,阿爾巴尼亞 不滿蘇聯的修正主義;1961霍查轉向中共,直到毛澤東過世、四人幫被捕, 中共採行資本主義、走向改革開放路線,阿爾巴尼亞又與中共決裂; 1978年中共停止對她所有的援助,阿爾巴尼亞就開始鎖國,不准外國人進入, 也禁止國民外出。 1989年東歐共黨政權相繼垮臺、尤其是羅馬尼亞 獨裁者的下場,讓阿爾巴尼亞意識到非改弦易轍不可, 1991年阿爾巴尼亞舉行首次民主選舉,歐洲最後一個共黨國家終於民主化。 鐘樓旁邊的工業貿易署大樓 地拉那的歌劇院由蘇聯初建,兩國決裂後由中共接手完成。 到了地拉那一定要參觀國立歷史博物館(National Historical Museum), 從老祖先伊利里亞人開始介紹,直到20世紀90年代…還配合大地圖、 中世紀的器物、傳統服飾,起義反對鄂圖曼等文物;可惜裡面不能拍照, 沒有留下影像記錄! 建築會說話,歌劇院和歷史博物館都是共產時代蘇聯、中共幫忙完成的; 而斯坎德培廣場南的建築群則是列強佔領過的見證。 1912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後,阿爾巴尼亞宣佈獨立,但是國家依然動盪不安。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阿國被奧匈帝國、義大利、法軍佔領。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則被墨索里尼和德國侵佔。 燈火輝煌的政府機構 寬廣的道路及行道樹 政府機構對面是一個大公園, 我們是星期三到訪,並不是什麼假日, 但公園裡卻聚滿了休閒的群眾,和蒙特內哥羅的景象完全不同。 阿爾巴尼亞人口總數約360萬,人口密度125人/平方公里。(2011年資料) 國都地拉那市人口約42萬人,人口密度10553人/平方公里; 比台北市還密集。 這裡是台灣?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有一個叫“台灣”的餐飲休閒中心! 有人說——它類似台灣島嶼的形狀 也有人說——阿爾巴尼亞與中共相好時,許多中國人在此出沒, 年輕人討厭這些中國共產黨,就故意膩稱此地為Taiwan。 中共和阿爾巴尼亞在友好時彼此密切合作,1971年阿爾巴尼亞還在聯合國 提出——以中共取代我中華民國的議案,害我退出聯合國。 但1978年兩國交惡,也許Taiwan之名是在他們“切八段”後取的。
台灣中心是阿爾巴尼亞非常受歡迎的餐飲、娛樂和聚會場所 如領隊所說在地拉那你不會覺得阿爾巴尼亞貧窮,其實阿國的經濟並不好, 在歐洲她算後面的國家;1996~97年間因銀行危機帶給全國巨大的動盪, 近10年來,出國打拚的僑民約80萬人,僑匯收入對維持外匯平衡和 改善人民生活有著重要作用。 公園不遠處有一座圓頂的教堂,我想應該是東正教吧! 自從鄂圖曼入侵起,大多數阿爾巴尼亞人改信了回教,但共產黨統治時禁止 宗教活動,當時阿爾巴尼亞宣稱其為世界第一個,也是唯一的無神論國家。 如今宗教信仰自由,阿拉伯社會的慈善機構及宣教團體,來此興建了 許多清真寺並推廣伊斯蘭教育,但仍有很多人沒有特定的信仰。 聽導遊說他們是屬於開放式的回教國家,“伊斯蘭”只是信仰不是戒律, 齋戒期只有部分人會遵守。怪不得我好像沒看到包頭巾的婦女! 斯坎德培廣場的夜景 圖左是我們住宿的地拉那國際飯店,中是歌劇院,右是鐘樓及清真寺。 建築頂上標著“ALBANIAN UNIVERSITY”,但一樓全是商店, 我和Juyue正在找校門時,三位大學生突然闖入我們的鏡頭。 圖中的帥哥來自義大利 阿爾巴尼亞與義大利有很深的淵源,很多人都會說義大利語。 鄂圖曼統治時不少阿國人逃到義大利南部,兩次世界大戰義國軍隊長驅直入, 特別是1939年墨索里尼的入侵,讓阿爾巴尼亞很快滅亡,國王佐格一世 (Zogu I,1895-1961)流亡海外,直到今年他的遺骸才被接回國葬。 在外面繞了一圈,我們回到四星級飯店, 體貼的雙馬桶,我還是第一次看到。 (近日聽旅遊回來的Howard說,左上的馬桶是為不想洗澡的旅客預備的; 即使不洗澡小屁屁總要沖一下) 不知怎的我們的冷氣總覺得不涼,秋老虎發威的八月下旬,我終於知道 為什麼公園會有那麼多人,原來室內待不住,大家往戶外納涼! 清晨的地拉那不及夜晚來得熱鬧,已有車輛行駛,但路人不多,
聽領隊說地拉那的市長是一位藝術家,許多建築外牆有一些
當代藝術的彩繪及創作,這也算她的特色。
走一趟阿爾巴尼亞,停留的時間雖短,但對她終於有了初步的認識,
也許是民族性使然,如當地導遊所說——
自認有點懶,但很有耐心;大環境雖然不好,但人民都很樂觀。
阿國很晚才開放,很晚才走向民主,對宗教不熱衷。
歷史上她受鄂圖曼統治五百年,佐格一世時想靠義大利卻被併吞,
共產時代從蘇聯到中共,先密切合作,理念不合時又拆夥。
今天的阿爾巴尼亞以美國為最重要的盟友,美也提供許多經濟上的援助,
2012正逢阿爾巴尼亞建國百年,11月希拉蕊到地拉那訪問並發表演講,
她說——美國支持阿爾巴尼亞加入歐盟,但期許阿國選舉活動公開化、
透明化,並加強法制建設。希拉蕊的到訪對阿爾巴尼亞來說意義重大。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