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0/27 10:14:41瀏覽1042|回應2|推薦34 | |
六根(眼、耳、鼻、舌、身等根及意根),六識(眼、耳、鼻、舌、身、意等識),六塵(色、聲、香、味、觸等塵及法塵)。 阿羅漢於佛處聽聞,再尋覓靜處於禪定中觀察上述諸法,心得決定蘊處界確實虛妄存在,而斷我見、身見及斷盡我執(思惑),捨報時將十八界滅盡而入無餘涅槃。 世出世間法(佛菩提道)——菩薩道行者接受善知識的教導,建立正確的佛法知見,先斷我見後,再藉參禪破無始無明找到真心如來藏,能現觀祂的運作,觀察蘊處界的一切現象或法都是由祂直接或間接所生,體驗「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現觀五蘊色身是空相與真心如來藏(空性,體如虛空)非一非異,衷心欽佩佛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如實語。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1:「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CBETA, T48, no. 2008, p. 349, a9-23)
禪宗五祖明白告知我們人人有本心,六祖也清楚說明本心具自性且有作用。那麼,真心雖然無形無相,肉眼不可見,但有作用,必隨之有「現象」,我們的色身就是個人的如來藏相,由如來藏所變生及執持故;我們放眼所見的山河大地、宇宙星辰則是有緣眾生(三界六道眾生)的如來藏所共同變生(現),這些現象「有」是虛妄存在,終必毀壞滅失故是「空」,亦稱「空相」。
佛教界某些有情 以錯誤的方法(不是佛所說法)來努力修行,期望能得到佛法的解脫功德(力量),卻適得其反,這些人是令人憐憫的。
蓮花童子化身的盧勝彥尊者在世間所立下的誓言更是「眾生未成佛,誓願不成佛」、「粉身碎骨度眾生」,這誓願是大願力,是不可以隨便發的,一發了願,就要遵而行之。(註1)
盧勝彥於《燃燈》78期公開宣示在西元1983年6月28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註2),然而一位真正的「覺悟者」竟然會忘了他的誓言--「眾生未成佛,誓願不成佛」,且該誓言還沒完成,目前,真佛宗的信徒們都還是凡夫眾生的緣故。盧喇嘛豈能不遵行他的大誓願而先成「佛」?其實,他是個未斷我見的凡夫,詳情請參閱《真假活佛》。
藏傳假佛教(喇嘛教)的喇嘛們千百年來盜用佛法名相,恣意曲解佛法的真實義,杜撰經典、論著,這種有著相同名詞,但意義已變的「佛法」知識能讓人成佛嗎?當然不能!就像現在最夯的網際網路無線通訊穿戴式設備,如,Google眼鏡、Apple手錶、XX手機、00平板電腦等等,它們之間的通訊協定要一致,才可以將資料透過無線通訊來相互溝通、分享。可是,喇嘛的「佛法」知識不契 佛陀本懷,且他們不受持佛的菩薩戒,只受持喇嘛祖師所施設的三昧耶戒。認知與做法不同,就像通訊協定不一致,如何能成佛?詳情請參閱拙文〈性交成佛說是千年謊言〉、〈秘中密〉、〈白馬非馬〉、〈宗教投名狀〉、〈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宗教觀〉等。
* * * * * * * * * 幾個政客(擁有法律學士以上學位)闢室密商某公共工程「搓圓仔湯」事宜,洽談後,撫掌笑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 * * * * * * * * 某知名品牌食品公司的甲老闆,擁有化工資歷,透過專業知識的「毒」家配方採用工業用化學藥劑來「合成」食品,再透過媒體的宣傳,大量行銷牟取高額利潤。甲私自竊喜:「知識就是力量,它讓我撈錢滿滿。」
上述兩例世間法凸顯知識就是力量的負面影響,這不是我們大家所想要的。因此,就有人主張道德勸說,作事或賺錢要有良心、公德心;也有人主張處以重重的刑罰,來嚇阻這種貪婪的行為。可是,效果顯然有限。
如果,讓那些搞錢的政客及唯利是圖的奸商深刻了知,人人都有個屬於自己的如來藏心,祂會無私無我的將我們的言行(無論善惡)全都錄,於未來的某天(或某一世),只要緣熟,必會讓人酬償宿債,而絲毫不爽;倘若,他們恣意妄為的為非作歹,這個惡業一定會給他們許多不可愛的異熟果報。
俗話說得好:「今生500次的凝眸,換得來世的一次擦肩而過。」這凝眸與擦肩而過當然都是如來藏心的運作,不會是意識心。害人之心不可有,沒有人能逃過法界的因果定律。
菩薩道行者於找到真心後,現觀祂的運作,了知辛苦修行——勵行六波羅蜜、八正道等法,必然功不唐捐,也深刻體驗俗諺云:「菩薩怕因,眾生怕果。」;欣然執持佛之菩薩戒邁向成佛之道,他(她)不僅獲得佛法知識的解脫功德,而且在漫長的解脫旅途中,必獲得諸佛菩薩的加持,憶佛念佛故。(註3)
(註1)蓮栽上師著,《2004年台灣密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剛乘~證悟的天梯〉,中國真佛宗密教總會編輯,真佛宗出版社,2005年3月初版一刷,頁28。 (註2)正犀居士著,《真假活佛》,正智出版社,2006年11月二版再刷,頁16。 (註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5:「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CBETA, T19, no. 945, p. 128, a27-b6)
* 經驗分享,歡迎轉貼、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