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24 04:57:00瀏覽602|回應2|推薦7 | |
法界的信貸 2008年金融海嘯風暴讓惠子於2009年初被裁員而沒工作,雖然政府有救濟措施,但是單親媽媽的經濟壓力,讓她為找工作而焦慮萬分,在企業界一片裁員的風潮下,找工作更加困難。在一番努力的尋找仍沒有結果後,於心灰意懶下就在街道上漫無目地的window shopping掃街。 「惠子姐,上班時間外出購物阿?」小琥疑惑問道。 「喔,不是啦,隨便逛逛。」惠子羞赧地回答。 當小琥瞭解惠子表姐的苦衷後就力邀她一起去見阿善師。
* * * * 「這本書能讓我很快找到工作?」惠子漫不經心地翻閱手中的《了凡四訓》且一臉疑惑的問道。 「妳讀過?」 「嗯,曾經讀過,不過它只是一本勸人為善的書,萬華龍山寺的善書流通處很多,這跟找工作有什麼關係?」惠子仍然困惑地問。 「妳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它不僅僅勸人為善而已,更告訴讀者怎麼改變命運。」 「改變命運?」 「對,佛教不是一般讓人精神寄託的宗教,只要依教奉行是可以改變命運的,要不然行菩薩道的眾生如何成佛?成佛的過程就是一直在改變命運,這好像我們現在的學習生涯,從幼稚園、小學、國中、高中、大學、碩士、博士等逐步往上增進。《了凡四訓》這本書正告訴我們怎麼做才能從無到有。」 「從無到有?」 「是的﹗該書作者本來沒有子息,沒有高俸祿,後來卻都有了。」 「不對呀,師父,這不違反因果律嗎?怎麼可能無中生有呢?」小琥急燥地打斷對話。 「法界的因果律很深奧而難瞭解,只有佛陀才能徹底了知,但是,它依一定的軌則在運作是不容質疑的,我們的如來藏會記錄我們的所有善惡行為並儲存,在未來的無量世中遇緣成熟就讓眾生來酬償這果報——享受善果或償還惡報。就袁了凡立志行大善(累積許多小善)後來向上天禱告求福祿的行為來說,這並沒有違反因果律,這可譬喻為人世間的信用貸款﹔袁先生的行大善於未來世必然會得到可愛的異熟果報(這可譬喻為長日期的支票且一定會兌現的台資鐵票),但是他卻希望在今生今世就能享有,於是,將這行善結果禱告於上天(這可譬喻為向銀行借貸),有緣且具大福德的天人(或稱天神)可以讓人間的有緣人滿足所祈求的願望,因此,我將這譬喻為法界的信貸。」阿善師耐心地解說。 「可是這也不對,假如袁先生的善果要在未來世人間的150年後才兌現,那天人如何能得到那善果?」小琥腦筋急轉彎地質難。 「哈,這是你多慮了,離人間最近的天叫做四天王天,那裡的一天是人間的50年,再往上一層天叫做忉利天,我們坊間俗稱青天(玉皇上帝所住),那裡的一天是人間的100年,人間的150年只是天上的2~3天而已。如果,你有上億的大資產,有個有緣人拿壹張面額壹佰萬元新台幣的台資支票(3天後才到期)來請求週轉,你會拒絕嗎?」 「嗯,當然不會。」小琥得意的回答,好像他有上億資產似的。 「我們的福德足夠,跟眾生的人緣也有,找工作就不難,因此建議妳,趕緊去累積福德。」阿善師溫和地告訴惠子。 「累積福德?」惠子不解的問。 「對,累積福德﹗短期能有效驗的最快速方法就是捐血,俗話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但是,我們得先要有健康的身體且能捐的血也有限制(每人一個月內不能超過1000cc),所以還需要去布施錢財。捐一些錢給公益團體,只是,這團體必須要慎選,不能捐給西藏密宗的藏傳佛教團體(他們是喇嘛教不是佛教),他們必會將妳的辛苦錢拿去搞政治,搞政治的行為是沒有功德的。其次,在找工作之餘,要去唸佛及拜佛,然後再在佛菩薩像前將上述的善行迴向來祈求尋找工作順利。」阿善師語重心長底說。 「為什麼唸佛與拜佛能累積福德?」惠子問。 「讓有緣眾生離苦得樂是諸佛的通願,因此,我們能信佛而唸(念)佛與拜佛必與佛結緣,必會與佛感應而得佛的庇佑,這好比目前許多大企業成立各種基金會,提供各式獎學金或獎助金,只要有人依條件去申請,就會免費得到。日後,不須償還本金,也不必付利息。」阿善師解釋說。 「師父,阿強去拜那個四面佛,聽說超靈驗的,人家也不必捐血與捐錢。」小琥插花地說。 「傻小子,四面佛不是佛,是一位梵天天主,你要拜祂之前得要先買香與花,這種購買行為對你而言就是一種施財,怎說不必捐錢﹔再說也不是人人去祈求,人人就都滿願,這得看祈求者有沒有帶財庫(命理學上說八字具正財與偏財),若有則容易滿願,若沒有則白搭。其次,當你滿願後必須要去還願,否則,會有不好的遭遇。如果,你的道聽塗說—聽說超靈驗的—是正確的,那麼這世間就沒有貧窮與苦難了。」 「請問,我們向佛菩薩祈願後若滿願,事後忘了去還願,會有不好的遭遇嗎?」惠子好奇地問。 「之前已說過,讓有緣眾生離苦得樂是諸佛的通願,所以,妳的疑慮是不存在的。」 阿善師憐憫地說。 「信佛菩薩,就對啦﹗」小琥興奮地擊掌說。
* * * * 六個月後,惠子攜帶一藍水果去向阿善師道謝,她說,那次會面回家後就依教奉行,在一種平靜喜樂而充滿期待的心情下找工作,內心的徬徨消失,約2個月後找到工作,但是不滿意,在騎馬找馬的心理下,邊工作邊找,再過約2個月後,找到現在的工作——不比被裁員的工作差,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