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2/27 21:23:56瀏覽1025|回應1|推薦41 | |
人性的探討因立場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詮釋。哲學家:「性善或性惡」,宗教家:「人心內住著魔鬼與天使。」,醫學家:「理性跟感性是左腦與右腦的作用。」, 唯識家:「人性非善、非惡、亦善、亦惡,具中道性,因這是具中道性的如來藏心的功能顯現。」今舉生活中隨手可得的實例來詮釋唯識旨趣,並探討如何創造美好人生。 * * * 夜半淚濕枕 菊子於半夜時分醒來,想起白天對臭蛋(男友)讓她在同儕間出糗,憤而甩他巴掌後,匆促地迅速離開,並且負氣的將手機關機。如今,想來對自己的任性不自禁地後悔而淚流滿面。 唯識家將我們所熟知的「心」細分為八識:阿賴耶識、末那識、意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而作主的末那識(行相微細難知,一般人不瞭解祂)是不分善惡,恆緣現在境,常被業力所牽引,尤其,常跟貪、痴、慢、見(以我為主的執著)等煩惱相應,不與十一善心所(註1)相應。菊子白天因自尊心受到傷害,憤而向男友乎巴掌,這是末那識所主導的行為;夜深人靜時刻,那個讓她難堪的環境(外緣)不再存在,末那識的勢力減弱,意識心的善心所生起,讓她想起自己的孟浪及跟男友間親密的溫存,慚與愧之心所繼而跟著運作而淚崩,流濕枕頭。 * * * 宥子讀書時常帶著耳機聽音樂,好友財仔好奇地問他:「音樂聲不會讓你分心,影響讀書嗎?」宥子微笑回答:「就是要這樣才好讀書。」 在身心靈的冥想活動中,某師引導學員,深呼吸三次後,將全身放輕鬆,同時觀想著空中有柔和的光照著自己,然後,讓自己安住其中。 末那識不與定心所相應,換句話說,我們的意識心想安靜下來讀書或靜坐修定,但常心浮躁動,這是末那識的遍計執性所致;宥子的聽音樂及冥想者的觀想都是讓末那識有所攀緣而不躁動的方便法。意識心與欲、定及勝解心所相應,就能讓我們好好地安心讀書或冥想修定。 * * * 某女粉絲(日人)專程搭飛機來台,參與某男韓歌星的演唱會,會後並在桃園機場熱心的送機,卻被偶像的保全推倒打傷。她無怨無悔(不想提告傷害)默然地搭另一班飛機返國。 如來藏心儲存業種於未來世,緣熟時讓業現行,女粉絲不避諱日、韓的歷史恩怨情結,雖跟某男韓歌星不相識,卻千里迢迢來台捧韓星的場,乃是業風所吹,她不自覺的身不由己的隨業漂流。 如今換來羞辱而無怨悔,倒底為哪樁?當然,酬償往昔的宿債(因果不可思議!)。這一打,女粉絲就不再是粉絲了,宿債已償畢故。(註2) * * * 上述所舉數例證成人性的中道性,人性是隨著環境及自己的命運(隨順凡夫眾生而方便說)顯現善、惡、不善不惡。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創造無限的美好未來?建議如下: 首先,效法羅漢托空缽而不抱怨的精神,阿羅漢自知過去世沒有跟眾生結善緣,今生乞討不到食物,坦然面對而不起煩惱,通常,他們會吃新鮮的牛糞來充飢,以利休息兼入禪定。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當我們碰上讓我們起煩惱的人、事、物的逆境時,就要想到這是自己的如來藏心所含藏往昔業種的現行,坦然面對而不怨天尤人。 其次,如何應對這些逆境煩惱? 基於如來藏心具吸引力功能,所以,不可對煩惱起恐懼、瞋恨、憤怒等念頭,如,厭惡戰爭,不可對戰爭起恐懼、憤恨等心念,你只能起和平的念。詳情請以「吸引力法則」為 key word在 YouTube上查詢,仔細觀賞影片及思惟箇中道理。 唯識家說,這個「心」是被動的,是接受意識心及末那識的「指令」來運作祂的種子流注,且具有物以類聚的吸引力,正向思考就會產生正面能量。 河洛俗諺:「三撿四撿,撿到賣龍眼。」是說,古時女孩挑選夫婿擔心撿選到沒啥出息的賣龍眼小販,越是擔心它,結果偏偏就是它。真是「串驚串著」! 上文所說控制自己的心,或者,管好自己的EQ情緒,這是自力,倘若,沒有斷我見、我執、貪瞋等習氣,說得容易,做起來就難了。那麼,佛教徒還有他力——佛菩薩的悲願力與威神力,我們只要憶念諸佛菩薩,或唸祂的名號,都會受到保護與庇佑。就像目前社會上,許多從事公益事業的基金會,只要符合他們的服務宗旨,人人都可得到無償的幫助。尤其,我們的命與運中沒有應備的福德時,除了要努力行善利益他人,以培值福德來改變命運外,就是仰仗諸佛菩薩了。請參閱拙文〈心想事成〉。 單純的念佛,若能淨念相繼,就能與佛相應,因「吸引力」的效應,業種中的惡業種子會被善業種子壓伏,換言之,還沒成熟的惡業種子會延後現行。這是趨吉避凶的最佳方法。 相應跟靈感乍現很像,僅只是一念而已,但是,感應就不一樣,若行者不斷我見、我執、貪瞋癡等習氣來念佛(持咒),必然會因貪著而落入六塵的感應境界,就會在夢中或定境中見到某佛、某菩薩、某神等來報吉凶、禍福。學佛人不應被境界迷惑! (註1)百法中的心所有法,簡稱心所。有的心所,起此念,則今世他世,皆受其益,故名為善。善心所有十一種,即信、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痴、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註2)《大寶積經》卷57:「假使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CBETA, T11, no. 310, p. 335, b14) * 經驗分享,歡迎轉貼、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