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6/29 16:09:11瀏覽1854|回應5|推薦60 | |
學佛人都知道佛經論典是指引人去尋找真心(月)的指頭,因此讀經書時,要能文外求「玄」,才能懂得玄外之音。究其因,佛大都隨機逗教地常常用譬喻——藉甲物(或現象)來比喻說乙事(或道理)——宣說解脫的道理;可是,隨著時空及我們對事物認知的轉變,這樣的表達文句就很容易的被讀者錯解,甚至誤解,而產生以指為月的現象。今舉數例說明它。
譬喻說不僅存在於佛典,道家的金丹道經典中更多,如,陰與陽,在金丹道的行門中陰是指靜的狀態,陽是指動的狀態,太極圖就是表彰這道理的圖騰。如,「九淺一深」,從禪定面向來解說,初習打坐的人都會有的經驗:靠數息法或觀想法來入定,常常剛剛入定不久就馬上出定(胡思亂想),無法長時間的安住於那個靜定中,必須經過很多次(以九來比喻)的反復練習後,才能有較深沉的定境產生(安住時間比較長久)。從淺定(陰)到深定(陰極),於陰極陽生的狀態中,金丹道行者的身體會有反應,男的陽具勃起,女的乳房脹,此時行者作意採「藥」進行文烹武煉的功法(註1)。「築基」完成後,男伏白虎、女斬赤龍,換言之,男的陽具不舉,女的沒有MC(月經),煉精化氣的緣故,這是一種斷淫欲的行門。可是,時下讀者就錯解:陰是女體,陽是男體,將它解釋為性交技巧,筆者不再贅述,這是以指為月的例子。
假藏傳佛教(喇嘛教四大派)的教義卻與道家的「陰陽說」完全相悖,盡在色身上作功夫:觀想氣脈、明點、脈輪等,都是男女交媾雙修的前置作業,高唱「性交即身成佛說」,詳情請參閱拙文〈宗教投名狀〉、〈性交成佛說是千年謊言〉。喇嘛們不僅以指為月,更是吸吮著指頭來說「飽」,真是荒謬絕倫。
真藏傳佛教(覺囊派)的教義:他空見(自己的五蘊色身虛假,有個空性心「他」(如來藏)真實存在),可惜,現今的覺囊派已喪失這教法了。 佛陀敷演八萬四千法是為人悉檀的對治法(教門),不是成佛的方法,可是,台灣佛教界卻有人主張:「意識心常住不滅,只要歡喜行善就能成佛。」,還自稱是「宇宙大覺者」,在佛誕日以她的水晶塑像供信徒「浴佛」;她竟然忘記了 佛的遺囑:「娑婆世界在 彌勒菩薩還沒來成佛前,不會有人成佛。」及「一佛世界只有一佛,不會有二佛同時存在。」;近代開悟高僧廣欽和尚並沒自稱「大覺者」,顯然,她的覺悟內容跟 佛陀所說不一樣。這是另類的以指為月例子。
開悟需要福德、定力、慧力俱足,在明師的指導下才能成辦,因此 佛陀才施設教外別傳的宗門來延續法脈。中國禪宗歷經五代的單傳,繼由六祖開啟一花五葉的廣傳,禪宗的參禪是開悟明心的不二法門,捨棄它就沒有其他方法了。
《指月錄》卷1:「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CBETA, X83, no. 1578, p. 410, b2-5 // Z 2B:16, p. 14, c11-14 // R143, p. 28, a11-14)
世尊以拈花告訴學佛人涅槃妙心的存在,摩訶迦葉以微笑用心領受祂。佛法的第一義諦因此代代相續的流傳迄今。
有人解讀上述經文說: 那朵花暗指著兩眉之間的「玄關」竅,正法眼藏嘛!
另有人說: 那朵花暗指著鼻孔,佛說:「命在呼吸間」,修習安那般那(註2)就對啦!
這些學佛人真像幼童在閱讀「繪本」,按圖索驥的以指為月。
時下佛教界最常見的主張:「對境不分別,就是非想,而了了常知的一念不生靈知心就是非非想」,能安住於非想非非想中就是證涅槃。將「一念不生的離念靈知心」錯認為真心如來藏,此說落處的教證如下:
《宗鏡錄》卷41:「佛言。善男子(外道須跋陀)。汝云何能調伏心也。汝今所得非想非非想定。猶名為想。涅槃無想。汝云何言。獲得涅槃。」(CBETA, T48, no. 2016, p. 661, a29-b2)
120歲的梵志須跋陀獲得非想非非想定而作涅槃想,但 佛明白告知,那是四禪的定境不是涅槃境。(註3)
《舍利弗阿毘曇論》卷17〈非問分〉:「若入初禪定。言語刺滅。若入二禪定。覺觀刺滅。若入三禪定。喜刺滅。若入四禪定。出息入息刺滅。若入空處定。色想刺滅。若入識處定。空處刺滅。若入無所有處定。識處刺滅。若入非想非非想定。無所有處刺滅。若入滅盡定。受想刺滅。是名九滅。」(CBETA, T28, no. 1548, p. 643, a28-b5)
《論》說明:入二禪定境中沒有覺觀,也即沒有色聲香味觸等五塵,只剩下安住於定境的意識心。入四禪定境中沒有呼吸,入非想非非想定境中沒有覺觀與呼吸,只剩微細意識安住於定境法塵,即是《楞嚴經》云:「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是法塵分別影事」。顯然,「一念不生的離念靈知心」不是非想非非想定的意識心,更不是涅槃,這是以指為月的斷句取義,禪宗祖師說他們死於句下。
學佛人是否應以思辨來檢擇以指為月的佛法知見?!
(註1)金丹道法中的「進陽火」功法,之後緊接著是「退陰符」功法,此法不在本文討論範圍,略說之。 (註2)舊稱安般,安那般那,阿那般那。新稱阿那波那,阿那阿波那。譯曰數息觀。數出息入息鎮心之觀法名。大乘義章十二曰:「安那般那觀,自氣息繫心數之,勿令忘失,名數息觀。」FROM: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註3)詳情請參閱《大般涅槃經》卷40
* 經驗分享,歡迎轉貼、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