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文化差異與我
2021/03/20 05:20:21瀏覽3100|回應15|推薦141

同一個媽生的,毛色的「差異」也可以很大。

 

 

文:陳華瑛   /   圖片:網路資訊

 

四十多年前初來美國時,我沒有經過所謂的文化震盪。文化震盪 Culture Shock也稱文化震驚、文化休克,是指一個人脫離母體文化,離開熟悉的社會文化環境,面對一系列的困惑、焦慮與不適應的狀況。從這個角度來看,我沒有很大的焦慮不安,只出現一些對文化差異的驚訝與省思,有的差異讓我多年後才習慣;有的則深獲我心,有如魚得水的歡喜。

我初始接觸美國文化還是小學二、三年級時候。這個啟蒙因緣常常縈繞我的心頭,實因它牽扯出一段難忘的童年往事,很傳神地反映出從前那個風風雨雨、艱辛苦難的時代。

那時一位鄰居鄧伯伯因肝癌去世。不到一兩年鄧媽媽也可能因傷痛與過勞而在睡夢中瘁死(現在想想她或許有心臟病)。 鄧媽媽走得突然,大家措手不及。當時村子裡的長輩們都是離鄉背井的天涯淪落人,沒親沒戚的,依賴的就是鄰里之間的守望相助。之前跟他們來往最密切的就是家父母。他倆手忙腳亂地為鄧媽媽辦了喪事後,鄧家大女兒鄧姐姐來跟家母說找不到戶口名簿(大概要辦理啥子登記手續)。家母才很意外地在吾家的一堆證件中發現他們的戶口名簿夾在其中。她百思不解,只能猜測是鄧媽媽生前偷偷放在裡面的(鄧媽媽常來串門子,很清楚吾家那彈丸大小的屋子裡的情況),難道她在離世之前已有預感?

看來鄧媽媽似有托孤之意。當時鄧姐姐才17歲,讀高三。然而她底下還有四個弟妹,最小的還在上幼稚園。咱們家也是5個娃娃,父親是薪資微薄的軍人,是泥菩薩過江,家中食指浩繁捉襟見肘。因此跟另一個走得比較近的鄰居商討應如何安置五個孤兒呢?得出的最佳對策是等鄧姐姐一畢業就幫她做媒找個對象,結婚後可順便照管兩個比較年長的弟妹。 最幼小的兩個就只好送到孤兒院去。 

替鄧姐姐找對象也不難。當時有許多單身赴台的青年軍,其中有不少人成家心切。於是沒怎麼費事地就找到一位年紀兩倍大的孟先生來相親,見面地點在吾家。寒暄之後孟先生提議去看電影,當然得帶上兩個電燈泡才妥當。二姐跟鄧姐姐年齡相近又相知,自然是其中一個,另一個電燈泡就順理成章地變成我。那麼要看什麼電影呢?這可煞費思量。

那時「梁山伯與祝英台」的電影才推出一陣子,風靡全台,我也不例外地是個大粉絲,一想起劇終兩個殉情的愛侶化身一雙彩蝶翩翩飛舞就哭得淚眼花花,不能自己。之後黃梅調大盛行。我自然要求看一個黃梅調片子。二姐暗中狠狠地擰了我一把,悄聲說拜託,她想看個洋片。那時二姐正值少女情懷滿是詩的當兒,非常崇拜西洋片。我勉為其難地同意了。記得那陣子正宗的007碟片也才出來不久,引起轟動風靡全球,一時很多山寨版跟著出籠,都叫些 117或077之類的,二姐就選了一部這樣的電影。

話說我心不甘情不願地陪著去看電影,非常的不爽。豈料片子才開始不久,我就被吸引得目不轉睛直到劇終。那是首次發現這世界還有個這麼有趣的地方,男士們風流瀟灑,嘴巴甜如蜜,會眉目傳情 ,也會為女士開車門請入座。女士們嬌麗嫵媚,活潑可愛。英雄開車或駕船,風馳電掣地上山下海地追捕壞蛋,讓你喘不過氣來…

這個007的山寨版就變成我的電影欣賞史的轉捩點。從此我不再看國片,只看洋片。啥子西部片、戰爭片、愛情片、歌舞片、偵探片、科幻片…五花八門,無奇不有。有了電視後,更迷上七海遊俠、篷車英雄傳、勇士們、沙漠之鼠、法網恢恢、神仙家庭、太空仙女戀、畫廊魅影等等,內容豐富多樣,引人入勝。偶而因故看個國片總覺得片中的人物都呆若木雞、表情死板,說話有如唸台詞或背書,很難讓人入戲。

那年代物質缺乏、生活貧困倒也餓不死人,沒啥大礙。然而真正惱人的是精神生活也非常空虛蒼白。日子千篇一律、枯燥單調,乏善可陳。我從小喜歡音樂,想學彈鋼琴,沒錢自然是門都沒有。想學跳舞也沒門路。所以除了看洋片外,只有看點書做消遣了。

記得讀到孔雀東南飛的故事時,我大受衝擊。這是南北朝時期的一首敘事詩,傳頌的是一個真實故事,講劉蘭芝原與焦仲卿為一對深深相愛的夫妻,因不容於婆婆而被休。之後蘭芝的長兄逼她再嫁而投水溺死。仲卿聞之,也自縊於庭樹。這簡直是「梁山伯與祝英台」的翻版。我驚異天下竟有這麼蠻橫霸道的母親 / 婆婆,而兒子對這麼不合理的要求只能以死來消極抗議? 這現象令我困惑。

後來有機會觀看電影「巨人」(Giant),劇中男主角跟粗豪的姐姐共同經營家族的大牧場。他因緣際會娶了個嬌滴滴的外交官的女兒回來。這位嬌嬌女起初很不適應牧場的粗獷蠻荒的環境,一陣子後始鼓起勇氣要學習擔負女主人的職責。此時那位姐姐可不爽了,要弟弟跟他那啥子都不懂的太太講別多管閒事、不要介入牧場的經營。

不料弟弟的反應讓我又大吃一驚。他輕描淡寫地回說這是他太太,這是她份內的事 。那時我才領悟原來這世界有很多不同的想法,不是每個人都信奉「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那位姐姐有類似長姐若母的權威),不是每個人對父母都無條件地俯首聽命。嘿!這樣的觀念跟我比較合拍耶。

由於出國前看了不少洋片子,雖說電影跟現實總是有差距的,但是心裏還是有點譜。然而真的落地美國後仍然覺得許多事情很新鮮,但還不致不知所措、或焦慮不安。直至有日有個教授請全班同學去他家午餐,我就懵了。

我們這科的老美+老外同學將近20人。我無法想像他要準備多少食物來招待20個年輕人?記得以前家裡偶而來一兩位客人母親就頭痛,即使捉襟見肘,她還是會硬著頭皮花數小時的工夫擺出一桌酒席,一桌足夠招待10人的豐盛菜餚。在用餐時還拼命地為客人夾菜(那時還沒有聽說過公筷母匙這樣的事),逼人進食,也不管人家是不是喜歡這道菜。

說到為人夾菜,早年長輩們都有這個習慣。我本人從小就對肥肉敬而遠之。不幸曾經在跟著父母作客時被主人夾了一大塊肥肉到碗裡來,我一時不知所措。既吃不進口,剩在碗裡又覺得太失禮太浪費。我忘了最後那塊肥肉是如何被解決掉的,但當時那坐立難安的糾結讓我餘悸猶存,終生難忘。

話說回來,我納悶這位教授要如何招待20人呢? 他得花多少錢、多少時間與工夫來準備呢?這肯定是個大工程耶。不料來到主人家後我又大吃一驚,大家都被請到後院聊天。在一角的烤架上鋪陳著數十條快烤好的熱狗。一個野餐桌放著兩三大袋的夾熱狗的長方麵包,一大鍋燉花豆,一大盤生菜沙拉,和自家烘培的糕點。客人們拿著紙盤每樣食物都取些。一切隨人自便,沒人管你吃多或吃少。然後大家或站或坐,或找人聊天說笑。教授偶爾去翻翻烤架上的熱狗,此外大部份時間都輕輕鬆鬆地輪番找人哈拉哈拉。

這樣的宴客方式從老中的眼光看來實在太草率簡陋、太怠慢不成敬意了。然而卻讓我大開眼界,大為激賞。原來開派對可以如此輕鬆簡單。食物不是主角,大家親切自在地相聚交誼才是重點。想起我有時受邀去老中朋友家,主人都會大事鋪張,廚房餐廳兩頭跑來跑去,無法坐下來跟客人話家常,因為很多中國菜必須當時做當時吃,菜一冷其風味就差很多。而做客人的眼見主人忙得焦頭爛額,心裏有過度叨擾人家的歉意, 以致無法安心地享受美食,反而一直在暗中盤算著要如何回報這個大人情才好呢?

後來又發現他們還有種聚會叫做Potluck,參與者自帶一份美食與大家分享,不愛烹飪的可買一樣簡單外賣也無所謂。這樣有客人分擔飲食,主人不必一人扛天下的情況下,大家既可品嚐到多樣的家常口味,也可以在住家的環境裡輕鬆自在地聊天。這樣的聚餐經濟實惠,主、客都沒有很大的心理負擔,成了我的最愛。我常想該創始人真是天才一個,造福不淺。

後來有機會參加美國式的婚禮,又大開了眼界。本來我還在躊躇要如何送禮,或是禮金之類的。後來才知道新人已經在某個百貨公司或家用品公司開了一個帳號,列出所有他們將來想要的東西,從鍋碗瓢盆等廚具到床單床被花瓶、與各式各樣的家用品都有,你可以根據你的經濟能力選購。當然,你得先到櫃檯的登記簿查看那些東西還未被別人捷足先購才進行。所以越早去選項就越多,買好後付錢,再跟櫃檯註銷該名單的此項目。

上了年紀後漸漸有赴喪禮的需要,又是另一個驚奇。通常在牧師主持的儀式完畢後,主辦家屬與摯友會上台分享逝者的生平與趣事。之後就會準備一些三明治與小點心之類的招待前來祭弔的親友,並沒有收錢的習俗。這種肅穆但不失樸實又親切的方式讓人耳目一新。想起小時家裡時不時會收到紅白帖子,對經常寅吃卯糧的我們造成很大的負擔,著實讓父母煩惱。

另一個讓我欣賞的美國習俗是一般相識的人,不論老少都互相叫名字。我剛來時非常不習慣,總覺得對年長者叫名字很不禮貌,怎麼都出不了口。隨著時日的轉移,居然也越來越順口自在了。反倒不習慣中國人喜歡冠上輩份的稱呼。

記得有位華裔女士講去中國大陸旅遊遇到的一個趣事。她在電梯裡碰到一位年輕媽媽帶著一個小男孩進來。那位媽媽很有禮貌地招呼小孩跟華裔女士說「阿姨好」。不料小男孩說:「這是婆婆,不是阿姨」。年輕媽媽有點尷尬,連忙更正說「這是阿姨」。小男孩很堅持地重複:「這是婆婆,不是阿姨」。弄得大家都不自在了。

記得我的小姨子曾經被一位賣水果的老闆叫「歐巴桑」而氣結。她那時雖然已經五十來歲了,可是仍然覺得自己還不至晉升歐巴桑的行列。多年前先生返台省親,在搭捷運時被一位時髦少女讓座,並稱他「伯伯」,也讓他受到大大的震盪。

此時老美不論老少互叫名字的習慣就顯現優勢來。他們傾向不論老弱婦孺都一視同仁,以禮相待。因此不必揣摩對方多大年紀?是何身份?應該冠上何種輩份頭銜才能讓對方感受到你有敬老尊賢之意?老美一般只要叫瑪麗、雪莉、 約翰或是湯姆就行…簡單方便、親切自在,也不會透露年齡或輩份。當今這個時代,別說女人,男士們也不樂意被人叫老了。天天被叫xx公公 或 xx婆婆之類,肯定會有催老的作用。

還有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差異是:老美喜歡當面打開客人帶來的禮物。記得小時家裡有客人送禮來,在推推拉拉客套一陣子後,母親會趕緊把禮物拿進房間收拾起來,有點偷偷摸摸的味道。所以更別提當面打開禮物,這絕對是不合宜、沒教養之舉,也會令送禮者難堪的。

誰知老美的習慣正相反,送禮者很期待收禮者當面打開禮物的,還希望看到對方表現驚喜的模樣。我起初極不習慣這樣的敲鑼打鼓的送禮方式。後來有次因精心準備了朋友喜愛的一樣東西送她,見面時我不免緊緊催促她快快打開來看是啥子寶貝,期待看到她驚喜狂歡的表情。那時方體會這種希望對方當面打開禮物也是有其緣故的。

不同的文化往往各有千秋、各有長短。文化差異能造成外來者焦慮不安,也能讓外來者欣賞仿效。我的心得是只要以平常心對待,入境隨俗,你會發現許多差異反而可以為生活帶來各種刺激、趣事和玩味。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wayu&aid=157734150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一畝桑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5/05 16:22
入鄉隨俗
Chen Mimi(hwayu) 於 2021-05-06 09:14 回覆:
的確是,入境隨俗+隨遇而安 是面對環境變遷最好態度。

A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4/19 11:16
想知道,鄧姐姐嫁了那個老老先生?
Chen Mimi(hwayu) 於 2021-04-20 07:07 回覆:
是的,鄧姐姐很快就嫁給那位34歲的孟先生,屬於將就為需要而結婚。婚後因要照顧兩個十歲出頭的弟妹,他們跟愛管事的姐夫吵吵鬧鬧搞得很不好,姐姐夾在中間十分為難,所以那條婚姻之路相當崎嶇。

終南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4/02 11:13

Chen Mimi(hwayu) 於 2021-04-03 22:44 回覆:
謝謝府上美美的貓兒貓女來訪,也順祝在此春意濃百花盛開之際,“闔府”歡樂開心。

天涯孤鴻···花窗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3/25 02:47

我們都是從物質不豐的年代和保守的社會長大。也曾經,看很多閒書豐富精神世界,那時候對封建舊社會,男尊女卑的傳統覺得罪惡,迷信也是我很抵制的。

到西方後覺得自由開放,這些捆綁衝突突然不存在了,女男平等,沒有廟宇,沒有上香,神棍,燒紙錢這些可怕風俗,連喪事都處理得理性,簡單,不必哭天嚎地。

我喜歡文化差異,對我有利的我都接受,有害的不必理會。

Chen Mimi(hwayu) 於 2021-03-25 04:12 回覆:
以前的男尊女卑常常讓我忿忿不平。而說起喪事,我還見過在遊街喪車上大挑脫衣舞的傷風害俗的作法。也見過親人呼天瘡地卻不見眼淚的。不過現在燒紙錢的風俗好像有改善進步。大概是為了減少污染,公家的靈堂要你把紙錢交給管理人代為處理。二姐曾開玩笑說,就燒個無限額的信用卡不就得了。

【無★言】雲遊到世界的另一端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3/22 16:44

有一種症叫呼吸啥啥的,是人在睡夢中,呼吸中止,就這樣走了。我覺得這不失為一種好方式。

我當初到俄亥俄州的哥倫布市。一同學住宿舍高樓。入住之後,第二天起床,一開窗,見到巿中心的高樓大廈,連忙打電話回家,告其母曰:「媽!我見到紐約了!」一時傳為笑談。

Chen Mimi(hwayu) 於 2021-03-22 22:15 回覆:
的確,走得乾脆利落是一種福氣。只是來不及道別的親人可能會覺得遺憾終生。我們有個朋友數年前在返台省親的前一天突然中風就走了。他一向跟在外工作的兒子有很好的親子關係。那孩子沒能來得及跟父親見上最後一面,說幾句知心話,一直引為憾事。

和煦秋陽(初戀女)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3/22 07:23

說到叫名字這事情    我跟老闆相處20年   始終沒辦法叫他的名字

總稱呼他老闆    他有問過我    我說中國人對老闆很尊敬的   叫老闆是尊稱

他也就釋懷了

Chen Mimi(hwayu) 於 2021-03-23 02:08 回覆:
我完全可以體會。我一直覺得直呼耆老的名字非常彆扭。等到自己也快晉升長者之列了,才能很自在地哇哇呼名了。這個過程大約有三十年,所以入境隨俗有時還真不容易。

花露露 (邀舞~ 韋伯)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完全同意
2021/03/22 05:41

寫得真好

完完全全,真真實實的道出中西文化的各種差異

妳點出了這些差異的好與壞,與我不謀而合

妳也是觀察入微的人!


Chen Mimi(hwayu) 於 2021-03-22 22:08 回覆:

沒想到有這麼多的格友知音,真高興呀!

發表此文後又想起一事。我欣賞老美約朋友去餐館吃飯一般都是各付各的,簡單乾脆。老中此時就喜歡搶著付帳,往往拉拉扯扯吵得不可開交,引人注目。中國人喜愛面子,花太多精力在沒有意義的客套與僵持上。


意樵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客隨主便
2021/03/21 18:40

現在的聚餐已多數是餐廳先吃一頓平均分攤,再到某人家喝茶聊天。

有時甚至簡化,直奔"下午茶",這下午茶從中午喝到天黑,省去作主請客的善後清潔工作。

作客的人也很隨意,帶點心茶點或是手工餅乾皆宜。

重點是久久不見的朋友聚在一起,天南地北的聊上一下午!!

Chen Mimi(hwayu) 於 2021-03-21 23:29 回覆:
很高興台灣年輕的一代風俗習慣大有改善。記得我在中學時曾經邀請兩三位好友來家裡包餃子。老媽說光是餃子請客不成體統,硬是又做了一大盤滷肉滷蛋滷豆乾。讓老媽如此操勞操心我很過意不去,此後我就再也不敢請同學來家裡了。老一輩的打腫臉充胖子的作風完全是勞民傷財、吃力不討好。我曾多次向家母進言,仍起不了任何作用。

黃彥琳~~ 兩個海灘一日遊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3/21 09:20

記得剛來美國時,隨外子去一位美國教授家過感恩節。
當時有十來位留學生應邀同行。

當時我也很納悶,不知老師如何「招待」這麼多張「嗷嗷待哺」的大嘴?
結果也是令我十分驚訝,
師母端出一隻烤火雞,
然後就是一盤切好的紅蘿蔔🥕和一盤切好的芹菜,
如此而已。 得意


Chen Mimi(hwayu) 於 2021-03-21 23:18 回覆:
哈哈!我們也被外子的指導教授請去過感恩節。我們好一點,有馬鈴薯泥。只可惜密西根的寒冬非同小可,教授家很大,為了節約能源,他們的暖氣非常微弱。我們冷得凍手凍腳。偏偏唯一吸引人的、澆在馬鈴薯泥上的肉汁也變成冰冷的。結果吃了一肚子的冷肉、冷生菜、冷薯泥,讓我消化不良,差點瀉肚子。

淘氣麗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3/20 18:41
每家帶一道菜餚,
現在已經很普遍,
能夠不那麼吃力,
聚在一起,重點不應該是吃,
耗費太多時間,
實在不划算,
除非一起預備的時候,
也是一種樂趣。
Chen Mimi(hwayu) 於 2021-03-21 02:32 回覆:
的確,我試過若不超過五六個姊妹淘的話,一起包餃子話家常會趣味盎然。若是再大一點的團體就不太適合,因為需要很大的廚房才行,否則會搞得麵粉到處飛揚造成髒亂。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