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1/12 15:52:59瀏覽5549|回應12|推薦257 | |
孩子還不太會使用雨傘,但每逢陰雨天氣卻總好奇地搶著撐傘。一早,孩子因為使用不當,脆弱的傘骨一下被拉扯斷了。 「你看,你把傘弄壞了!」趕著送孩子上學,我有點發脾氣的口吻。「不是我,我沒有。」孩子高聲否認。「為什麼要說謊?我看你弄壞的。」 「做錯事情沒有關係,認錯的人才是有勇氣的人!」看著孩子默默點頭,我平息自己,結束這場對戰,但心裡卻掛著孩子臉上的那一抹陰霾。 孩子為何害怕認錯呢? 因為承認錯誤就是接受自己「不夠好」的評價? 我們提供孩子太多「討人喜歡」的標準,讓「犯錯可能不被喜歡」變得難以承受? 因為承認錯誤就必須承擔某種責任? 其實錯的是那把雨傘,是它的品質太差? 對誠實的迴避或恐懼,來自於這個道德可能招致的危險。當我們長成為大人,更能熟諳這種危險。天生說謊者一書中提到:「小孩三歲就懂說謊,長大了不是不說謊,而是知道甚麼情況應當說真話,甚麼情況應該有所隱瞞。」 最近食品安全問題紛擾,大眾質疑企業良心、譴責謊言與貪婪。社會所讚美歌頌的成功企業在一夕間染黑,但人們心中這種暗黑色彩的滲透,是如何開始的呢?哈佛大學教授麥可桑戴爾在「正義」中曾提及福特汽車 Pinto車款油箱爆炸事件。Pinto汽車因油箱爆炸造成傷亡,遭提告的福特汽車公司卻早知油箱的風險,並且曾認真為這個油廂做過成本和利益分析,評估可能損失的人命與修改裝置成本。數據顯示公司並不值得為此花費每輛車11美元,在油廂外裝置保護措施。 也許,涉及食安問題的企業,並非不知其中的風險,而是精算了其中的風險? 企業相信自己掌握了「甚麼情況應當說真話,甚麼情況應該有所隱瞞。」當信譽危機發生時,也往往懷疑「誠實為上策」?因為道歉意味著承認錯誤,承認錯誤意味著企業形象的否定與接踵而來的損失。何況,這可能是功利主義精神所造就的結果,就像無心弄壞一把品質低劣的雨傘,是社會價值與制度本身將我們引導致此?企業只是遵循功利精神發揮獲利的極致? 籠罩在功利主義精神下的社會,人們追逐著利益的最大化,當「經濟利益」加上「食物的風險」減去「消費者的健康」所呈現數值總和有助於最大利益,企業將如何評估決策? 當「多元食品提供的變化選擇與口欲滿足」加上「健康風險」減去「耗時準備伙食的不便」,個人又將作做何種決斷? 由於工作關係,曾幾度在食安危機事件中參與幕後諮詢。多數人在此時更畏懼誠實,因為「對甚麼情況應當說真話?甚麼情況應該有所隱瞞?」頓時失去把握。一邊痛苦地評估揭露事實到甚麼程度? 一邊存著一個投機、僥倖的期望:「媒體與閱聽眾是健忘的」,總有機會安然度過風頭。然而,這未必是一個僥倖的妄想,大眾確實容易健忘。當另一個新聞事件興起,當人們的注意力轉向,大眾心中的「危險」將跟著另一個議題移防。 而無論危險藏身何處,如果功利主義的道德是追求快樂和扣除痛苦的最大總和。我們也許該懷疑功利主義會將我們帶到哪裡? 那裏的快樂是否是都具有意義? 企業可能因屈服於「誠實才能降低損失」而選擇了誠實,孩子可能因為「說謊可免於懲罰、討人喜歡」而選擇了說謊,我們也可能因依賴小小幸福而恐懼誠實……「我最期望的是得到他人的喜愛,而不在乎是否說出實話。」英國作家艾倫狄波頓,在描述蘇格拉底追求真理與因此執著而死的歷程中如此自省。他坦承自己:「不公開質疑大多數人認定的想法,尋求有權勢者的認同。」 「大多數人認定的想法」仍像一個是非的指南針,決定著價值的方向。我們心中也許都曾萌生過模糊的質疑,隱約感受自己的生活裡有著某種無奈的順從,順從「大多數人喜歡的」並將它解釋為「正確的」,於是,功利精神輕易地攫住了我們,我們選擇「成功」、「效率」、「富足」,選擇投資生命中的許多時刻追逐一切符合成本分析的事物。 「我只是午睡時張開眼睛,其他同學是因為搗蛋。但我們都被罰抄課文。」兒子下課回家,對自己遭受處罰不平而鳴。 處罰的公正與否永遠有爭議,新聞裡還在討論著食安問題的各種新法令與罰則。但孩子,我只想告訴你,誠實面對弄壞雨傘或者沒有遵守午睡要求這些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學會了解人對其他人有責任,人類得以因此擁有且彰顯彼此的尊嚴! 縱使這些責任不必然帶來讚美肯定的「功利」好處,而且可能不會帶來愉悅歡喜。 也許我們缺乏蘇格拉底捍衛真理而死的勇氣,但是否有勇氣遲疑一路奔來的腳步?不再任由功利主義帶我們不斷走向怯弱的謊言世界裡。 |
|
( 創作|其他 ) |